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穎
(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如何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是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語言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給社會大眾敲響了警鐘。語言暴力發生在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受暴者的心理發展,還表明施暴者心理發展出現異常現象。對此,教師、家長、學校都應進行反思,減少語言暴力,為青少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我國已出臺各種法律法規來遏止行為暴力的發生,但隱性的暴力問題仍大量存在于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給其身心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徐棟在《校園“語言暴力”的情況分析與應對》一文中指出,有91.1%的學生認為自己遭遇一次、二次或者多次的“語言暴力”,只有8.3%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遭遇過,有0.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有沒有遭遇過。[1]
國內關于語言暴力的研究集中于校園中的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研究結論一般集中于語言暴力的產生原因、類型、相關影響及相應對策等。本文主要以青少年學生(14—18歲)為研究對象,分析我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教師、家長與同學的語言暴力,著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以及同學關系。
王承君認為,“語言暴力”指通過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導致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損害,屬于精神傷害的領域。[2]在不同的環境下,語言暴力可分為校園語言暴力、家庭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等。楊金東認為語言暴力的構成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采用了口頭或書面的語言形式;存在語言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無論施暴者有意或無意實施語言暴力,只要其語言對受暴者造成傷害,就構成語言暴力,反之則不構成語言暴力。[3]綜上所述,本文將語言暴力定義為一方使用謾罵、侮辱、嘲笑等口頭或書面語言形式,對另一方的心理、性格等方面造成傷害的行為。
1.調查目的
為了更好地了解語言暴力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本文計劃對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學生進行深入走訪,根據實際情況分析產生的原因與影響,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以期對遭受過語言暴力的青少年做好安撫和疏導工作,促使社會對青少年的成長投入更多的關注。
2.調查對象
采用訪談的調查方法,在校園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的支持下,共計選取10名遭受過語言暴力的青少年展開研究。選取的10名學生具體信息如表1。

表1 10名受訪者具體信息
在訪談中,通過與調查對象進行深入交流,收集相關的信息。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及時調整訪談內容,以便收集更多信息。在進行訪談前獲得監護人以及教師同意,采取匿名的方式,并告知該訪談全程錄音。
訪談步驟設計如下:第一步,從受訪者的人際關系出發,引出受訪者遭受語言暴力的經歷,例如:“你平時和身邊的人相處得如何?”第二步,采取半結構式的方式,逐步引導受訪者表達自己對語言暴力行為的理解,了解受訪者在遇到語言暴力時的主觀感受,以獲得受訪者在遇到語言暴力時的應對態度信息,例如:“可以談一談你對語言暴力的理解嗎?”第三步,讓受訪者談一談在遭受語言暴力之后所發生的一些變化,更全面地分析語言暴力對受訪者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你覺得老師、父母或者同學對你說了這些話之后,你有什么變化嗎?”
1.受訪者對“語言暴力”的理解
筆者詢問10名受訪者對“語言暴力”一詞的理解,受訪者各抒己見。綜合來說,每一個人的理解都包含了以下幾個因素:其一,用口頭語言的形式加以表達;其二,施暴者多為社會關系較為親近的人,如父母、老師、同學等;其三,表達效果較為負面,會對受訪者造成一定傷害。
2.語言暴力發生的情境分析
這10名受訪者遭受的語言暴力發生于親子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且以上三種環境是可交疊的。在親子之間,有7名受訪者表示經常在家里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原因是學習成績差、貪玩和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等;在師生之間,有4名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歷過任課老師的語言暴力,原因是成績不理想、上課不認真聽講、外貌外形條件不好等;在同學之間,有4名受訪者表示經歷過同學的語言暴力,原因是成績差、外貌外形條件不好、地域歧視問題等。
3.語言暴力的負面影響分析
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語言暴力現象對受暴者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總體來說,受暴者在遭受語言暴力后,很難保持正常的心態,在性格、心理狀態、學習成績三個方面發生變化。
(1)產生習得性無助
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會因為多次的語言暴力而產生習得性無助。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某個行為所作出的解釋或原因可總結為6種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運氣好壞、任務難易、身心狀態和外部環境。[4]長期經歷語言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對自己進行消極歸因,將失敗的原因更多地歸結于自身能力太低,從而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方面產生絕望感,形成習得性無助。
(2)影響心理健康
張大均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續的心理狀態,表現為一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情感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并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潛能和社會功能。[5]在語言暴力的環境下成長,受暴者的心理負擔過重,自尊心受挫,自信心降低,極易產生以下心理問題。其一,人際關系問題,如社交恐懼。長期遭受語言暴力,受暴者為了自我保護,產生逃避心理,形成一種“被孤立”的狀態,又或者因為過度自我保護容易與人發生肢體沖突最后演變成校園暴力事件。其二,生活適應問題,如對學校集體生活的不適應。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的環境中,受暴者得不到關心與愛護,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失去興趣和信心,缺少足夠的動力。其三,自我意識問題,包括受暴者對自身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社會關系不能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3)造成人格缺陷
在社會化過程中,各種負面因素不同程度地阻礙著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使青少年人格缺失某種健全組成要素而呈現出亞健康狀態,即處于人格健全與人格障礙之間的人格缺陷狀態。在語言暴力的成長環境中,受暴者會逐漸變得自卑、孤僻、悲觀、自負、多疑。遭受語言暴力的學生比在積極環境中成長的學生更易出現此類問題。
1.部分教師壓力過大
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不僅面對教書育人的職業壓力,也面臨自身發展的壓力。職稱評定、行政發展、績效考核等繁重的任務使教師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引發部分教師利用暴力語言訓斥學生。
2.部分教師綜合素養缺失
教師的素養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一些教師只將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忽視了教師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出現職業道德失范行為。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意識到自身言行的導向作用,對學生實施語言暴力就是部分教師綜合素養缺失的表現之一。
1.部分家長教育理念落后
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模仿而來。據鄭蘇皖的研究,幼年時期經常遭受上一代語言暴力的家長訓斥孩子的頻率(22%)遠遠高于幼年時期未遭受過上一代語言暴力的家長(7.5%)。[6]部分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忽視孩子全方面的發展。家庭語言暴力的行為存在著代際傳承性,用偏激的語言教育孩子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一思維定勢是產生語言暴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2.部分家長教育焦慮加劇
教育焦慮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家庭的教育投入資本、家庭氛圍等因素對教育焦慮具有一定的影響。[7]在教育投入資本較弱的家庭中,家長擁有的教育資源有限,期望子女通過教育改變生活狀態,進而加劇對子女學業成績和未來發展的教育焦慮,而焦慮會引發教育方式的異化。和諧的親子關系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撐,為學習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幫助,有助于抑制家長教育焦慮。
1.青少年語言認知偏差
青少年的語言認知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認知理論認為,青少年語言習得經歷了“經驗—編碼—轉化”三個環節,即青少年語言能力發展與其在環境中獲得的經驗有關,這些經驗被編碼到青少年思維中,使經驗轉化為頭腦中的詞語表征。[8]惡意的綽號詞就是青少年將環境中獲得的經驗進行思維編碼、發生錯誤轉化的結果。青少年在心智上尚未完全成熟,不能意識到暴力的語言會對他人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2.青少年性格異常
性格是由多個人格特征組成的復雜心理結構,是個體對待現實的穩定態度與習慣化的行為方式。[9]青少年時期是形成穩定性格的關鍵期,受自然、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時期也是出現性格異常的危險期,具體表現形式有自私、嫉妒、叛逆、自卑等。性格異常的青少年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易輸出帶有負面影響的語言,習慣性地對同伴使用具有攻擊性的語言,其目的在于自我保護或尋求他人關注。
教師要提升職業道德修養,明確自身責任與義務;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準確把握教育學生的語言藝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10];同時,要正確看待學生所犯的錯誤,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學校應注重教師素質教育,將教師語言規范監督常態化;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教育方式和家長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對兒童心理的成長和良好性格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注重和諧家庭氛圍的建立,與孩子平等對話,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多涉獵心理學知識,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通過鼓勵的方式給予孩子更多信心,培養其抗挫折能力;加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共同為孩子創造積極的成長環境。
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應進行針對性教育。對施暴者來說,這類行為表明其心理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的狀態。對受暴者來說,語言暴力現象直接或間接傷害其心理。學校與社會應定期開設“反語言暴力”的活動和宣講會,幫助學生提升對語言暴力的敏感度,全面認識語言暴力,勇敢表明自己的態度,并且能夠增強有效應對語言暴力的能力;對情節嚴重的情況應及時進行干預和介入,對受暴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幫扶,減少語言暴力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對施暴者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