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紅色電影作為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特征,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和教育素材,豐富了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且有助于發揮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功能。
電影作為現代社會文化呈現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兼具商業、藝術、教育的多種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在建構人類意識或精神方面有獨特的效能。[1]紅色電影融入新時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提升思政課的價值觀引領力、意識形態感染力和情感親和力,幫助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五個認同”有獨特的價值。
提升思政課的價值觀引領力,是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一個獨特價值。這種價值觀引領力主要通過影像造型與歷史史實相結合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將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到觀影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政治生活發展走向。[2]
要深入挖掘紅色電影的“思政”價值,將其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融合,賦予其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突出政治導向的使命。以《建國大業》為例,影片通過還原重慶談判、三大戰役、進京趕考、開國大典等歷史重大事件,凸顯新中國建立的艱辛及光輝歷程,使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邏輯和科學內涵。在影片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領導人及民主愛國人士悉數登場,讓青年學生仿佛回到了那個崢嶸光輝的歲月,一起回憶那段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紅色電影采用藝術的形式,讓黨和國家的政治理念潛移默化地進入青年學生的腦海,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今日幸福生活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依靠的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進而增強青年一代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使青年一代堅定跟黨走、聽黨話、感黨恩的信念,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提升思政課的意識形態感染力,是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二個獨特價值。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欲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盵3]崇拜人民英雄是人民群眾的最樸實行為。這是因為人民英雄往往是先進思想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時代的楷模,是主流意識形態的踐行者。紅色電影是宣傳人民英雄、塑造人物形象的絕佳方式。
榜樣具有感染力,人民英雄的榜樣性具有無窮的感染力。作為真善美的化身,人民英雄往往能引導青年學生向善向美,點燃青年學生心中的夢想。當前,“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盵4]紅色電影根據不同時期的英雄人物事跡,激勵青年學生投身實踐,形成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的社會風氣,充分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以電影《焦裕祿》為例,影片介紹了焦裕祿同志在河南蘭考縣工作的點點滴滴,展現出一個可親可敬、可歌可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向榜樣學習、靠近、看齊,以榜樣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以先進事跡錘煉道德品格,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初心使命。
提升思政課的情感親和力,是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三個獨特價值。思政課是否具有情感親和力,關鍵要看思政課能否打動人心。通過人物塑造、情節加工、藝術升華等藝術表現方式,紅色電影能夠塑造革命英雄無所畏懼、維護國家民族尊嚴的光輝形象,并將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內涵深入青年學生心中,從而打動人心。當思政課通過紅色電影這一載體打動青年學生,使革命的、紅色的精神被青年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后,就會“引起教育對象情感上的共鳴以及對未來共同的認知”[5],從而形成直指人心的凝聚力。以《紅海行動》為例,這部以也門撤僑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通過具體的故事細節、生動精美的影像彰顯了中國軍人過硬的軍事素質、專業的戰術配合和不畏犧牲、永不放棄的頑強精神,傳遞著深刻的愛國熱情。影片中的一句話“紅海行動的目的就是要告訴所有人絕不能傷害一個中國人”,充分展現了黨和政府對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底氣,讓身在異鄉的中國僑民感受到祖國的溫暖。作為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電影,《紅海行動》讓無數莘莘學子產生情感共鳴,使青年學生切身感觸到祖國的強大,深刻體會到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精神內涵與精神實質,大大提升了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發揮紅色電影的德育價值“既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理論世界與生活世界相互轉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學生自我提升的現實需要?!盵6]紅色電影真正融入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題保持一致,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達到互恰,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實現互補。以上三點目標要求,為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目標指引,為引導學生實現把黨的理論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目標提供了新思路,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紅色電影作為新時代的文藝作品,在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向學生展現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同時,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應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理論解決或者回應社會現實問題,同時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知。紅色電影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形式不一樣,但在教育主題上應呈現一致性。以《戰狼2》為例,該部電影講述了中國軍人只身一人深入非洲戰亂國家營救中國醫學專家和中國公民的感人故事,充分彰顯出黨和國家的強大實力及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讓青年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給予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潛移默化中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這部電影弘揚的主題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謀而合,實現了“教育同屬、教育同向、教育同促”的一致性。
紅色電影題材選取緊緊圍繞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榜樣人物和事跡,旨在通過文藝形式將黨在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四個時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舍生忘死、赴湯蹈火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偉大貢獻進行重現,幫助學生弄清“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的根本問題,引導學生了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的革命斗爭史、艱苦創業史、改革創新史,進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匯聚成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紅色電影的取材及教育價值與實踐教學內容及目標高度契合和融洽,進而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和資源來源。以《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兩部電影為例,這兩部電影根據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改編而成,通過震撼的戰爭畫面及故事情節,帶領青年學生重溫抗美援朝的艱苦歲月,提高了青年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的了解研究,彌補了理論上的單一性與枯燥感,進一步弘揚了抗美援朝精神,增強了青年學生的骨氣、志氣、底氣,實現了青年學生凈化心靈、提升思想的目的。因此,紅色電影與思政課實踐課教學內容應達到互恰。
把紅色電影融入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當前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為青年學生持續提供精神給養的現實需求。紅色電影作為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特色載體,具有其他教育載體所無法媲美的獨特功能,其通過深度挖掘典型事跡和榜樣人物,借助先進的拍攝技術,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發展、體現國家進步、彰顯中國風格、回應人民呼聲的精品力作,實現更好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盵7]也正因為紅色電影的融入,極大地改變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傳統模式,使實踐教學內容更全面、豐富,不斷拓展實踐的廣度與深度,讓青年學生在正確認識其中時代價值的基礎上,引起情感共鳴,實現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進而讓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更有感染力、說服力和實效性。因此,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會實現兩者互補。
紅色電影要在融入思政課實踐教育上取得成效,要在具體實現路徑上下更大的功夫。
實踐主題是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題的靈魂,是實踐教學的“探明燈”。只有明確實踐主題,才能保證實踐方向不偏離、實踐標準不降低,最大程度地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紅色電影創作選取的題材來自不同的歷史時期,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有所差異,凸顯實踐教學主題確立的重要性。要善于結合思政課的內容選取相應的紅色電影。例如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確立為實踐主題,可以通過觀看《秋收起義》《井岡山》等紅色電影,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革命道路確立的背景和正確性;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翻身作主人”為實踐主題,可以選擇《建黨偉業》《南昌起義》《長征》《西安事變》《重慶談判》《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大決戰之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開國大典》等紅色電影,幫助學生深刻感受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作出的艱苦卓絕的抗爭,深刻體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歷史結論;以“讀懂中國共產黨”為實踐主題,可以選擇《長津湖》《鐵人》《十八洞村》等,彰顯不同時期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只有將紅色電影內容與實踐教學主題相結合,才能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突出針對性、提高時效性、彰顯時代性,才能使學生達到“知識的參悟、能力的鍛造、德性的養成”的育人目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精確實踐選題,創新紅色電影融入形式,是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更靈活、內容更生動的重要途徑。為保證學生實踐選題有高度、有深度,教師要當好“教練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既要積極主動加入紅色電影片段,幫助學生了解電影所述歷史史實,增強學生對紅色電影的了解和認同,加快學生實踐選題的確定;又要深入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專業特色、學生特點引導學生選取相應的選題和紅色電影。例如對理工科學生,可以選擇《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等表現科學家生活的紅色電影,學習前輩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始終懷揣愛國之情和犧牲精神,堅定學生胸懷“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的理想信念,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紅色電影對學生的德育功能和導向作用。同時,教師根據思政課內容和教學目標,在確定實踐主題基礎之上,針對歷史不同階段篩選相應時期和題材的紅色電影并建立經典紅色電影資料庫,為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料收集提供范圍和便利條件,保證實踐教學方向正確、目標明晰。此外,為避免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模式單一化,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踐主題不偏離的前提下,自主創新實踐形式。例如通過微視頻形式對紅色電影中精彩部分進行翻拍,或截取紅色電影中的精彩片段進行配音表演,在親身演繹過程中,讓學生更加清楚進行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幫助學生找到理論與實踐的契合點,增強學生融入社會、體驗社會、感悟社會的自覺性,加深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知與思考,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要評價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需要構建有針對性的科學評價體系,組建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代表的評價隊伍,結合學生實踐展示,從實踐主題、選題主旨、內容選取等方面進行基本評判,根據實踐成果的創新性進行綜合評判,最終對實踐成果進行“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劃分。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和認同,積極探索建立分層分級的評價體系,選取優秀實踐作品向校級及更高層次進行推薦評選,通過以賽促評、以評促進等方式加快實踐教學工作創新,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投身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實踐課教學改革、創新的新路徑,讓學生在有知、有料、有趣、有味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改革開放、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設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思政課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