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一 孫 蕾
高校作為育人的沃土,為黨和國家培養各類人才,但也需要充足的“養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思政會議上提出,高校要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而思考,將思政教育貫穿高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的貧困生是一群需要特殊關注的群體,對他們的關懷和幫助不僅僅是精準扶貧的問題,還是資助育人問題。因此,如何將高校的資助工作由“經濟資助”轉型為“以育人為主、經濟資助為輔”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扶困”必須“扶智”“扶志”,是高校學生工作團隊一直以來所探討的課題。傳統資助工作僅針對學生的經濟方面展開工作,但是卻暴露了思政教育這方面的欠缺,將“思政+資助”相結合,從資助對象方面做到精準化、從工作流程方面做到規范化、從隊伍建設方面做到職業化、從活動開展方面做到品牌化,形成“經濟資助—資助育人—育人成長—成長回饋”的資助育人新循環,對貧困生道德品質、身心健康、學業引導、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全面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成為黨和國家的接班人。
針對某高校貧困生群體、31 個鄉鎮村政府、14 家資助企業、6 名高校資助工作人員的訪談報告,以及收集線上調研問卷367 份數據,發現高校資助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83%的貧困生反饋,在2018 年前,生源地政府對困難材料審核相對不嚴,只要提出申請,一般都能通過;而2018 年后,國家加大對貧困村、鎮的核查力度,加上資助審核系統實現全國聯網后,獲得證明材料相對不易,但當地政府考慮到學生一旦通過認定可以在學校享受各種福利待遇等,雖然不會在系統上進行操作,但會提供紙質版的證明材料。
各高校一般保護貧困生的困難身份,選擇不公示名單,或是公示時隱去班級姓名,因一部分信息缺失,導致普通學生無法行使監督權。92%的普通學生反饋,一般評審時并不清楚本班誰是貧困生,但之后對于認定困難程度的同學持有保留意見,甚至有12.6%學生質疑其家庭是否真的困難,原因是看到個別貧困生日常所用進口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中高檔電子設備,或經常參加聚餐、外出等,日常消費水平較高,且時常聽到其利用周末、節假日外出旅游等。
高校積極地利用校內、外資源為貧困生謀求福利,貧困生應在受到學校、企業、社會資助后,懷感恩之心回報社會、企業、學校。然而,貧困生卻出現攀比獲得資助金額多少,質疑發放資助金額標準和物品質量,甚至抱怨領取資助小禮品的地點離宿舍太遠、參加資助頒獎晚會彩排時間太長等情況,因此,經濟資助是否能真正地幫助到貧困生是需要思考的。
在過去,受企業資助的學生在畢業后積極應聘到資助企業,用所學知識回報企業;然而,現在的貧困生在校期間受資助時雖表現出對企業的感恩,一旦畢業,進入資助企業上班的人數未達30%,71.3%學生反饋是因為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個別貧困生反饋資助企業的酬金太低,福利太少。
受資助學生在入學時大多性格比較敏感、自卑,有較強的防范心理,但是針對情感、意志上的教育是比較缺失的。學校的各項經濟資助可以最快速幫助貧困生走出經濟困境,但是隨著受助次數、金額的不斷增多,再加上周邊同學影響、外部誘惑等,感恩意識會越來越弱,最后會發展成以自我為中心、貪慕虛榮的不良性格,已脫離本色。
資助育人不僅僅是針對貧困生的教育,但87%的學生反饋學校資助工作就是“發錢、領錢、花錢”“發東西、領東西、用東西”,并沒看到具體的育人宣傳,以演講、征文為主的兩類活動,參與性不高,大多是形式主義。
構建“思政+資助”育人體系,從傳統單純在經濟上資助高校學生轉化為經濟+思想雙重提升對高校學生的教育,多方面健全資助育人體系。其工作思路:高校資助工作方向由“經濟資助”轉型為“育人為主、經濟資助為輔”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其目的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扶困”必須“扶智”“扶志”,最終實現“經濟資助—資助育人—育人成長—成長回饋”的資助育人新循環,在貧困生的道德品質、身心健康、學業引導、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全面引導。
在廣東省教育廳采取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系統后,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流程相對簡單,但無法對資助對象做到精準化,而且無法區分類別。因此,各高校都應采取分類精準認定,做到精準資助。
1.新生采取精準認定方式。新生入校前,各高校應向各學院反饋新生家庭貧困生申請名單,各學院相關資助工作負責人通過電話回訪的形式對新生家庭成員、新生所在村鎮街道相關部門,了解申請家庭困難認定學生的基本情況;新生入校后,對家庭困難認定學生進行集中資助政策培訓,特別是各級組織對高校貧困生的政策。
2.在校貧困生采取隱性關愛方式。主要是在廣東省廳的家庭困難認定標準和系統上,再建立院級的家庭經濟貧困生認定標準,內含對在校生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在校期間的物質生活水平、學習成績、社會實踐、創新發展和道德品質等5 個大項、15 個小項的量化測評模型,準確分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科學認定重點關注對象,建立資助檔案,為貧困生提供隱性的幫助。例如,通過大數據平臺,針對學生在飯堂用飯卡的消費記錄,主要針對消費次數、金額等進行分析,對低于學校平均消費水平的學生發放伙食補助金。
3.特珠學生采取跟蹤方式。主要針對當兵入伍、退役等人員,為其建立資助跟蹤檔案,特別是對參軍的畢業生進行學費補償等落實到位。
1.明確資助各項工作時間節點。高校學生的資助工作最顯著的特點是時間節點明確。為了方便廣大師生對資助工作的掌握、監督,各高校應提前公布本學年資助工作節點,每月都有針對、有計劃性地開展各類資助項目,做到資助工作公開化。
2.規范申請材料的填寫要求及審核材料的標準。為規范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材料的填寫和審核標準,各高校應針對本校學生發布《某校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內含申報材料的填寫說明、審核材料的標準等重要信息,對于未按程序申報和審核不符合有關規定的,各高校資助中心應一律退回本人,并由該生所帶的輔導員進行跟蹤、引導其完成材料的申請流程,做到資助工作公平化。
3.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評審會機制。在現有各校要求基礎上,對會議的召開形式、參與人的資格、會議議題等方面進行嚴格要求,并形成評審會召開機制。例如傳統的會議參與人構成是:輔導員、班主任、團支書、班委代表、宿舍代表等,還應增加評審者所參與課程的任課教師、所在社團組織代表、同鄉代表等,加強對評審者全方面了解,做到資助工作公開化。
4.完善資助對象的檔案管理。嚴格做到“一人一檔”,將所有受助學生提供的基本材料,如申請表、戶口簿復印件、學生或監護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學生或監護人銀行賬號、家庭經濟困難材料等進行分類、整理、歸檔。此外,針對不同類別學生所提供的不同材料進行檔案增加。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個規模巨大、系統繁瑣的工程,涉及政策宣傳、檔案建立及維護、困難認定、獎助學金評定、貸款及學費補償、勤工助學崗位的設定、資助發放等在內的多方面工作,這些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員必須有愛心、夠細心、足耐心、負責任。各高校各學院都應配備一名專項輔導員專門跟近資助工作,建立“學院資助中心”與校級資助中心校院兩級資助互動平臺,將資助工作的勤、補、免、獎、助、貸各類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建立資助宣傳期。因資助工作具有規律時間和周期性的特點,因此各高校應做好年度資助宣傳計劃,有針對性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資助工作中,如表所示。

2.開展企業家沙龍、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會等活動。一方面積極尋求社會資助項目,將原來的企業資助獎學金的形式改成“創新創業基金”形式,激發貧困生的自身潛力,提高自信,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設立“助創貸款基金”,根據貧困生項目書可行性評估提供相應額度的創業貸款資金,貸款實行免息,這對貧困生是一種激勵,同時也滿足了貧困生的自尊心和自我需求。
3.設立“成長助推、圓夢工程”基金。對貧困生開展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專項講座;引導其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專業認證考試等專業技能提升活動;鼓勵學生發表論文、參與社會實踐等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在求是樓建立愛心書屋,為家庭經濟貧困生免費提供各類書籍;為貧困生提供兼職崗位,拓展校外助學資源等活動。
高校的資助工作以從單純的“經濟資助”轉型為“育人為主、經濟資助為輔”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資助育人與思政教育的雙向融合是當前各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嘗試,將資助工作做到“經濟資助—資助育人—育人成長—成長回饋”的資助育人循環,使貧困生除了經濟得到資助外,品行素養、身心健康、學業引導、就業指導等方面給予關懷和幫助,最終成為全方面合格的專業人才。
經濟資助不單單是給貧困學生一筆資助費用,而是從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伙食補貼、減免保險費用等方面嚴格按照國家、省、市、學校各級要求對貧困生進行資助,讓貧困生懂得國家、學校的資助也是需要通過努力獲得的。各高校還應設置各類基金來獎勵貧困生,如創新基金、就業基金;同時還應聯系愛心企業資助在校生,為新生和畢業生入校離校時發放“生活大禮包”“畢業愛心大禮包”,免費為每個學生提供“感恩餐”等,保證貧困生的經濟后勤保障,做到“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讀不起書”。
各高校應營造貧困生榜樣宣傳,用貧困生自強不息事跡在學校、學院網站的榜樣專區進行展示,激勵高校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強自力的精神,從而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
在經濟資助的基礎上,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學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成長教育”,多多開展資助育人活動,包括心理疏導類活動、生涯規劃類活動、學業引導類活動、就業創業類活動,從綜合素質方面保障貧困生的成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貧困生在讀期間通過經濟資助、資助育人、育人成長環節的培養后,在獲得各級政府、學校、企業的愛心資助后,會更加積極地回報學校和企業。在每年的畢業季期間,各高校的校友會提供企業招聘信息、招聘崗位,特別是貧困生更會給母校回饋,在困難之時,母校為貧困生提供幫助,畢業后,貧困生會盡其所能為師弟師妹提供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