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亞楠 宋結焱 石 麗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指出在肯定過往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疫情時代和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我國消費和投資遲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關鍵領域創新支撐能力不強等挑戰。“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障礙,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是行業的,更是國家的重要任務,據此國家層面也進行了很多探尋,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供應鏈金融近年來受到國家層面多項政策鼓勵,是我國融資結構改革、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的重要抓手,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來鼓勵并推動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中小企業的貢獻率與總的經濟增長率有很大的相關性,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企業僅僅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當內部資金不能滿足需要時企業就必須選擇外部融資(林毅夫等,2001)。供應鏈金融是指通過整合“產-供-銷”鏈條上的所有資源,對供應鏈中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達到降低供應鏈企業融資成本,并提高整個供應鏈競爭能力的目的(江偉等,2016)。供應鏈金融為何能對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能起到顯著作用?是由于供應鏈金融背后的供應鏈網絡。供應鏈金融依靠的就是來自于供應鏈條上的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看作一個整體,這種金融模式精準提高產業鏈上各參與企業的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再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與監督,降低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于是對銀行放款形成“激勵”,降低了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成本。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有以下幾點:首先,利用現金-現金流敏感性模型驗證了上市中小企業仍存在融資約束(Heitor Almeida et al.,2004;連玉君等,2008),引入供應鏈金融與現金流交互項驗證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緩解融資約束(Khurana et al.,2006),創新性引用協同效應理論驗證了供應鏈金融的動態發展;其次,結合前人認為可以衡量中小企業信用的指標,合成代表對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的指標,檢驗“激勵程度”這個強機制變量,驗證了格林·伍德和史密斯內生金融市場模型形成中存在的“門檻效應”,即存在“倒U型”“U型”關系;最后,本文較為全面且創新的從股權性質、地區、相對規模、行業、板塊五大方面研究供應鏈金融的融資約束緩解效應。基于以上探討,可以豐富我國當前供應鏈金融的應用理論經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研究動機主要來源于能否利用供應鏈金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以及實證研究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狀態。
供應鏈金融的三種主要模式為應收賬款模式、存貨質押模式、預付賬款模式。宋華等(2017)認為供應鏈金融中的信號傳遞機制在資本市場上給予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機遇,定義了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運作能力。在國家宏觀環境下,企業的金融需求增多,供應鏈金融模式可以較好進行資金供給,京東、永輝超市、萬科、重慶永業鋼鐵(集團)等大型企業在國家蓄力發展供應鏈金融下優先取得應用此模式的紅利,此后也將是作為核心企業身份的存在。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具有資產規模大、贏利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和企業聲譽好等優勢,該優勢在協同效應和擴散機制作用下,會向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傳導(姚王信等,2017)。中小企業存在融資約束的原因是存在信用風險,構建信用評估體系的第一步要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信息披露質量可以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朱秋華等,2019)。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信用風險產生了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事前與事后需要面臨的兩個問題,事前是容易產生逆向選擇,事后易出現道德風險問題。銀行面對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委托代理問題,選擇提高貸款門檻,例如提高貸款利息、增加抵押物額度、限制抵押物種類等。供應鏈金融的出現能夠從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通過加入第三方物流方擴大監督范圍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逐漸減少。通過金融與供應鏈運營的結合,供應鏈金融可以優化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動,降低供應鏈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中的資金可得性與供應鏈整體績效(宋華,2017)。以張偉斌等(2012)為代表從全國的商業匯票、貼現額著手,衡量國家供應鏈金融發展水平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以江偉等(2016)、姚王信(2017)為代表從企業層級短期質押借款、短期貸款、應付票據等衡量供應鏈金融。 江偉等(2016)發現在2007年《物權法》實施之后,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上市公司,其利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行為都有所增強,卞澤陽等(2021)檢驗了開發區政策是通過供應鏈關系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
中小企業為維持正常的經營活動,經常用營運資本平滑融資約束產生的溝壑(鞠曉生等,2013),所以在衡量企業融資約束層面,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Fazzari等(1988)認為公司的內部現金流可能會影響投資支出,因為“融資層級”中,內部資金比新債務或股權融資具有成本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和融資決策是相互依存的,即資本市場的融資約束影響投資,提出FHP模型;Almeida等(2004)指出融資約束的效果可以通過企業從現金流中節省現金的傾向(現金流敏感性)來體現,提出現金流敏感性模型;此外,Hadlock等(2010)通過引入公司成立時長,建立SA指數,合理地解決了KZ指數和WW指數的內生性問題。同時,融資約束相關理論如下,Myers與Majluf(1984)提出優序融資理論,指出企業會優先使用自有資金,其次選擇債券融資,最后會采用股權融資。在存在融資約束情況下,企業出于預防性動機,對來自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進行適當留存,為未來投資項目積累內部資金。Akerlof(1970)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提出為市場經濟提出一個新視角,信息不對稱現象無處不在,其背后隱藏的是道德風險,從而導致市場出現逆向選擇,劣幣驅逐良幣,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明晰,若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其提供融資,需要支付較多的調查成本、監督成本,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交易成本與交易風險的上升,自然會減少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再者,風險愛好者的中小企業愿意冒著“違約”風險接受銀行較高貸款門檻,為融資付出較多費用,而風險規避者的中小企業不愿意支付較高融資費用以及不考慮“違約”,從而在融資市場上,風險型企業往往能夠貸款成功,部分風險型企業違約后,迫使銀行不斷增加貸款門檻,將穩健型企業拒之門外,這一系列行為操作,使中小企業融資市場陷入惡性循環。Stiglits and Weiss(1981)提出信貸配給理論,資源是稀缺的,大型金融機構更愿意把資金借貸于大企業,像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要平衡貸款失敗預期會受到的懲罰與貸款成功多得的利息再做出貸款決定,信貸配給是導致社會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肖與麥金農認為政府當局對金融活動的強制干預,人為地壓低利率和匯率,導致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皆呆滯不前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抑制”,這導致了信貸配給現象的出現。供應鏈金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故降低了企業的外部融資成本,改變了節省資金的傾向。據此提出假說1:上市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融資約束,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緩解融資約束。
中小企業的融資績效界定為在融資可得性、融資周期、融資量以及融資成本等方面的績效表現。供應鏈金融如何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使中小企業得到較高融資績效?供應鏈金融是通過降低中小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上下游交易對象的信息不對稱,即降低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來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的。主要通過提高交易企業商業信用與提高銀行信用兩個渠道,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監督作用也降低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道德風險問題出現的擔憂。中小企業商業信用、銀行信用的提高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加入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是一種對中小企業放款的“激勵“。
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提高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商業信用緩解融資約束。供應鏈金融的前提是供應鏈的存在,供應鏈使上下游多個企業形成一個網絡,相對于一般社會活動而言,在網絡內部的企業會更加相互信任,通過交易頻率的增加、穩定的業務往來增強了各個企業的商業信用,這種網絡內部產業鏈條的形成,制約著鏈條上的各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供應鏈整合了鏈條上各企業的信息與資源,商業信用的形成能讓企業之間貿易往來風險降低,核心企業也會更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各方面融資幫助,如提供質押物、與金融機構聯系等,此渠道便較好地減弱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與信用資質較高的核心企業貿易往來提高自身銀行信用緩解融資約束。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具有資產規模大、贏利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和企業聲譽好等優勢,該優勢在協同效應和擴散機制作用下,會向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傳導(姚王信等,2017)。供應鏈中的企業在信息獲取方面相比銀行有著明顯的信息優勢,例如生產計劃、庫存數據、銷售預測、POS信息等(宋華等,2017)。核心企業在判斷中小企業是否可以交易以及提供融資時需要從其運營情況與違約拖欠情況來衡量,這與銀行在提供融資時分析企業償債能力與貸款信用相吻合,而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利用大企業高信用資質極大的降低了銀行事前分析與事后調查企業的成本,促進對中小企業的放款,這變相地提高了中小企業的銀行信用,進而降低信息不對稱,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
供應鏈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加入有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供應鏈金融整合了信息流、資金流、貨物與服務流,為參與者各方創造價值,降低風險,提高整個系統的資金使用效率。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方式,供應鏈金融離不開中介的支持,即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業與銀行達成穩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替銀行進行抵押物的儲存,降低銀行庫存成本,并且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嚴格控制抵押物的情況;另一方面協助中小企業改進其信息披露情況。
本文用代表企業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相關指標合成“激勵程度”指標,用來分析供應鏈金融與融資約束緩解效應之間的機制。由此提出假說2:供應鏈金融通過提高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供應鏈金融發展與融資約束程度以及“激勵程度”存在非線性關系。

圖1 供應鏈金融的三種主要模式
2021年4月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原中小板中所在企業股票代碼與順序不變,但本次合并加速了諸多業績較差的中小板企業退市。本文采用CSMAR國泰安數據庫中2012-2020年深圳原中小板(股票代碼002開頭,002001-004999)與創業板(股票代碼300開頭)的上市企業,根據披露的質押貸款內容物和供應商情況表,選取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企業共6958個觀測值。為確保數據的穩健性,減少異常值的影響,本文對數據做了如下處理:(1)在企業分類中剔除金融類企業;(2)剔除當前處于特殊處理階段(ST/PT)的企業;(3)數據類型選擇合并報表類型;(4)剔除資產負債率大于 1 的企業;(5)對樣本數據進行1%水平上進行winsorize處理,剔除極端值對檢驗的影響。供應鏈金融(SCF)依據江偉等(2016)選取中小企業短期質押貸款額來代表應收賬款質押與存貨貸款抵押模式,預收賬款模式是中小企業商業匯票與貼現,我們采用應付票據來衡量,供應鏈金融用SCF1表示。考慮到中小企業信用成長過程,我們在短期質押貸款與應付票據基礎上加入應收票據,用SCF2衡量。企業的融資約束程度,我們參考現金-現金流敏感性模型(HEITOR ALMEIDA et al.,2004;連玉君等,2008)以及SA指數(Charles J. Hadlock et al.,2010;鞠曉生等,2013),控制變量的選擇,參考現金-現金流敏感性模型,各變量通過方差膨脹因子檢驗。“激勵程度”指標將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兩方面相關指標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維,共提取五個成分,數據通過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表1是本文用到的所有變量,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對現金流量的敏感性能夠表征企業融資約束程度,控制變量的選取原因是由于相對規模、短期債務、資本支出、營運資本都會影響企業做出是否從現金流里節省資金的決策。

表1 變量定義
表2是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描述結果來看,經過資產總值標準化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變動值(dCASH)平均為0.015,標準差為0.117,上市的中小企業dCASH最小值與最大值之間相差較大,說明各個企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持有量存在略微大的變動幅度。現金流量(CF)的均值為0.034,均值與最大值相差較大,標準差0.065,說明企業的經營現金流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但變動幅度較小。供應鏈金融(SCF1與SCF2)均值分別為0.161與0.191,最小值與最大值相差較大,說明作為觀察對象的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程度差距很大。SA指數均值為3.707,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相差不大,也就是說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程度相差不大,所以本文數據可以更好地檢驗供應鏈金融對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激勵程度”(Moti)是中小企業有關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指標合成,均值為1.171,最大值為9.651,最小值為-0.455,說明有個別企業融資約束極高,銀行拒絕性強,供應鏈金融未來應促進這類企業的發展。此外,由于財務數據容易產生多重共線性問題,但盡量保持對經典模型的一致,于是我們對所有數據做VIF檢驗,檢驗通過,表明本文所涉及數據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表2 描述統計結果
上市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融資約束,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緩解融資約束。

供應鏈金融通過提高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供應鏈金融發展與融資約束程度以及“激勵程度”存在非線性關系。
中小企業改變現金流節省資金傾向,其背后原因是外部融資成本降低。我們假設這是通過提高商業信用、銀行信用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實現的,這種“提高過程”反映在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根據格林伍德和史密斯內生金融市場模型,金融市場形成過程中存在“門檻效應”,又由于金融抑制論、金融約束論的存在,我們假設供應鏈金融與融資約束以及“激勵程度”存在非線性關系,引入SCF2。

表3是對模型(1)、(2)的回歸結果,第(1)、(2)列是對模型(1)進行檢驗,無論是否固定個體與時間,CF的系數即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結果說明,單位現金流量的改變使得中小企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變動量的增加,基于優序融資理論且出于預防性動機,存在融資約束的企業會優先使用自有資金,儲存自有資金來應對外界沖擊,因此,系數為正向,則是我們認為企業存在外部融資約束問題的證據。第 (3)、(4)、(5)、(6)列是對模型(2)的檢驗,考慮內生性問題分別采用IV與FE進行檢驗并通過檢驗,我們發現CF的系數顯著為正,交互項CF_SCF1、CF_SCF2的系數顯著為負,即供應鏈金融指標的加入使得每增加1單位現金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會減少,具體減少程度取決于供應鏈金融指標的范圍。由此說明,企業采用供應鏈金融業務能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假說一得證。我們從調節效應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金融的加入,實際上改變了中小企業從現金流中節省資金的傾向,其背后的原因是外部融資成本的下降。

表3 基準回歸實證結果
1.建立指標。根據宋華等(2017)、徐曉萍等(2009)、陸正飛等(2011)以及鄧愛民等(2015)提出得可以對商業信用以及銀行信用進行衡量得相關指標進行整理,如圖表2示,由于指標過多,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激勵程度”(Moti),表示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的提高對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圖表2表示數據通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與KMO檢驗,達到研究標準,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由因子載荷矩陣可知,前5個成分特征值大于1,且方差達到59.937%,對于公司方面研究達到標準(吳明隆,2010)。

表4 主成分分析法所含指標

表5 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2.中介效應檢驗結果。我們為了便于機制的研究故提出用SA指數的絕對值(Charles J. Hadlock et al.,2010;鞠曉生等,2013)來衡量企業融資約束程度,根據格林伍德和史密斯內生金融市場模型,金融市場形成過程中存在“門檻效應”,本文對模型(2)進行門檻回歸,驗證了門檻值的存在,門檻值也通過門檻估計值檢驗。同時,本文用binscatter作散點圖并擬合,如圖2所示,驗證SCF與|SA指數|之間存在的“倒U型”關系。在機制檢驗過程中,由于存在非線性關系,引入供應鏈金融的平方項,即模型(3)、(4)、(5),針對模型(3)、(4),本文通過utest檢驗模型是否存在“倒U型”與“U型”,檢驗結果均顯著,slope符號均存在一正一負,且SCF的峰值均在取值范圍內(Lind,J.T et.al, 2010)。

圖2 供應鏈金融與融資約束的“倒U型”曲線
表6是模型(3)、(4)、(5)的回歸結果,第(1)、(4)列表明|SA指數|與供應鏈金融的關系,平方項系數分別為-0.2125以及-0.1564,當供應鏈金融一開始發展時一次項系數起主要作用,在達到某峰值之前,SCF的加入使得|SA指數|增加,即SCF起始起到抑制企業融資作用,達到峰值之后,SCF的加入使得|SA指數|開始減弱,即SCF起到促進企業融資得作用,也說明SCF與|SA指數|是“倒U型”關系。第(2)、(5)列是“激勵程度”與SCF的回歸結果,結果表明SCF一開始加入并沒有起到促進Moti的作用,而是達到峰值后,隨著SCF的發展,Moti開始增加,也說明SCF與Moti是“U型”關系。第(3)、(6)列是加入解釋變量“激勵程度”(Moti)后,SCF對融資約束(sa_ab)的回歸,我們發現對融資約束起主要作用的SCF2系數顯著性降低或不再顯著,且系數的絕對值減少,而Moti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由于Moti是SCF2對|SA指數|起作用的主要機制,即“激勵程度”增加可以降低融資約束。

表6 機制分析結果
從以上結果來看,作用機制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產生這樣實證結果與實際是相吻合的,SCF發展初期,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間交易次數少,起初中小企業之于“觀察期”,有一定程度的“信譽成本”存在,相關核心企業為規避風險,也會進行對與其密切聯系的中小企業進行排查,SCF帶來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提高很有限。但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交易次數的增加,與銀行進行質押的次數增加,使得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得到提高,銀行放款的“激勵程度”增加,此時才會帶來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降低。假說二得證。
從以往學者的研究中供應鏈金融指標的選取有兩大角度,一是從企業的角度,利用其質押貸款(江偉等,2016)、應付票據、短期貸款(姚王信等,2017);二是從全國供應鏈發展狀況的角度,利用全國短期貸款(發生額)、全國商業匯票(發生額)、全國貼現(發生額)進行衡量(張偉斌等,2012)。我們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指標選取公司維度會更加貼切,究其原因,微觀數據用宏觀數據測量將有失偏頗,故本文采取SCF3=(企業t年短期貸款+t年應付票據)/年末總資產和SCF4=(企業t年短期貸款+t年應付票據+t年應收票據)/年末總資產來衡量,并在1%水平上進行winsorize。以SCF3與SCF4為核心解釋變量將全文的基準、調節與機制完成數據回歸,回歸結果與SCF1、SCF2保持一致,表明上述的實證結果是穩健的。對于機制的穩健性檢驗,我們采用門檻回歸,由于SCF1是對供應鏈金融最開始基于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的,擁有較為全面的進行過程,故對SCF1進行門檻回歸,我們發現此為單門限效應,且門檻值通過了估計值檢驗。
表7是在不同股權性質下,供應鏈金融對企業融資約束的緩解效應。第(1)、(2)、(3)、(4)、(5)、(6)列是SCF1與SCF2對于國企、民企進行回歸的結果,交互項系數結果顯示,供應鏈金融的加入對于股權性質為國企的中小企業的融資緩解效應很強,國企也存在較強融資約束,從這里看出,在我國大環境下,對于中小企業,信貸配給理論不再適用,而小規模國企仍然依靠國有背景,容易取得核心企業的青睞,獲取貸款;對民企作用不顯著,但從交互項系數方向上是有緩解作用的,考慮到結合實際情況,供應鏈金融對民企的作用應大于國企,出現這種結果應該是由于民企樣本數據較大,有較大規模與小規模的,大規模企業對結果帶來影響。所以分別對較大規模民企與小規模民企做回歸,如表8所示,第2、3、5、6列可以看出,供應鏈金融的加入對小規模民企融資約束的緩解在1%與5%下顯著,系數大小六倍多于大規模民企,所以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緩解小規模民企的融資約束。最后,供應鏈金融對外資企業的融資約束也有很大作用,系數為-1.2484與-1.1349且在5%和10%下顯著。

表7 股權性質

表8 相對規模與股權性質
表9是對相對規模大小的企業分組進行回歸的結果,對于小規模企業來說,供應鏈金融的加入能較大程度上緩解融資約束,而對于大規模的企業,供應鏈金融作用不顯著,其原因應該是,一般來說,規模大小與企業實力成正比,所以大企業依靠原有的銀行信用進行貸款就可以滿足短期資金需求,并且大規模企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較大,所以更有可能享受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

表9 相對規模
表10是分行業的回歸,由于我國目前對農業重視與關注程度很高,發布較多相關政策,于是我們對涉農企業與非涉農企業進行分組研究,此處涉農企業涉及生產、加工、制造、倉儲運輸與零售。從CF的系數來看,涉農企業比非涉農企業具有較大的融資約束,從CF*SCF1交互項系數來看,涉農企業系數為-0.5181,非涉農企業為-0.4611; 從CF*SCF2交互項系數來看,涉農企業系數為-0.6036,非涉農企業為-0.3350,即較之非涉農企業,供應鏈金融能對涉農企業起到較好的融資緩解作用,涉農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依賴于其所依附的農業供應鏈的競爭力,回歸結果可以表明我國財政和金融支農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涉農中小企業融資約束有所緩解,但依然嚴峻。

表10 行業是否涉農
表11是不同地區對供應鏈金融應用狀況的數據反映,東北、中部、西部如我們所預料的,供應鏈金融對這三個地區的企業融資緩解效應不顯著,其原因一是這三個地區企業數量不足夠,導致結果t值過小,不夠顯著;原因二是除東部地區領先大力推行供應鏈金融創新之外,其他三個地區對供應鏈金融還處于初步應用,由我們先前驗證的供應鏈金融與融資約束之間是“倒U型”關系以及供應鏈金融與銀行“激勵程度”是“U型”關系,從時間上來看,初始階段供應鏈金融作用不大,隨著SCF發展的深入,才能起到較大作用,所以東北、中部、西部尚處于開展時期,供應鏈金融作用不顯著,我們留意到,東北、中部和西部企業的交互項系數為負值,供應鏈金融確實對融資約束起到緩解作用。對于東部地區,由于供應鏈金融發展時間較長已越過峰值以及企業數量較多,所以供應鏈金融的融資約束緩解效應均顯著,這說明,供應鏈金融的緩解效應地區差距明顯,東北、中部、西部應加大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力度。

表11 地區
2021年4月6日起,由于主板和中小板功能趨同問題較為突出,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正式實施,形成由主板、創業板構成的市場新格局。原中小板塊為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辟了新渠道,對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雷英杰,2021)。從表12中第(1)列與第(4)數據回歸結果來看,CF的系數分別為0.2869與0.3405,即創業板內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嚴重于中小板內企業,原因是由于創業板主要服務于高新技術企業和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創新創業企業對資金需求較大,所以會存在較大地資金缺口;原中小板主要服務于成長型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弱于科技型的企業。第(2)、(3)與第(5)、(6)列是加入供應鏈金融之后的回歸結果,我們看到創業板交互項的系數明顯大于原中小板,說明供應鏈金融對創業板內公司融資約束起到較大的緩解作用。第(5)、(6)列交互項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說明現存創業板企業中還沒有充分利用供應鏈金融,包括創業板內企業的信用還不足以激勵銀行放款。

表12 板塊
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應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首先,加快各地區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創新引入。東部地區供應鏈金融發展已獲初步成效,東北、中西部應加強相關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地,積極推行供應鏈金融創新產品進入金融市場,帶動除東部地區其他地區實體經濟的繁榮發展。其次,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需要各參與主體積極協作,地方相關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強對涉農企業所在供應鏈采用供應鏈金融的支持,為涉農企業降低多方面門檻,同時健全金融機構與涉農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權利、義務、責任,保證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建立適應涉農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監管機制,為涉農中小微企業提供成長的機遇,真正做到可持續的改善“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再次,政府要注意到不同股權性質下企業融資問題。相對于規模偏大的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供應鏈金融進行融資,但不可忽視的是,對于中小企業中的國企也存在融資約束,所以根據信貸配給理論,銀行將大量的資金分配給大型的國企與民企,從而說明時至今日,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仍嚴重,國家應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的落地,向中小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最后,政府要重視股權市場的作用,主板與創業板的界限應清晰劃分。原中小板為成長型企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資金來源,但供應鏈金融這種債權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了不可比擬的短期融資來源,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相應的,創業板企業確實存在更為嚴重的融資約束問題,供應鏈金融大大緩解了創業板企業的融資約束,股權市場應充分發揮融資作用,國家應在適當程度降低入市門檻但要加強后期股市監管,建立健康的股票市場,同時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促進中國創新創業市場的蓬勃發展。目前,深交所主板已與中小板合并,國家要對所剩板塊進行清晰定位,資本市場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要以供應鏈金融產品為導向,開發供應鏈上更多與企業相關的質押物,同時,緊跟國外前沿研究開發適應于我國狀況的新型金融產品,促進我國產融結合。金融機構向企業各類貸款、結算服務、融資擔保等業務的同時,要不斷引進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金科學技術,降低金融機構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在供應鏈金融方面,要注重對核心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激勵與合作,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商業信用的監管,從而為中小企業銀行信用評估等級的評定提供更為可信的級別,降低交易雙方風險。企業應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模式,核心企業從社會責任角度也要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中小企業要恪守商業道德,使供應鏈金融模式可持續發展,能切實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興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