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釗 程揚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已經進入了“快車道”。作為我國職業院校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種新的嘗試,高質量的產業學院可提升高職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并形成“虹吸效應”,吸引優秀的教師和學生源源不斷地進入高職院校,繼而通過人才和知識的增值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與此同時,作為解決高職教育與產業對接、與市場契合的重要路徑,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高質量發展還離不開對政府、行業、企業資源的依賴。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采取何種發展策略、如何處理其與多方主體的資源依賴關系,以保持其長期穩定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學界思考的重要命題。
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內循環只能實現短暫發展,要想實現長久、穩定與持續發展則需要進行外循環,實現能量與資源的交換。美國學者杰弗里·菲佛和杰勒爾德·R.薩蘭基克在《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一書中對資源依賴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資源依賴理論作為組織理論的一個分支,是與種群生態學、新制度主義理論并列的一個重要流派,其認為組織與環境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組織為了維持生存,必須依賴外部資源的供給,避免單方面的盲從和跟風,實現彼此間資源的依賴;其次,一個組織就是一個系統,組織自身的資源難以維持組織的發展;再次,組織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資源短缺,必須與依賴的環境要素進行互動,這些環境要素也包括其他組織的,以減少對環境變化的依賴;最后,組織通過內部系統優化和外部系統協同,提升組織長期的發展能力。
1.框架核心。適應性是是本研究分析框架的核心,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質量以適應性為基本維度。首先,政府需要適應性。政府的適應性能力決定了產業學院的頂層設計,也影響著產業學院與外界環境發展聯系的速度以及進行資源交換的質量。政府職能部門應鼓勵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找到維持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稀缺性資源。其次,行業需要適應性。行業的適應性能力決定了行業新陳代謝的速度,培養行業適應性既是對產業學院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回應,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真正關切。最后,企業需要適應性。適應性是產業學院的內在源泉,其具體表現是培養學生高水平的綜合素質。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產業學院要順應企業崗位需要,培養學生的適應性素質。
2.框架內容。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組織的復雜性,產業學院作為一種組織創新,以一種新型組織形態呈現,具有諸多天然優勢。但是,現階段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建設邏輯不清、實現路徑不明,極易出現“一頭熱”的現象。同時,在資源索取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亟須對接與整合各種資源,然而政府、行業、企業對產業學院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可能長期持續,因此其高質量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
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的一級組織,也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的功能,其發展的能動性影響著組織間的資源依賴關系。由此,借鑒資源依賴理論,形成穩固互利的關系有利于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資源依賴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資源依賴關系
政府具有強大的公信力,其政策支持可為高職產業學院解決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促進產業學院發展,是產業學院發展最穩定的資源。所以,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政府的政策資源依賴。
政府經費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可用于引進人才、購置設施設備、解決日常基礎性支出等。產業學院經費來源渠道有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財政經費、專項債券、PPP模式融資、傳統融資支持等。而產業學院與地方財政經費依賴關系更為穩定,地方政府的經費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此外,生源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資源,也是產業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最關鍵資源。我國對高校招生采用計劃編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招生專業、招生范圍、招生人數等進行政策引導和管理。因此,產業學院對生源的依賴,本質上還是對政府資源的依賴。
在產業學院治理過程中,行業協會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專業認證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有效保障,專業認證的核心目標是在行業協會的主導下圍繞產業需求進行系統規劃。行業協會可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制,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統一企業在技能操作、人才培養、薪酬激勵方面的標準,引導企業參與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避免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工作出現偏差;可組織制訂深化產教融合工作計劃,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可制定標準化合約,尤其是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指南;等等。總之,權威的行業協會深度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產業學院建設中的指導作用,可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保障校行企資源共建共享。
企業是產業學院的建設主體之一。產業學院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崗位技能訓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能力,可實現校內就業,這是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劑良方。同時,企業為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實習崗位,用企業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在崗學生,讓學生認同職業教育和職業精神,從而反哺企業文化形成。
產業學院可依托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應用實現設備改良、技術攻關和軟件開發;可緊密結合產業實際創新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產出科技創新成果,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資源,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競爭力的提升。此外,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屬于稀缺資源,承載的知識、技術、智力等呈現邊際收益遞增,是企業的核心資源。高職院校可探索產業教師特崗計劃,制訂兼職產業教師引進計劃、認定制度,打造專業能力持續發展的卓越教師團隊,建立校內校外師資交流機制,開展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討、培訓等,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實現專業教師和產業教師相互融合。
1.明確責任,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等支持。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對產業學院的人才質量進行評估并公開;金融機構應結合參與產業學院建設企業類型特點開發信貸、保險等金融產品,加強產業學院企業方的融資服務;科技部門應推動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數據庫向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免費開放,進一步加強供需雙向對接,確保政府支持的科技項目在產業學院生根發芽;新聞媒體應加強產業學院的公益宣傳,弘揚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典型事跡。
2.制定標準,促進企業深度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制定工作質量標準是對產業學院教育質量進行監控的起點,標準的制定不能只是教育部門“一廂情愿”,而應由企業深度參與,明確評價的尺度。調動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積極性,推動產業學院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制定完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協同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樹立國際標準。引導產業學院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知識產權領域合作和開發,共同完善產業鏈專利布局。無論是國家標準還是行業標準,都要遵循從校企雙方實際出發的原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先進性,反映新觀念和社會新要求。
3.分類考核,明確不同類型產業學院發展方向。依據《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政策的規定,建立健全產業學院分類制度體系,凸顯產業學院的教育性和職業性,并對不同類型的產業學院采用不同的評估標準和評估模式。明確產業學院類型,按照職業本科、國家“雙高”院校、省級“雙高”院校、其他高職院校四個類型,實施分類考核;堅持定量與定性考核相結合,考核內容包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質量、校企合作課程、高水平師資隊伍、技術技能轉化等;確定分類考核結果,考核結果設為優秀、良好、一般和較差四個等次,優秀控制在20%以內,排名后20%的為一般,有較差事項的直接認定為較差。
1.體系建構,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產業學院。隨著社會生產朝集約型轉變,企業提供了相當多的高科技生產和第三產業職業崗位,越來越需要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教本科打破了職業教育學歷的“天花板”,打通了中職、專科、本科的教育縱向通道,更利于產業學院孵化小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高質量現代產業鏈園區,進一步幫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改進工藝流程,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產品可靠性等。推動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橫向融通,依托社會實踐基地,通過股權投資、資源共享等帶動產業學院深度融入產業鏈,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
2.供需銜接,提升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匹配度。高職教育要突出辦學特色,產業學院將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進行對接,使高職院校產業學院成為有溫度的技術技能人才輸出基地。建立產業學院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企業兼職教師評聘機制。開展產業學院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活動,推動各地舉辦產業鏈企業洽談會,引導產業學院人才供給與中小企業需求對接,促進中小企業與產業學院深化、拓展人才供需合作關系。通過市場化機制促進產業學院以人才為紐帶,加強產品、技術供需對接,逐步建立跨產業、跨行業的供需對接機制和合作平臺。
3.學分替代,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分互認。產業學院立足產業鏈,探索學分銀行建設,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等級學習的課程全部納入整體規劃,避免課程的重復學習,提高學習成果的認定精準度。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專業及自身職業規劃,同時根據企業崗位進階的要求,努力取得更高級別、更多類別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現育人和崗位屬性的有機融合。產業學院要以1+X證書制度改革為契機,借鑒國外職教經驗,推行學分銀行學分置換,整合促進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克服過分專業化的弊端。不斷完善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頂層設計工作,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抓手,形成產業學院獨具特色的學歷框架與職業技能資歷框架。
1.優化校企數據,打通產業學院“信息壁壘”。一是建立校本數據中心,將產業學院各個部門的數據標準化,把運營管理軌跡數據化,實現校企各個部門信息資源的有序銜接;二是校本數據中心對產業學院運行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確保數據的時效性,發現特殊信息進行預警和上報;三是強化校本數據中心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生成的過程分析,及時進行數據糾偏,保證質量管理和評價的科學性。
2.整合校企資源,構建產業學院資源共享平臺。積極構建同種類型產業學院資源共享平臺,覆蓋學院管理環節、教學環節和實訓環節,對過程化、結構化、伴隨式的數據進行采集,厘定各層級、各類型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核心能力,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資源整合,將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等全部納入產業學院資源共享平臺。同時,不斷擴大共享范圍,提升共享效率,設計合理的產業學院質量“投入—產出”機制。
3.開放國際辦學,重構產業學院發展生態。產業學院生態重構需建立在科學的依據之上,開放國際辦學形式,通過信息技術將國外企業、國外產業大學鏈接起來,實現資源共享。關注國際職業相應領域和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改變單一、狹隘的學習觀念,把技術技能的學習置于真實世界、職業世界中,滿足世界產業發展需要。面對國際職業崗位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開源共享、標準共建、合作共贏為原則,建設國家級產業學院應用平臺,與國外的行業、企業、院校進行對接,加速信息技術助力產業學院發展生態重構的進程,形成國內國外一盤棋的產業學院生態。
1.行業企業評價,提高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和合法性。在產業學院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用市場杠桿撬動行業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和評價。一是以共建共享的利益紐帶為出發點,激發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尤其是參與制定與行業企業利益休戚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標準等;二是邀請行業協會、企業專家參與產業學院成果評價方案的制訂,評價結果也要及時向社會公布;三是激發行業企業干事創業的熱情,推進技能型社會和人才強國建設。
2.社會公眾評價,確保產業學院評價開放程度。社會公眾在產業學院評價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健全國家、省、校三級產業學院建設質量年報制度,增加社會公眾的知情權,讓社會公眾掌握產業學院建設情況,并及時參與評價。產業學院建設質量年報的公布形式可采用公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以提升社會的關注度和知曉率。二是建立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參與產業學院質量評價的機制,開發操作性強、科學性高、方便社會組織和團體參與的評價工具。
3.探索增值評價,促進區域產業學院自我革新。《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評價”。增值評價指追蹤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業成就的變化,并將客觀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響分離開來,考察學校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凈增值評價。同時,處理好產業學院的評價過程與評價結果之間的矛盾。產業學院的價值取向是“以發展為本”,強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評價的目標應體現層次性和動態性,尊重被評價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特征,確保評價過程的開放性;評價指標要客觀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好壞、生源質量的高低等因素,彰顯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