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塬 ,馬 舒 ,孔繁一 ,王明圣
(1)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第一派駐門診部,云南 昆明 650032;2)云南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云南 昆明 650021;3)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門診部,云南 昆明 650034)
高原環境具有低壓低氧的特點,在缺氧狀態下,腦血流量增加,大腦皮層興奮、心率加速、呼吸深快,易導致高原睡眠障礙。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發現,高原睡眠障礙以夜間低氧血癥與周期性呼吸為特征,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夢中憋醒、夜夢增多等癥狀。長期睡眠障礙會損害認知功能和執行能力,對高原軍人身心健康和部隊戰斗力生成具有嚴重影響[1-2]。目前,高原睡眠障礙以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為主,補充硝酸鹽的飲食治療可能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3],但基于部隊高機動性、高訓練強度的要求,綜合藥物治療的優缺點和長期用藥安全性考慮,不宜作為常規治療方法在部隊推廣,高原軍人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仍需探索[4-5]。
白噪音是一種同頻共振等能量的聲音,聲音密度均勻、對其他噪聲具有良好遮蔽作用。有研究表明白噪音具有穩定情緒、抑制行為的效果,可以讓神經、肌肉快速放松進入休息狀態[6-8]。但目前國內缺少白噪音用于改善睡眠障礙的探索研究。據此,本研究推測,白噪音可能對改善睡眠質量有積極影響,并擬采用對照試驗的方法,明確白噪音干預對改善高原官兵睡眠質量的療效和安全性。
在海拔3 800 m 的高原服役至少3 個月的某部隊官兵460 名。
隨機、開放標簽、盲法評價對照試驗。
1.2.1 基線信息調查(1)一般資料:包含年齡、民族、高原服役時長、受教育程度、身份屬性等一般信息;(2)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價:包括8 個指標即總評得分及7 個子量表得分(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以PSQI≥5 分視為存在睡眠障礙[2];(3)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包括20 個題目,用于測評不同人群精神焦慮嚴重程度。以標準分≥50 分視為存在焦慮,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重[9];(4)Epworth 嗜睡量表(ESS)評價:包括8 個題目,用于評估日間嗜睡情況,是對睡眠質量的直觀反映,輔助評估睡眠障礙的嚴重程度。1~6 分為睡眠正常,ESS≥7分為存在嗜睡情況[10]。
1.2.2 納入標準同時滿足一下條件,并簽署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者:(1)PSQI≥5 分;(2)ESS≥7 分;(3)在高原服役時長為3~12 個月且時間安排能進行3 個月干預試驗。
1.2.3 排除標準高原原駐民,有每日飲用咖啡、濃茶習慣者,服用助眠、穩定情緒類精神藥物者。
完成基線信息采集后,選取符合入組條件的官兵,隨機分為白噪音組和空白對照組,每組各20例,隨機數字的產生由PASS15.0 軟件生成。根據分組集中住宿,以寢室為單位,每天就寢前,由班長負責使用白噪音發聲儀自動播放65 分貝白噪音,每晚持續播放30 min,共連續播放3 個月。空白對照組不給予睡前播放白噪音。試驗期間,2 個組均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工作、訓練強度,干預過程中不設盲。3 個月白噪音干預結束后再次對所有受試者進行PSQI,ESS 和SAS 評分。
1.4.1 主要結局指標干預結束后2組間PSQI 評分差異。
1.4.2 次要結局指標干預結束后2組間SAS 評分和ESS 評分的差異。
1.4.3 盲法統計分析由不參與研究數據采集和隨機分配方案的統計師進行盲法統計分析。
本研究方案獲得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服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共發放問卷460 份,回收有效問卷423 份,有效回收率為91.96%。所有官兵均為男性,年齡(23.65±3.52)歲,平均高原服役時長(46.05±36.28)月,接受全日制教育平均年限(13.85±2.93)a,存在焦慮狀態者186 人,占43.97%;白天嗜睡者197 人,占68.88%,存在睡眠障礙者286 人,占59.21%,PSQI 各成分評分見表1。
表1 被調查對象PSQI 評分與影響因子相關性分析()Tab.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SQI score and influence factors()

表1 被調查對象PSQI 評分與影響因子相關性分析()Tab.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SQI score and influence factors()
*P < 0.05。
符合所有納入標準并自愿參與研究者共40 人,按1:1 隨機分配至白噪音組和空白對照組。2組間年齡、高原服役時長、學歷水平、PSQI 評分、SAS 評分和E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97,P> 0.05),見表2。
表2 實驗前2組人員基線信息調查[(),分]Tab.2 Baseline information surve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experiment [(),points]

表2 實驗前2組人員基線信息調查[(),分]Tab.2 Baseline information surve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experiment [(),points]
對2組人員進行基線信息進行正態檢驗發現,白噪音組偏度為1.147,峰度為1.059;對照組偏度為0.922,峰度為0.295,數據資料為偏態分布。故以M(Q1,Q3)形式表示,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經過3 個月白噪音干預,白噪音組與空白對照組在PSQI 評分(P=0.001)、SAS(P=0.026)有顯著差異性表現(P< 0.05)。3 個月的白噪音干預有改善ESS 評分的趨勢,但未達到統計學差異。在PSQI 分量表中,白噪音干預對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并無明顯意義;因入組人員均未服用睡眠相關藥物,故對催眠藥物的干預效果無法體現,見表3。

表3 對照試驗后2組數據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the two data groups after the control trials
本研究初步發現,白噪音干預對高原官兵睡眠障礙具有積極改善作用,對焦慮情緒及日間嗜睡也具有積極影響。
根據結果顯示,給予存在睡眠障礙的官兵3個月白噪音干預,對睡眠質量的改善體現在提高主觀睡眠質量、縮短入睡時間、增加睡眠效率、改善日間功能障礙方面。說明在不改變作息規律的情況下,白噪音主要通過幫助官兵有效縮短入睡時間,從而改善睡眠質量。這與牛陽等[11]的研究白噪音緩解急診監護室患者睡眠狀況有效的結果一致。白噪音因其聲音特性,具有重復單調的頻率和同樣的密度頻譜對其他聲音可起到良好的遮蔽效果,使官兵在休息時不受外界噪音干擾,快速入眠,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障礙[12-14]。
本研究數據表明,白噪音干預對改善睡眠障礙有助于緩解焦慮情緒。焦慮與睡眠障礙存在相關性,國內研究也證實,白噪音干預對混合性焦慮障礙患者睡眠質量具有良好的調節效果[15]。Farokhnezhad 等[16]的研究認為,白噪音是一種針對精神分散、失眠的聲效治療方式。本次研究亦可佐證這一觀點,在表1 相關性分析中,PSQI與SAS、ESS 均顯著相關。可能的原因:(1)存在焦慮情緒的官兵容易注意力分散,難以專注于工作或休息,表現為日間嗜睡、夜間睡眠質量不佳;(2)白噪音降低了焦慮情緒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性,入睡快、睡眠中不被打擾,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效果;(3)基于睡眠質量改善,官兵能更有效的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焦慮情緒得到紓解,SAS 評分改善明顯[17-19]。
本研究還發現,白噪音干預可能有改善受試者日間嗜睡情況的趨勢,但兩組間ESS 評分未達到有效統計學差異。主要原因是本研究為探索性試驗,沒有同類研究數據可供參考作為預設樣本量估算依據。受限于樣本量不足或干預時間不足,未達到明顯干預效果,但是后續研究值得關注的內容。本課題組前期研究已證實,非高原原住民在經歷高原習服期后,主觀睡眠質量改善的同時日間嗜睡情況也會緩解[2]。日間嗜睡改善主要得益于睡眠質量的提高,夜間充足的休息降低了日間疲乏感[20]。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本研究為探索性試驗,國內外尚無可供參考的類似文獻報道,故無法根據前人研究結果對主要結局指標進行預設樣本量估算;(2)本研究采用的PSQI 和ESS 評分是對主觀睡眠質量和嗜睡程度的量表評價,受試者接受重復測驗后可能存在對量表的學習效應。后續研究可以本研究結果為樣本量估算依據,采用更加客觀的多導睡眠監測,定量評價白噪音對客觀睡眠結構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本課題的初步探索發現,白噪音干預可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用于治療高原睡眠障礙,緩解焦慮情緒,并可能有助于緩解日間嗜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