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技術加強的全媒體時代,隨著科技發展,算法、AI技術和資本不斷滲入信息傳播領域。在傳媒生態、傳播者地位發生深刻改變的當下,如何借勢發展,同時又不被泥沙俱下的洪流裹挾,穩定占據主流價值觀傳播的主陣地,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幾家主流媒體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投身時代、擁抱技術、升級傳播、服務與應用,謀求發展和突破的案例,呈現其在全媒體時代大潮中主動作為的責任與擔當,并以傳統廣電版權媒資管理者的視角,分析以豐厚、優質的內容資源儲備為優勢,在當下傳播領域借力技術發展,應對信息內卷帶來的負面影響,堅定傳播主旋律的重要意義,同時對實踐中整合優勢、謀求發展、奮力突圍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廣電媒體;版權媒資;開發應用;媒資服務
中圖分類號:G206;D92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5-0251-03
目前中國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其顯著標志為信息以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形式,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書籍、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通過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多屏合一地進行傳播,最終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終端上完成傳播過程。全媒體傳播深刻影響了身處其間的個體、群體和組織行為,同時也以平臺大而全的信息承載整合功能和針對特定受眾進行的超細分服務兩條路徑實現了自身的培育和成長。
(一)技術與內容融合,升級媒體大腦
在時代浪潮風起云涌的推動下,傳統媒體紛紛投入智媒化建設,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新華社和阿里共同開發了旨在為媒體、文旅、金融、會展賽、體育等內容行業賦能的“新華智云”公司,被譽為“懂內容的技術公司”,其自主研發的“媒體大腦”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領域集成化、產品化、商業化的應用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其他產業延伸,推出了智能金融、云上新聞中心、一錄文旅、智能體育等行業解決方案,助力相關行業更好地生產優質內容、提升傳播紅利。
(二)傳統廣電媒體的制播形式全面改變
勇于探索的廣電傳媒機構在自主創新之路上積累了寶貴經驗。蘇州廣播電視總臺開創了媒體融合云平臺聚合模式,全面修改了傳統媒體節目生產、播出、存儲、再調用的工作流程,終結了應對機構內部不同內容需求的重復性工作和同質化冗余內容的堆積。其以全媒體文稿為主線,通過文稿系統將各種不同的制作工具模塊化后投入云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元分發,音視頻圖文共享共用的目標。在結束節目制播流程后,按照節目單進行重新打包,把視頻和字幕文本及稿件自動打包送入內容資源庫,方便編輯記者通過全文檢索的方式,對內容資源進行再次查詢利用。
北京廣播電視臺研發了以“融媒小廚”為定位的融合型節目制播云平臺——“訊聽云”系統,重構了廣播端節目生產模式。該系統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音頻融合型制播體系建設,構建集采編、制作、存儲、發布、安全管控、運營于一體的廣播業務融合型節目制播云平臺,實現了“音頻播出網與內容資源網安全互通”“移動場景采編”“一個平臺統一生產,多個渠道同步分發”的目標,完成了由采編系統向平臺化的升級,通過智能化生產工具惠及更多業務環節,此外還實現了北京廣播業務功能與即時通信的互通互融,建立了基于北京廣播業務形態的新聞報道指揮調度系統,加快了傳統廣電在移動互聯網傳播時代生產效率和傳播效率的全面提升[1]。
領先行業發展的主流媒體機構在對外合作的同時加速推進內部融合探索,通過打造“中央廚房”、建立全媒體工作機制、整合內部資源形成合力,在重大新聞事件和大型活動中發揮影響力,同時將AI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制播一線如字幕、配音、視頻包裝和人工剪輯等流程,回應內容生產的各種訴求,將數據、算法和處理過程組成的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滲透到內容生產、傳播各領域,由此給傳播業帶來深刻變革。
(一)技術賦能下傳媒行業被重新定義
在傳統傳媒行業邊界消失、格局重塑的時代,傳統的思維認知、產業格局、體制機制和人才布局已無法應對全媒體時代信息采集、編輯創作、個性化分發推送、定制化生產、臨場化體驗、即時傳輸甚至是多種主體在自組織模式下共同參與報道的框架拓展、信息挖掘、資源發現和整合需要。
新媒體時代推動了內容消費的平臺化進程,無論是門戶網站、社交平臺、搜索引擎、新聞客戶端、生活服務還是教育平臺,都成為內容和用戶的主要聚合地,在馬太效應的驅動下,強者更強,最終造就了幾個站在技術制高點的新媒體頭部用戶平臺。
(二)信息快速獲得下人類記憶面臨被覆蓋和重塑
“互聯網沒有記憶”,信息爆炸時代,記憶迅速貶值,互聯網平臺的用戶需求在“飛輪效應”下,變化得越來越快,用戶注意力快速轉移,使產品和內容變得速朽。隨著互聯網設備轉向移動端、信息分發方式從搜索轉變為信息流推薦,人的記憶也碎片化和封閉化,導致互聯網逐漸失去記憶;內容飛速過期,平臺算法機制推波助瀾。在奪人眼球、唯快不立的內容創作風氣下,內容創作者更注重短期分發效率,內容浮淺、質量低下。用戶主動或被動地拋棄了過去的記憶,個體記憶被公共記憶淹沒。
(三)被技術馴服的人類開始作繭自縛
外部信息獲取方式使人的記憶出現丟失和偏差,與此同時,人內在的“自我感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模糊。為防御和抵制不利于自己的觀點,受眾會選擇對其心理干擾較小的信息。選擇記憶是受眾對所接收信息的基本傾向,即記憶那些與自己觀念最為一致的內容,由此主動、積極、有選擇地篩選并記憶與自己固有觀念、興趣、愛好相符的部分,成為優勢特征,被不斷強化。獨立觀點、深度解析和復雜形態都有可能成為信息傳輸的障礙,而不斷重復、反復接觸強化的淺顯內容反而吸引了受眾的注意。
互聯網已經進入算法推薦的“極端個人化的信息時代”,電腦、手機APP會根據對個體的了解,推薦定制化信息,而大眾媒體則是把一模一樣的信息通過廣播或電視無差別地推薦給每個人。智能化的到來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人們的智慧和知識,隨著算法推薦的廣泛應用,出現了“信息繭房”和“數字鴻溝”,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人們如果不主動思考判斷或故意去搜尋,會陷入知識獲取單一化的境地,與社會脫節。
(四)用人類情感和理智轄制技術,生產優質內容,成為反制力量
當智能設備、算法馴化、脅迫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會文化、商業經濟和日常生活領域,人們的生活逐漸趨于解構、無序、混亂和坍塌。但是事物也有相反方面,技術在造成破壞的同時也使內容生產能力極大地增強,經過對信息采集、整合、分發等環節的根本性顛覆后,技術也把深度理解內容、創造高階文明的權利賦予了人們;人們利用對信息的理解、解讀、釋義能力在超越性層面上賦予了內容獨有的意義和價值,即技術承擔了基礎性簡單勞動,而人們則更有機會為這些內容賦予情感表達、意見引領、個性創作和哲思色彩[2]。
(五)理性思考和積極探索似可成為對抗時代洪流的希望
在傳統媒體向智能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在算法大行其道、入場搶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背景下,傳統媒體人應保持堅定的信念和自覺,保持對現實世界的洞察力與判斷力,具備判斷、糾偏、持續輸出價值觀的能力,堅守輿論陣地、把握主流話語權[3]。
“內容為王”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生存發展的一個永恒話題,即便在內容開放競爭、馬太效應日益凸顯的市場環境下,在新媒體對優質內容的搶奪更加兇猛的趨勢下,傳統媒體依賴內容資源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進行差異化競爭,仍可作為發揮其核心競爭力并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的重要戰略[4]。
傳統廣電視聽媒體資源作為文化歷史、時代色彩、個人記憶的記錄者、承載者和收藏者,濃縮和沉淀了機構、平臺、技術、人員的資源價值,同時借助了地緣、文化和時間優勢,經過有序保存和數字化處理,能夠成為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廣電版權媒資管理者謀求發展突破的強大動力和主動作為的澎湃推動力。
(一)國家檔案記錄歷史、反映時代,獨具社會文化價值
針對節目檔案的屬性、媒資管理者的責任與任務,國家廣電總局的《廣播電視節目檔案管理規定》已經給出了明確規定。在其定義中,節目檔案“屬于廣播電視行業的專業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管理者的任務則是“有計劃地將老舊節目檔案轉儲為數字化形式并做好節目檔案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按照統一分類標準對節目檔案進行分類并按照節目檔案不同的保存價值實行分級編目。積極開展節目檔案的開發與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節目檔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聲檔案的不可再生性及稀缺性使管理者肩負重要使命。對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民族文化血脈的傳承。傳統廣電版權媒資作為重要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其管理者有責任肩負起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光榮責任。
(二)媒體機構在融合發展背景下已經深入布局、明確目標、有序推進
《北京廣播電視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中對版權媒資的價值開發與利用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深入挖掘媒體版權資源,打造智能媒資數據庫,加強融媒二創開發,充分釋放內容生產潛能;充分發揮商業平臺的重要作用;開展版權內容服務,為互聯網平臺提供音視頻內容轉發授權服務;拓展信息流內容分發及交易服務,通過精準匹配流量平臺的內容需求,實現流量變現。為順利達成此目標,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媒資管理已逐漸從服務媒資內部的存儲型媒資和生產型媒資走向應用型媒資的產業化發展階段,被賦予了開發視聽內容資源的全版權產品、實現版權視聽產品的市場化增值、為媒體資產增加新的變現增長方式、真正使視聽內容資產“活”起來的重要使命。
(一)龐大的媒資儲備成為重要的無形資產,為內部內容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廣電廣播端音頻媒資積累始于1949年,發展到現在累計數據量已達26萬小時;電視端媒資系統收錄的內容始于1980年,包括播出版節目和資料版節目素材,涉及政法、軍事、經濟、文化、體育、文學、歷史、地理、科技、醫藥、環境建設、社會生活、娛樂休閑等多個領域,總計97.6萬小時,其中編目完成量為40.01萬小時,現每年新增4萬小時,滿足內部生產需求的年均調用量2.5萬小時,已成為臺內節目生產的重要支柱。
(二)不斷迭代的技術應用和平臺拓展,功能日趨增強
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陸續接入廣電平臺,以及4K、8K、VR、AR、MR等高新視頻內容形態和應用場景逐步落地,為媒資開發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和打開了更多的應用領域,媒資價值更加凸顯。
目前已經建成了存儲型媒資、生產型媒資、應用型媒資三套體系并存且有機銜接、有效支撐的一體化媒資管理系統,從物理空間到信息技術平臺再到云平臺,以技術突破限制,為媒體資產的服務領域從內部延展到外部打通阻礙;通過外延模塊技術實現多平臺支撐,基于“私有云平臺+多應用+多終端生產”的全新模式,統一規劃,有針對性地選擇“線索匯聚”“統一檢索”“內容分發”“遠程編輯”“集成框架”等應用強化功能[5]。
在保證節目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將內外網的業務管理應用整合貫通,全面拓展媒資系統的外延生產能力,探索媒資的社會化應用。實現更多元的新媒體內容共享與分發,通過業務橋實現電視與廣播兩端媒資的整合、互調。加強新技術應用,借力5G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為內容資產版權營銷開拓市場。在5G技術商業化支持下進行大數據量的超高清現場新聞采集,將媒資系統與5G新聞模塊對接,進一步增加新聞資料的獲取。
(三)借力版權媒資的二創打破原有內容生產限制,尋找傳統廣電發展新著力點
媒資二創團隊通過對媒資內容數據庫中的存量素材、編輯版資料、成品節目、播出節目進行精細化梳理,通過主題內容索引,對人物、事件、街景、風光等子課題進行分類,通過智能查找、分類整理、資料篩選、信息核實、編目著錄和分鏡頭腳本,形成新的資源匯聚,以“北京記憶”為品牌進行相關內容產品研發、生產、傳播,擴展線上線下的社會化服務場景。
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核心資產逐漸轉變為以內容、品牌、版權為核心的無形資產。版權媒資已全面進入產業化開發經營領域,只有盤活存量和增量媒資內容和版權資產,以技術為引領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商業化運營,才能實現對內容版權資產的科學存儲和價值變現。將內容資源和版權資產轉化為產品,為媒體機構轉型帶來新的利益增長點,并通過公眾服務、版權交易、用戶推送等進行有效發布,使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寶藏不再被深埋,使版權內容真正“活”起來,使版權視聽媒資在物理存儲、數字化轉儲和整理下,通過二次或多次開發,創造出新的價值和利潤,這才是媒體資產的真正價值。
在全媒體傳播已成現實、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數輪迭代中逐漸融合、固守自我日益成為發展阻礙的當下,積極思考,主動迎接應用、技術、關系、模式帶給行業、機構、專業乃至個人的從認知到技能的沖擊,明確邊界,堅守價值底線,尋找新的坐標定位,重塑自我價值,彰顯人類的智慧之光,應成為當代媒體人共同的責任和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 孫超.試論傳統廣電媒體內容資源產業化運營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2):71-74.
[2]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3] 彭蘭.新聞+機器,新聞生產的五大新模式[N].社會科學報,2017-08-01(001).
[4] 彭蘭.媒化時代:以人為本[N].社會科學報,2017-03-30(005).
[5] 王華.北京廣電視聽媒資再利用價值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4):208-210.
作者簡介 王華,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版權媒資價值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