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青 指導專家/潘文麒
心臟性猝死是當代醫(yī)學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心臟性猝死發(fā)生速度快,黃金救治時間短,搶救成功率和預后并不理想。而植入型心臟除顫器能有效降低心臟性猝死的風險,它就像體內的“帶電侍衛(wèi)”,能識別患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而自動放電除顫。從傳統(tǒng)的經(jīng)靜脈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TV-ICD)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使得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猝死高風險患者因此受益。
25歲護士突發(fā)疾病,預防植入除顫器救命
“我的朋友現(xiàn)在都叫我‘霹靂娃娃’,因為我會放電!”眼前的文文(化名)笑得古靈精怪,絲毫看不出是個剛剛從死神手里逃回的,經(jīng)歷了兇險手術的人。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到這位年紀輕輕的護士居然會和心臟猝死扯上關系。
幾天前,文文如往常一樣交班回家。沒過一會兒,在客廳的父親突然聽到一陣響亮的倒地聲,連忙沖到房間,發(fā)現(xiàn)文文倒在地上,已經(jīng)失去知覺。父親頓時冷汗直冒,心臟快跳出嗓子眼,但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在呼叫120后,給女兒持續(xù)進行心肺復蘇。“真得感謝我爸,也感謝我曾經(jīng)教過他心肺復蘇。”
父親看著笑嘻嘻的女兒,至今還有些恍惚,比起死里逃生的慶幸,他對當時的驚慌無力更記憶猶新。父親不懂,素來健康的女兒怎么會突發(fā)疾病,他也從未聽說女兒有什么不適。這個險些奪走女兒生命,來勢洶洶的心臟性猝死到底為什么會發(fā)生在文文身上?
醫(yī)生解釋道,心臟性猝死發(fā)病前可以沒有任何征兆。文文其實一直患有心肌致密化不全,但因為癥狀不典型,自己從未發(fā)現(xiàn)。雖然這次搶救及時,文文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但考慮到她還年輕,且已經(jīng)歷過猝死的驚險,作為二級預防的高危人群,醫(yī)生給文文植入了全皮下心律轉復除顫器。它能捕捉到患者心臟的異常并及時放電除顫,爭取救治的黃金時間。這也是為什么文文會笑稱自己是“霹靂娃娃”。
隨時待命的心臟除顫“侍衛(wèi)”
絕大多數(shù)心臟性猝死是由室速室顫引起的,及時有效的除顫是避免心臟性猝死的關鍵。為了給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植入型心臟除顫器應運而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S-IC D)則是在心臟性猝死預防領域取得的革命性突破的新技術。患者文文就是接受了這樣的手術,將保衛(wèi)心臟的“帶電侍衛(wèi)”植入了體內。
在S-ICD 問世前,經(jīng)靜脈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TV-ICD)已經(jīng)能夠解決約80%的心臟問題。但由于經(jīng)靜脈技術還需植入一根除顫導線,較粗的導線容易引起感染和故障,后續(xù)拔除電極導線的難度大,而且植入后引起的并發(fā)癥也多與此有關。對于血管有問題,難以植入普通除顫器的患者,更是失去了這個治療機會。
S-IC D 的出現(xiàn)避免了“前任”的問題,無需接觸心臟和靜脈系統(tǒng)。無論是與導線相關的并發(fā)癥還是植入并發(fā)癥,都能得到根本解決。皮下植入對患者皮膚外觀的損害也較小,同時,S-ICD不影響患者日后的穿刺或磁共振檢查。若需系統(tǒng)移除,創(chuàng)傷及風險也極小。

瑞金醫(yī)院心內科的醫(yī)生們正在為患者行S-ICD植入手術
S-ICD適用于這些猝死高危人群
既然S-ICD 能夠為心臟健康持續(xù)“保駕護航”,那么防患于未然,對于一些工作強度高、壓力大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裝上這個“救命神器”豈不一勞永逸?事實上,并非有那么多人適合做S-ICD 植入。作為預防猝死的有效方法,S-ICD治療是有嚴格適應證的,適合S-ICD植入的情況有以下兩類:
優(yōu)先考慮S-ICD植入:無靜脈通道者(靜脈閉塞或先天異常);靜脈系統(tǒng)有高并發(fā)癥者(透析、兒童和免疫力低下);離子通道疾病患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之前有裝置感染和導線植入失敗者;心內膜炎病史者。
強烈建議S-ICD植入:年輕患者;預期壽命>10 年的患者;一級預防伴缺血性/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衰患者;人工心臟瓣膜植入者;女性患者(優(yōu)先放置在側壁);二級預防患者(院外室顫幸存者,沒有證據(jù)表明的單形性室速者)。
其實,“帶電”生活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設備有發(fā)生誤放電的可能,電擊會讓患者感到明顯的不適和疼痛;說來就來的電擊更容易造成患者的恐慌和焦慮,心理壓力隨之增大;多次放電也會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所以,S-IC D治療需遵守嚴格的適應證。
拓展閱讀
搶救性的治療不如預防性的學習
目前,S-ICD僅僅具有除顫功能,而沒有起搏功能。有起搏治療指征的患者并不適用S-ICD植入的治療方式。此外,當患者出現(xiàn)心動過緩,需要起搏治療時,植入S-ICD的患者可能需要另外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未來,無導線起搏器結合S-ICD的應用以及帶有起搏功能的S-ICD或許是發(fā)展方向。
比起S-ICD 的搶救性治療,更為廣泛的拯救生命的方法或許還是A E D(自動除顫儀)和心肺復蘇的普及。為了爭取搶救的時間,使心臟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運作,攜帶簡易、操作方便的A ED便產(chǎn)生了。
我們在公共場所見到的一個紅色機器便是AED。連接后,通過對患者的評估,AED會提示是否需要除顫。根據(jù)語音提示,即使非醫(yī)療從業(yè)者,也可以進行操作。因此,在學校與社會機構開設急救教學課程,讓每位公民都能掌握心肺復蘇和AED的使用技能顯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