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淼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醫師

上海龍華醫院腦病科靳淼副主任醫師在門診時,經常遇到患者說自己記性越來越差,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也有這種抱怨:總是如丟三落四,時不時地找鑰匙、找手機,想做的事情轉眼就忘了。這真是記憶力衰退了嗎?一項傳統而又專業的的檢查項目——腦電圖檢查,可以幫助大家辨別記性不好是生理性衰退還是病理性改變;是真的記性不好,還是由焦慮緊張情緒造成的主觀感覺上的記性不好。
腦電圖和心電圖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心電圖記錄的是心臟的電活動,腦電圖則是記錄我們腦的自發性電活動,用于評價腦的功能。當醫生懷疑腦功能受損時,就需要腦電圖的檢查來進行疾病的診斷和評估。比如癲癇、腦腫瘤、腦外傷、腦血管病、顱內炎癥、睡眠障礙、精神類以及意識障礙類疾病等。頭痛、頭暈的患者如果影響到大腦皮層,在常規腦電圖上也會有相應的改變。
對于病理性記憶力減退的患者,腦電圖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慢波活動,并隨著病情的進展而逐步加重;而生理性的或情緒因素引起的記憶力不好,則不會有這種腦電波變化。
在20世紀80年代腦CT掃描技術出現之前,腦電圖在神經性疾病的診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腦腫瘤、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等的診斷都要借助腦電圖來初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腦電圖也借助計算機對腦電圖譜進行二次處理,發明了腦電地形圖,用于更直觀地解讀腦電波。除了常規的皮層腦電圖及地形圖之外,現在也有了長程視頻腦電圖、24小時動態腦電圖、深部電極植入腦電圖等,用于更客觀地記錄人們的腦電活動,發現臨床難以捕捉到的病變。
腦電圖觀察的是大腦皮層的電活動,是評價皮層功能狀況的一種檢測手段。所以通過它可間接地推斷是否出現腦結構的問題。當腦C T、磁共振這種影像學的檢
查問世以后,像腦腫瘤、腦血管病、腦萎縮等大腦結構異常的疾病診斷就更為精確了。
影像學檢查就像給一棵樹拍照片,鏡頭像素越高拍得越清晰,這棵有多少個分枝,有沒有折斷,甚至連葉片的脈絡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當這棵樹的外形沒有改變,可它內部已經出現問題了,比如水分不足了、缺乏營養、代謝紊亂了,這時候單單拍個片子就不一定能發現問題了;還有當它樹枝折斷時,還有沒有可能長好,有沒有旁邊小分支的形成,有沒有長錯位,還能不能保證周圍枝條的健康成長,這些不是單靠影像學檢查就能解決問題的。
而腦電圖檢查就如同給大樹進行內部體檢。當我們的大腦結構還沒有發生改變之前,如果細胞的代謝出現問題,它能更早期地發現腦部病變,讓醫生有的放矢,做到早診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