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哲社科研究人員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編輯出版活動也是其中重要的力量。為夯實青年編輯的核心素養,文章以高校社科類學報為例,以傳統期刊的基本素養為切入點,詳細闡述青年編輯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以成長為復合型、學者型編輯專業技術人才,從而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促進高校學報的高質量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四個方面的策略建議:練就過硬的政治素養,守好“政治關”;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秉持學術公心;訓練扎實的專業知識素養,把好“質量關”;堅持守正創新,促進期刊融合發展。文章旨在為培養具有高水平綜合職業素養的全能型編輯人才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社科期刊;高校學報;青年編輯;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5-0227-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賦予期刊新的使命。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時指出,“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積極構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不斷提高學術話語權,是時代賦予出版人的重要使命。
素養大多是人通過后天訓練或實踐習得的一種基本能力[2]。對編輯的核心素養研究當下主要集中在融媒體背景下編輯素養的提升策略以及編輯素養的轉型方面[3-5],強調和時代同頻。轉型固然重要,但核心素養仍不能忽視。文章以高校社科類學報為視角,著重探討社科期刊青年編輯如何提升核心素養的問題,從而助力社科期刊青年編輯盡快適應角色并實現個人職業良好發展。
與專業性期刊相比較,高校社科類學報是一個綜合性、涵蓋性極強的期刊類型,大多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法學、藝術等學科,往往是展示一所高校人文社科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窗口,起到促進學術交流與傳播的作用。社科類學報所關涉的這些學科,多與意識形態、價值判斷緊密相關,針對這類稿件首先要是對政治方面問題進行審查和判斷,這無疑直接考驗一名編輯的政治素養。
所謂“政治素養”,指的是編輯對來稿中有關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重大事項的政治研判能力,審查作品有無政治上的錯誤,是否存在與中央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相關表述是否規范、準確,有無隱藏的意識形態問題。要求編輯要有政治家辦刊的嚴謹和敏銳。編輯必須做一個政治上的明白人,既要“講政治”,又要“懂政治”,把好“政治關”。在意識形態領域,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便會潛滋暗長,甚至會喧賓奪主。必須確保所傳播的學術成果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軟實力建設。
(一)加強思想政治修養
時刻繃緊思想政治之弦,牢固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不斷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學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認識水平。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發展的新動態,即“眼界要廣,眼力要好”,這對于社科編輯提前策劃主題出版、熱點專欄以及處理黨史黨建、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文章大有裨益。認真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叢書和“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深悟透,從而明晰原則,以更好地指導工作實踐,不斷提高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思想政治學習常態化并融入日常編輯校對工作,學用結合。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如要聞、思想、《平“語”近人》等系列欄目,這些欄目的內容多以音頻、短視頻方式來呈現,極大方便了大家隨時隨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于時間的點滴積累中持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二)提高政治站位
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五個必由之路”的重要認識,深刻領會 “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6]。期刊是一種社會利器,涉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正本清源重任,屬于文化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化產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市場屬性,但意識形態屬性是本質屬性”[7]。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準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8],青年編輯要正確認識,謹慎對待。期刊出版單位應嚴守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不放松,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輿論導向的正確方向,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社科編輯如果不講政治,小則傳播錯誤思想、誤人誤己,大則危害黨和國家的利益。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原則,提高政治站位,著意于塑造刊物的高品格定位,不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高質量發展閉環。
編輯的職業道德素養,即嚴格遵守黨和國家有關出版的各項法律法規,講規矩,守規矩;秉持公心,嚴守學術底線,恪守編輯職業道德準則。在工作中應秉承遵章守紀、誠實守信、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9],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篇投稿,及時收登、審閱、回復。重視學術規范,倡導學術創新,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積極維護好學術生態的“清風正氣”。
高校社科版編輯的工作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10]。社科編輯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社會意義和獨特價值,認識到社會科學對推動政治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所肩負的促進學術交流與傳播的歷史責任。秉持學術公心,以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秉承初心、淬煉匠心,做好優秀學術成果的“助產士”“服務者”。在也許瑣碎、“不為人知”的編輯校對工作中,找到工作的“價值點”,從而不斷增強職業成就感、幸福感。
編輯是一個“雜家”,但也須是一個“專家”。在系統學習并熟練掌握編校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所學專業持續深耕,努力成長為“T”字形人才,也就是“一專多能”型的復合型、通用型人才。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于社科編輯而言意義重大。
(一)扎實的編校業務知識
對于一篇順利通過三級審稿流程的稿件,責任編輯在進行清理加工時就相當于在接受一場“全方位的綜合考驗”。在諸如錯別字、句法邏輯、格式等初級錯誤被消殺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諸如文章局部結構調整、圖表數據核查,大小標題優化、凝練,摘要、關鍵詞提煉,文中所用概念是否周延、前后是否統一等,既有形式(結構)方面的考慮,更有標題、內容方面的斟酌思考,這才是編輯的專業之功,也是編輯職業價值之體現。要做到這些,一是參加出版編輯行業的系統技能培訓和講座學習。專家指路,事半功倍,不斷增強編輯意識。二是多向身邊經驗豐富的優秀編輯學習。同伴互助,引領成長,通過一段時間的“量”的積累,處理稿件也會愈來愈得心應手。三是向專業期刊、微信公眾號學習。《編輯學報》《編輯學刊》《中國編輯》《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等行業期刊,集中展現了當前編輯學領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既有助于青年編輯學習編校業務知識,也有助于拓寬眼界、認識格局等。諸如社科期刊網、編輯課堂、期刊說、刊未來、木鐸書聲等微信公眾號,也是日常業務學習的得力小助手。多方學習、學以致用,為成長為學者型編輯而不懈努力。
(二)相對全面的學科專業基本知識
高校學報編輯部一般被劃分為教輔單位,由于人力、財力有限,一名編輯往往要負責幾個相關學科領域的文章,比如負責文學的編輯往往還要負責哲學、藝術、教育等類型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出現專業不對口的現象。鑒于高校學報的這種“常態”,具備相對全面的學科專業基本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編輯快速形成對文章的基本判斷,如文章學術價值如何,是否要二審,是否要送專家審閱。后借助知網查重、專家審閱等方式,更深入地研判其學術價值。有相對全面的學科專業基本知識是快速審讀相關文稿的一把鑰匙。青年編輯一定要認真學習相關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注重積累積淀,逐步形成一個相對全面、比較完善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不斷練就自己的“腦力”“眼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率,這給傳統的期刊編校以及傳播生態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新變”,編輯更需要增強自己的守正創新能力。
(一)守正:樹立精品意識
青年編輯入“編輯行”不久,更應該從工作甫一開始就樹立精品意識。精品意識就是以打造精品名刊為目標,以傳播優質精神文化內容為旨歸的編輯理念和實踐追求。融媒體時代讀者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因而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短視頻逐漸占據了主流。學術期刊既是精神文化產品,又是商品。如何吸引廣大研究者的關注,期刊自身更需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內容為王”依然是“眾聲喧嘩”的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行穩致遠的不二法門,著力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期刊定位和特色,以精品意識創精品期刊,做有底氣的期刊人。高校社科學報更應該結合地域特色、學校學科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專欄,凝聚一批相關學術研究人員,持續刊發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文章,打造專欄研究的學術高地,不斷提升刊物的學術傳播力和綜合影響力。如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于1983年,其中“流域文化暨漢水流域文化研究”專欄也是開辟較早的一個基于地域文化研究、依托學校“漢水文化研究中心”而創建的重點欄目,欄目創立近30年,刊發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的研究文章,知網下載數和被引頻次較高,多篇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收目和全文轉載,形成了較好的學術集聚效應。極大地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期刊也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全國高校優秀社科學報”。
(二)創新:提升新媒體素養
現今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如何快人一步,搶占學術成果發表的首發權,成為當下學術傳播生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網絡首發即是此意。盡管現在的學報早已通過知網、維普、萬方等平臺實現了數字化傳播,但這還遠遠不夠。青年編輯要善于觀察時代之變化,并結合個人發展之特點,積極謀劃,順勢而為。要想“造船出海”主動作為,必須率先打造一支新媒體素養卓越的編輯隊伍。
1.搭建平臺
與傳統紙媒不同,新媒體的信息推送是即時的、精準的、立體的 ,呈現出交互性、多樣化、靈活性、用戶參與程度高等特點[6]。緣于此,新媒體一躍成為傳播宣傳的一把利劍和重要平臺。期刊網站、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直播等,成為各家紙刊自我宣傳與集體模仿的“新陣地”。新媒體平臺是快速聚合作者、讀者的重要媒介,青年編輯更應該高度重視期刊傳播平臺建設,深耕內容,及時推送前沿信息,并做好定期更新。基于讀者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術為期刊傳播賦能,做到精準推送、個性化服務,從而增強讀者對平臺的依賴。
2.培養人才
新媒體傳播需要倚重新媒體傳播人才,其應對媒體傳播、網頁制作、音視頻剪輯等比較精通。鑒于高校期刊編輯部人力、財力有限,大多是由現有的編輯人員來負責期刊發行與傳播,所以提高編輯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是增強新媒體傳播意識,推動刊媒深度融合。編輯要積極轉變觀念,增強現代傳播意識,提升新媒體思維能力。傳統紙刊必須搭乘數字化傳播的快車道,促進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二是扎實學習和掌握新媒體傳播知識,切實增強網絡傳播力。通過系統學習,不斷增強編輯新媒體傳播能力,利用期刊自建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加快期刊的網絡傳播速度,實現實時更新和精準傳播。
培養核心素養一直在路上,這也可以成為青年編輯職業精進的抓手。新的時代給期刊編輯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青年編輯要不斷提升政治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知識素養和守正創新能力,立足期刊優質內容,打造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傳播平臺,更好地服務廣大作者、讀者,為學術成果的傳播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EB/ 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10/c_1127428330. htm,2021-05-10.
[2] 厙文妍,邱之偉.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編輯初審要點:兼論編輯素養提升[J].今傳媒,2021(10):59-61.
[3] 羅小熒,蔣素利.新時代編輯的核心素養探析[J].出版參考,2022(1):11-13.
[4] 馬曉芳.“融媒體”時代期刊編輯素養提升路徑[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9-52.
[5] 李重陽,張宇.全媒體環境下期刊編輯素養的轉型[J].傳媒論壇,2022(9):102-105.
[6]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1.
[7] 張曉松,朱基權,杜尚澤.堅守人民情懷,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習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紀實[N].人民日報,2019-09-19(01).
[8] 熊若愚.做好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遵循[J].理論建設,2021(3):109-112.
[9] 許偉麗.淺析高校學報社科編輯素養提升的途徑[J].出版廣角,2021(4):65-67.
[10] 亓國,閆玉璽.論編輯職業精神[J].出版科學,2010(2):22-24.
作者簡介 周珂,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編輯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