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杰,周 濤,孫占虎,楊 磊,胡光明,張華平
胰頭癌是發生于胰腺頭部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其惡性程度較高,病情進展迅速,早期診斷困難,預后不佳[1]。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D)是胰頭癌患者標準治療方法,治療后患者遠期復發率、長期生存率與術中切緣陰性(RO)密切相關[2-4]。但在胰頭癌PD中所涉及的解剖方式復雜,且切除范圍大,因此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也隨之增加[5]。有學者提出,改變PD手術入路可降低其操作難度,增加術中RO率,進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6-7]。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以動脈入路胰腺全系膜切除PD和傳統PD對胰頭癌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術式選擇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胰頭癌81例。納入標準: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胰頭癌;均為首次治療,臨床資料完整;術前均進行影像學檢查;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出現轉移者;肝腎功能異常者;有上腹部手術史者。根據術式不同分為傳統PD治療組(傳統組)38例,動脈入路胰腺全系膜切除PD治療組(觀察組)43例。傳統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0~72(51.62±4.58)歲;腫瘤直徑:10~35(14.61±1.77)mm;臨床分期:Ⅰ~Ⅱ期27例,Ⅲ~Ⅳ期1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0~72(51.49±4.17)歲;腫瘤直徑:11~35(15.20±1.15)mm;臨床分期:Ⅰ~Ⅱ期29例,Ⅲ~Ⅳ期14例。2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傳統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滿意后以右側反L型切口進入患者腹腔,排除肝臟、腹腔轉移后行Kocker切口,將十二指腸側腹膜切開,探查腫瘤是否侵襲門靜脈/腸系膜靜脈。將遠端胃離斷,暴露肝總動脈,分離膽囊并離斷肝總管,肝十二指腸韌帶脈絡化;將胰腺頸部、頭部、胰腺鉤突、門靜脈、腸系膜等結扎、離斷。在只剩胰腺鉤突與腸系膜上動脈相連接后,將腸系膜上動脈的纖維鞘膜縱行切開,分離后露出鉤突系膜,并由上而下鉗夾、切斷、結扎腸系膜上動脈與胰腺間的組織與動脈血供,胰腺十二指腸下動脈需單獨結扎。術后將胰腸、胃腸、膽腸吻合,并對腹腔進行充分沖洗,放置引流管后依次縫合切口,結束手術。觀察組:麻醉方法及切口同對照組。將十二指腸、胰頭部仔細游離后,結扎、離斷十二指腸下動脈。使用硅膠管懸吊腸系膜上動脈,結扎、離斷小分支,分離腸系膜上動脈至十二指腸水平部與升部交界區;切斷胰腺系膜,清掃淋巴結、脂肪組織。將胃結腸韌帶打開,離斷胃,隨后打開小網膜囊,直達肝十二指腸韌帶左緣,清掃淋巴結。解剖并懸吊肝總動脈,切斷、結扎胃十二指腸動脈、胃右動脈,并將肝總動脈骨骼化,清掃腹腔干周圍淋巴結。骨骼化肝固有動脈及其分支的3條入肝動脈,將門靜脈左側的結締組織均清除干凈。肝總管進行橫斷,結扎遠側斷端,清掃門靜脈后、胰頭上緣的淋巴結及結締組織。在距屈氏韌帶10~15 cm處將空腸切斷,暴露胰腺上、下緣處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前壁,在其前方結扎、切斷胰腺頸部。離斷胰腺鉤突部系膜,沿腹主動脈前壁向上解剖至腹腔干,切斷附著于腹腔干的胰腺系膜,清掃腹腔干右側的淋巴組織。若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未受腫瘤侵犯,可于胰腺鉤突右側從上至下、從右向左結扎、離斷門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的分支;若懷疑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受侵犯,則在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預置阻斷帶,再對其分支結扎、離斷。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僅受壓者可安全剝離,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受侵犯者行受侵血管切除對端吻合。后續步驟同傳統組。2組術后均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行規范化療。
1.3觀察指標
1.3.1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
1.3.2RO率及腫瘤復發率:術后根據病理結果了解腫瘤復發情況,未發現殘留癌細胞組織視為RO,記錄RO率。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術后6個月復發情況,經影像學檢查可見復發病灶,出現遠處轉移為腫瘤復發。
1.3.3腫瘤標志物水平:包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50(CA50)。2組均于術前和術后1個月采靜脈血5 ml,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檢測,儀器為Multiskan Ascent全自動酶標儀,試劑盒由Genzyme公司提供。
1.3.4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2組術后出血、感染、胃排空障礙、胰瘺/膽瘺等發生情況。

2.1手術指標、住院時間 觀察組手術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傳統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組(P<0.01)。見表1。

表1 2組胰頭癌手術指標及住院時間比較
2.2RO率、腫瘤復發率 觀察組RO 38例(88.37%),傳統組RO 23例(60.53%);觀察組RO率高于傳統組(P<0.01)。觀察組復發3例(6.98%),傳統組復發11例(28.95%);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傳統組(P<0.01)。
2.3腫瘤標志物水平 2組手術前后CEA、CA19-9、CA50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CEA、CA19-9、CA50水平均低于術前(P<0.05)。見表2。

表2 2組胰頭癌手術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4并發癥發生情況 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胰頭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PD為胰頭癌主要治療手段。在傳統PD治療中需了解患者是否出現肝、腹腔轉移,隨后行Kocher切口,并了解胰腺周圍、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等部位是否存在侵犯和轉移情況,對于未出現腫瘤侵犯者行根治性PD治療[8-9]。因此在傳統PD治療過程中由于腫瘤在術中可受到反復的觸碰、擠壓易出現腫瘤細胞脫落進入血液的情況,可引起血行轉移,影響治療效果,增加術后復發風險[10-11]。
本研究發現,2組術后CEA、CA19-9、CA50水平均較術前降低,而觀察組術后恢復情況優于傳統組,RO率高于傳統組,復發率低于傳統組,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提示動脈優先入路的PD治療可提高胰頭癌RO率,從而降低復發率,并促進患者恢復。分析原因:①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指南表明,胰頭癌侵犯腸系膜上動脈>180°時不可進行切除治療,侵犯腸系膜上動脈<180°、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重建時則可行切除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可完成RO切除使患者受益[12-13]。以動脈優先入路可對患者腸系膜上動脈進行探查,了解其受侵犯情況,從而決定手術是否繼續,以達到減輕手術創傷的目的[14-15]。②采取動脈優先入路PD治療時先阻斷胰頭部血液供應,為切斷胰腺頸部建立了安全區域,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手術進程[16-18]。以往有研究發現,選擇動脈優先入路的PD治療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19-20]。③傳統PD治療復發率較高,以腹部局部復發常見[21-22]。以動脈優先入路的PD治療則是在術中將腹腔干右側、腸系膜上動脈神經、脂肪、淋巴均完全切除,從而有效提高了腹膜后RO率,降低復發率[23-24]。④動脈優先入路的PD治療從腫瘤側后方離斷胰腺頸部,分離鉤突,可更好暴露手術區域,并以血管懸吊、牽拉的方式減少在PD時對腫瘤的擠壓、拉扯,在一定程度達到了“無接觸”切除的目的[25-26]。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動脈入路胰腺全系膜切除PD治療胰頭癌臨床效果較好,且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動脈入路胰腺全系膜切除PD治療胰頭癌臨床效果佳,可提高RO率,降低復發率,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