摘要:文章對目前中小學教材出版面臨的新形勢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主要面臨基礎教育改革對教材出版質量、數字化技術變革對教材出版模式的挑戰。在中小學教材出版新形勢下,深入分析了現階段教材出版面臨的突出問題,即教材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教材監管上存在困難;新形態教材盲目發展,數字化教材內容問題頻現;教材編輯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出版教材質量堪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策略,即重點加強教材內容創新與監管,堅持走教材內容精品化戰略;緊跟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注重教材新形態的特色化與實用性;加強教材編寫與教學研究的融合,出版社培養好專家型研發隊伍。旨在加快出版社教材出版向精品化戰略轉移,提高教材出版質量。
關鍵詞:中小學教材;出版社;教材出版問題;數字化教材;教材出版建議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5-0215-03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出版社不僅是出版事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更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抓好教材體系建設。出版社的發展方向及教材出版的模式,直接關系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目前,整體而言,我國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上面臨著外部、內部環境的雙重挑戰。內部挑戰上,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對素質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是開展好素質教育工作的第一個環節,基于這一要求,以往的教材編寫方法、寬泛式的教材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素質教育開展需求,亟須向精品化戰略轉變。外部挑戰上,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出版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導致當時線上教學受限,傳統的紙質版教材使用面也受到限制,如何尋求數字化教材與紙質版教材的雙重發展,將成為每一個出版社都要思考的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本研究對目前教材出版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一些發展思路,為我國出版社開展教材出版工作提供參考。
(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對教材內容提出新要求
2020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中明確指出,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審核,提高教材內容的精準度,提升教學本身的育人功能,堅持走精細化戰略[1]。
教材走精細化戰略意味著教材內容更加精細,剔除以往那些繁復、沒有教育意義甚至重復的內容,保證教材中的每一段話、每一行字都體現出極強的教育意義,發揮教學的育人功能。
時至今日,我國中小學教材出版在精細化戰略上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尤其是2022年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雙減”政策、素質教育新政策等紛紛落地,無形中對中小學教材內容與版本、形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打造中國特色精品教材已經成為各大出版社的光榮使命與任務。
(二)數字化技術發展不斷沖擊傳統紙質化教材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我國教育界發生了巨大變革,以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向“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轉變,以慕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教學手段成為全國中小學嘗試的方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中小學為了應對疫情沖擊,將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課堂,以往紙質化教材的使用度不斷降低,數字化教學成為人們關注的目標。
整體而言,目前全國各地的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上都面臨著紙質化教學與數字化教材融合的問題。
雖然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許多出版社就已經嘗試在紙質化教材上印制二維碼,師生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習題庫,以此作為教材內容的拓展,但這一模式存在明顯問題,如形式單一、普及化不強、習題庫類型簡單等。
并且,在互聯網環境下,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單純依賴紙質版教材,而是更加傾向于通過網絡平臺,使用知識付費的方式下載學習視頻等,線下書店也出現了客源減少的情況,這對出版社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沖擊[2]。
(一)教材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教材監管上存在困難
實際上,教材內容問題一直是教材出版的一大焦點,也是一直以來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近兩年,中小學教學內容問題頻出,如教材內容偏離學生年齡特點、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學習實際、教材內容脫離實際生活、教材內容偏離學生知識接受度等,這些教材內容均存在一個問題,即沒有彰顯以人為本的原則,沒有根據教師教學需要、學生學習需求進行編制,教材的育人功能被削弱[3]。同時,一些出版社人員為了獲取非法利益,在教材內容上動手腳,如近兩年出現的中小學教材插畫問題。
這些問題頻頻出現的背后,也暴露了目前教材監管上的難題。甚至一些中小學使用的教材出現了內容拼湊、學術規范缺失、缺乏創新性、內容陳舊老套等現象,這對我國教材出版業的發展而言極為不利,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更是不利[4]。
(二)新形態教材盲目發展,數字化教材內容問題頻現
當前,各大出版社都在抓緊研發新形態教材,以爭取搶占教材市場的先機,但是,在這一形勢下,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例如出版單位開發的新形態產品注重產品數量與外在形勢,忽略了教材內容本質,導致開發的教材產品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匱乏、交互性差、適用面窄等問題[5]。
一些出版單位為了提高教材的出版量,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的外觀設計上,對內容沒有進行精細化研究,教材上許多知識點與內容都脫離了中小學生的實際,導致學生使用教學時存在看不懂、不理解等問題。
另外,一些出版單位為了增強教材內容的豐富性,通常會在教材上印制二維碼,通過二維碼與教材相關的題庫對接,雖然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一些題庫內容存在重復現象,試題類型盲目跟風,焦點過于瞄準教材配套視頻長度與題庫數量,沒有關注教材內容的質量,這些被人們戲稱為“碼書”[6]。
(三)教材編輯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材質量堪憂
以中小學教材為例,教材的質量很大程度上由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排列形式、教材插畫等要素決定。而決定這些教材要素的主體就是教材編輯隊伍。一直以來,出版社的教材編輯隊伍專業水平都是整個出版界關注的焦點,許多出版社由于自身規模、資金等能力有限,教材編輯團隊中專家型人員缺乏,在編輯教材時,出現一些內容問題不容易被檢測出或發現,從而導致一些本身存在問題的教材流向市場,導致后續教材使用問題出現。并且,對整個編輯隊伍而言,教材編寫與制作是一項系統性、嚴謹性的工作,大到教材內容的制定與方向確定,小到教學的章節排列,都涉及很強的專業技術。但一些出版社的編輯人員大多出身于與中小學教育無關的專業,在排列教材內容時,無法運用專業技能,根據師生使用傾向與特點編制,導致出版的教材使用效果不理想,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由于編輯隊伍水平問題,教材中的內容出現紕漏與錯誤[7]。
(一)重點加強教材內容創新與監管,堅持走教材內容精品化戰略
上文已提到,目前中小學教材出版面臨的突出問題仍然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實際上,提升教材內容質量需要教材內容制作方與監管方共同參與。因此,本研究認為,未來我國中小學教材出版發展,使命就落在了教材出版單位與教材監管單位身上。
在教材內容的制定與監管上,要確定一個發展目標,即精品戰略。保證教材內容的精品,體現出教學內容與版本的特色化、創新度、質量化,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求教學數量多少,但必須保證每一本教材的質量。例如,教材出版單位可以重點做好教材內容適應范圍、教學內容創新度、教材內容對比分析等工作。
在教材出版機構內部成立一支專業工作團隊,專門打通與學校的合作,開展好對學校教育需求、我國教育政策、中小學生思維發展訴求與學習適應性等調查,根據市場調查,制定教材內容,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精準度,使其完全貼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8]。
同時,敢于創新與優化教學內容,走特色化路線,不走從眾化線路,在出版社內部形成教學內容的審定團隊,把握與控制教學內容的細節。教材監管單位要構建教材監管平臺,加強對教學內容的主動審查工作,將被動審查轉變為主動審查,成立專項小組,以片區為單位,負責區域內的教材出版社,加大教材審查力度,做好糾正糾錯方案,一旦發現教材內容不合格問題,立即采取懲罰措施。通過這種方法,在我國教材出版界形成一個嚴格、透明、規范的環境,杜絕那些教材內容問題再犯[9]。
(二)緊跟數字化技術發展趨勢,注重教材新形態的特色化與實用性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材出版數字化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新形態教材盲目發展的問題。加強紙質化教材與數字化教材的融合,本身方向沒錯,但是,在數字化教材發展過程與紙質化教學形式革新中,要做到質量為先,只有保證教材內容質量與版式特色,堅持品牌化戰略,才能讓數字化教材之路走得更遠、更寬。
要避免在教材出版過程中掉入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重利益輕教育的陷阱。例如,對教材出版單位而言,可以圍繞“紙質化教學與數字化教學協同發展、有機融合”的方向開展工作,一方面,要打破以往只研發教材,忽視教材題庫創新、教材視頻陳舊的問題[10]。主要的教材內容與知識點仍然要放在紙質教材上,并對其重新排版,設計出全新的樣式。以中小學生態文明方面的教學為例,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學習主題,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講話精神、生態文明方面的政策等納入其中,并列為主題板塊,將一些理論性強的內容精細化,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給學生。同時,做好插圖與文字的搭配,以豐富教材本身的元素。
另一方面,可以配套好教材對應的網絡學習庫與資料,實現數字化教材內容與紙質版教學內容的互補、銜接,用數字教材彌補紙質教材因紙面有限帶來的內容限制問題。通過這一設計方法,凸顯出版社的品牌特性,打造特色化、精品化的教材復合形態。
(三)加強教材編寫與教學研究的融合,出版社培養好專家型研發隊伍
教材出版單位的教材編輯隊伍專業水平直接決定著教材內容的質量與專業性,更影響著教材進入市場后帶來的實際效益。基于此,本研究認為,未來中小學教材出版發展,仍然要瞄準出版社專家型研發隊伍培養這一目標。尤其是那些本身缺乏專家隊伍的出版單位,要加強與學校、教材研究機構合作。
可以打造“教材出版社+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打破教材出版社與學校之間的隔板,實現雙向合作,教材出版單位可以聘請中小學優秀教師擔任教材編寫顧問,加入教材的研究工作中,讓一線教學隊伍有機會親臨教材編寫現場。同時,在教材出版單位內部培養專家型的教學研究者,做好對教材內容、學生特點、教育政策等研究。通過多方人才參與,形成一個專家型、復合型的教材編寫隊伍。在日常隊伍建設中,要不斷優化高素質、學習型、專業化、規模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的高質量教材編審研團隊[11]。加強對每一名教材編寫者、編輯者的專業素質考核,以教材編寫者為例,既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也要能夠把握教材的思想性、創新性、教學適用性以及學科知識的科學性、體系性,具備策劃、設計、編寫相關教材的能力。通過提升教材編寫隊伍的專業水平,從根本上提升教材出版質量。
中小學教材的發展,須堅持精細化戰略,這意味著教材內容的精細化,核心是保證教材內容的高質量、創新度,根本目標是發揮好教學本身的育人功能。但是,整體而言,我國中小學教材出版面臨著基礎教育改革、數字化技術發展的雙重挑戰,教學內容問題、教學形式問題、教學編輯隊伍問題等頻頻出現。對于這些問題,只有堅持加強教材內容創新與監管、注重教材新形態的特色化與實用性等策略,才能提升中小學教材出版質量,促進教材出版行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然.圖書編輯發揮主體性作用的幾點探討:以“中小學學科教學關鍵問題指導叢書”的策劃出版為例[J].中國編輯,2017(3):51-55.
[2] 王東麗,周德青,王亞如,等.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綜述:基于45本已出版教材的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2):19-25.
[3] 李宗喜.試論新時代提升中小學教材出版科學化水平的策略[J].華夏教師,2022(13):48-50.
[4] 段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教材出版變革略談[J].基礎教育課程,2018(21):57-62.
[5] 李喆.出版物引文隱性差錯探析:以教材編輯工作為例[J].出版廣角,2022(7):71-74.
[6] 李兆.淺談加強省情教育相關地方課程教材出版的必要性:以山西地方課程教材《山西省省情教育》為例[J].采寫編,2022(7):143-145.
[7] 國艷.實踐中思考,探索中前行:論傳統教材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以北京出版集團京版云平臺為例[J].數字通信世界,2021(9):279-280,264.
[8] 李冰冰.地方教育出版社數字教材建設與應用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2(7):25-27.
[9] 王冬霓.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研究:以人民音樂出版社為例[J].出版廣角,2021(5):83-85.
[10] 馬曉仟.提升圖書質量打造精品教材:以小型高校出版社編輯工作為視角[J].科技傳播,2021,13(13):30-32.
[11] 農向東.“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的問題與對策[J].出版廣角,2017(10):54-55.
作者簡介:師宇楠,碩士,編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編輯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教材研發、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