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 沈志坤
(1.西北工業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072;2.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 北京 100084)
中國式摔跤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歷史上進行過多次民族文化融合創造出的傳統技擊格斗術,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國式摔跤也是1959年首屆全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由于國家體育戰略的奧運爭光計劃,中國式摔跤自1993年七運會之后,中國式摔跤退出全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宣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同時重點強調了普及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摔跤等),要有文化自信思想目標,加上各個地方省、市、自治區的體育相關部門的支撐下,中國式摔跤在2021年初正式成為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群眾組比賽項目,這是時隔28年中國式摔跤重新成為全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為使中國式摔跤項目能夠在國家體育總局舉辦全國綜合性平臺更好的發展與推廣,有學者對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獎牌名次分布格局進行了研究,可是鮮有學者對全國綜合性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獎牌分布格局對比進行研究。為此,通過分析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個人賽與團體賽,了解獎牌分布格局情況、地域實力等多方面的統計,總結各個省市自治區實力對比分布以及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為中國式摔跤項目推廣和人才培養提供應對策略。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參加運動員所在代表隊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有13個省市自治區沒有運動員參賽,其中華南地區各省份自治區沒有派出代表隊參賽;這說明華南地區對中國式摔跤的普及相對較弱。中國式摔跤男子組比賽各省市自治區參賽運動員不均衡。從地區統計來看,華北、華東以及華中三個地區各省市都派出代表隊參賽(見表1),這三個地區有的省份在七運會之后一直進行中國式摔跤普及推廣,中國式摔跤項目傳承沒有斷層;還有省份是派出其它同場格斗性項目(如柔道、國際式摔跤等)的運動員參賽。

表1 參賽男子組運動員代表隊分布
其中,華北地區參賽運動員較多,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城市名片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以及“摔跤之鄉”的山西忻州和內蒙古大草原都分布在華北地區,證明中國式摔跤在華北地區普及分布廣;而東北地區省份參賽人數較少。這與該地區對中國式摔跤歷史傳承有著一定的淵源,解放前現代中國式摔跤起源于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保定為核心面向全國推廣普及,根據山西忻州當地民間“撓羊”摔跤以及內蒙古草原“男兒三藝”之一“博克”形成了山西跤與蒙古跤的特點。新中國成立以后,華北地區各省、市、自治區的運動員在7運會之前的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比賽中出現多數的冠軍運動員,同時形成自身的地域特點,如京津冀的散手型摔法、山西抱腿摔、內蒙古力量型摔法。
以上地區中國式摔跤普及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后備人才儲備優勢明顯;同時說明中國式摔跤發展相對不太均衡,導致第十四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比賽作為全國最高水平的運動會有13個省市自治區不能派代表隊參賽,制約了中國式摔跤的普及發展,使得中國式摔跤只能被定為群眾組比賽項目。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獎牌的爭奪主要在陜西省、河北省、內蒙古之間,隨著陜西作為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東道主強勢崛起,以及內蒙古中國式摔跤人才大量流失嚴重(見表2),主要流入河北省、陜西省進而影響著獎牌格局分布;從原先的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抗衡如今演變為陜西省、河北省爭逐。整體獎牌數量來看,陜西省、河北省相同各8枚、內蒙古4枚,東道主陜西省以及老牌強隊河北獎牌獲得數量各占獎牌總數的三分之一(見圖1),由此證明北方各省市自治區代表隊在中國式摔跤競賽占主導地位。從參賽人數與獎牌數量關系分析看,獎牌數量多的省份所投入參賽的運動員較多,中國式摔跤作為本屆全國運動會的群眾組項目,可以看出陜西省、河北省基層群眾體育工作、人才引進培養較強,這也促進中國式摔跤發展的關鍵因素。

表2 流入外省內蒙古籍貫運動員人數統計

圖1 第14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獎牌格局分布圖
(1)個人賽金牌格局統計分布。
金牌數量是衡量一個省市自治區體育項目成果的重要指標,各省市自治區獲得金牌的數量和格局分布能更好地說明該省市自治區中國式摔跤的競技水平,也并非僅僅是運動員競技水平所決定的,而是得益于省市自治區相關體育部門對中國式摔跤推廣支持以及中國式摔跤項目參與者的合作向前。共4個省市自治區獲得金牌,其中東道主陜西省最多共3枚金牌占據個人賽金牌總數的 50%(見圖2)。

圖2 第14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個人賽金牌格局分布圖
其它3個獲得冠軍的省份分別出自華北地區、華東地區,東北、西南兩個地區未有冠軍省份,說明東北、西南地區中國式摔跤競技實力處于相對處于弱勢,這與其它地區省市自治區對中國式摔跤項目重視程度以及普及度有很大的關系。作為華東地區的安徽省地理位置相對靠南方,以往全國運動會資料來看安徽省過中國式摔跤比賽3枚金牌,說明安徽省的中國式摔跤有一定底蘊,一直以來對中國式摔跤關注程度高,這也有利于改善中國式摔跤北強南弱競技水平的格局。
(2)個人賽獎牌格局綜合對比分析。
通過本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個人賽獲得獎牌所屬省市自治區統計,可以看出北方優秀參賽的運動員較多,從而反映出北方各省市自治區對中國式摔跤的重視程度較強,體現。
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爭奪獎牌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兩大地區;其中東道主陜西首次在全國綜合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比賽獲得獎牌最多,陜西省作為地處西北地區的省份,中國式摔跤的歷史底蘊不如華北地區的河北省;根據專家訪談發現,陜西省體育相關部門以東道主的身份,從2019年開始激勵推動中國式摔跤進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在次同時利用跨項目選材以及人才引進內蒙古運動員等方式加強對中國式摔跤教練員與運動員隊伍建設,更說明了陜西省同場格斗項目的綜合競技能力較強能夠吸引中國式摔跤人才(見圖3)。

圖3 第14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個人賽獎牌格局分布圖
另外,在綜合實力相對較弱的省份中,湖北省、四川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雖然參賽人數較少,但參賽代表隊中不乏競技水平較高的運動員。這些省市自治區的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利用全國運動會以及運動員取得全運會成績為號召,以點帶面,帶動中國式摔跤運動在該地區整體發展,使得中國式摔跤項目在這些省份能夠均衡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比賽首次出現團體賽制,對于中國式摔跤項目競賽發展迎來新的起色,也對熱愛中國式摔跤項目的參與者以及觀眾有了新的關注度;團體賽不同于個人賽,它體現各省市自治區中國式摔跤項目的綜合實力。獲得團體賽冠亞季軍獎牌分別是河北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天津市(見圖4);其中,河北省作為老牌強隊近些年當地體育相關部門扶持對中國式摔跤在基層的推廣普及,加上原有的歷史底蘊以及河北省昊宇集團大力贊助來人才引進內蒙古運動員;通過以往全國中國式摔跤比賽成績冊來看,河北省代表隊許多運動員多次獲得過優異的成績。另外,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的運動員個人賽中優勢相對明顯,團體賽體現其綜合實力強勁。其中,天津市中國式摔跤的歷史底蘊遠遠強于另外3支省份的隊伍,根據查詢資料發現天津市在五六十年代不屬于直轄市,作為當時河北省省會城市以天津市早期新華摜跤隊為班底成立河北省中國式摔跤代表隊,經過幾年發展新中國中國式摔跤首批運動健將天津籍運動員最多共3名;在以往(1959年-1987年)全國運動會天津籍運動員獲得過優異成績,也說明天津市中國式摔跤綜合競技實力不可小視,影響著團體賽獎牌格局分布。

圖4 第14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團體獎牌格局分布圖
體教融合發展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大趨勢,中小學、高等院校的雙向推廣發展,可以改變傳統中國式摔跤人才培養的模式,培養更多中國式摔跤從業者和愛好者。同時調動青少年人群對學習中國式摔跤的積極性,更加符合“文化自信”的發展理念。
(1)完善場地器材設施。
場地器材設施是教育實施關鍵載體,通過“復合利用”來打破場地的制約。首先,將中國式摔跤器材納入學校標準目錄中,先以中國式摔跤基本功的形式推廣來實現中國式摔跤的替代體驗。其次,利用現有的資源,改善運動場地,增建臨時可移動、拆裝的中國式摔跤場地設施。例如,清華大學將維學館散打場地進行改動臨時為中國式摔跤場地。北京外國語大學將原有跆拳道場地墊子改善成相對柔軟的墊子;這樣可以實現資源“共用、共享”為學生提供參與條件。
(2)實施課程體系改制。
為中國式摔跤加強基層人才普及,逐步進行編寫中國式摔跤普通中小學以及高等院校通用教程,開設專項體育課程和興趣班,并對中小學、高等院校教師開展中國式摔跤課程培訓,加強師資建設。各級各類學校要突出體育教學特色,規劃中國式摔跤運動課程,根據受眾學生的特點在結構合理的課程設計。第一,中國式摔跤課程開發以基礎、高等教育階段為著手點,制定適合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發展的中國式摔跤校本課程和課程標準。由于人文環境差異各省、市、自治區教育發展不一,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中國式摔跤課程相對較好,河北省開展校園中國式摔跤課程都于社會俱樂部開展合作,推動中國式摔跤體教融合發展。
(3)完善競賽體系結構。
競賽是體教融合的鏈接點,是檢驗中國式摔跤教學成果的標準,既能有助于擴大中國式摔跤校園普及的覆蓋和參與度,又能促進競技人才培養與專業賽事體系的有機結合。建立“區縣—地市—省市”立體化賽事,面向不同年齡段包括多層級別設置,進行多元化組織實施與競賽體系,在廣泛開展普及競賽活動的基礎上,宣傳推廣中國式摔跤。例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安徽省每年都舉辦錦標賽以及四年一屆的省市級運動會,并在競賽規則,競賽級別設定上與國家級賽事接軌。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式摔跤競賽體系相對多元化,多以民族式摔跤比賽為主。
中國式摔跤推廣不僅要走進校園,還要走進人們的家庭和生活。根據中國式摔跤作為一種角力健身運動,適宜人群廣泛。為滿足大眾體育的需求,應改變中國式摔跤參與形式,創新推廣辦法,帶動不同群體參與。
(1)全民健康推廣。
具體措施為:①出臺應用于不同年齡段的中國式摔跤健身方法體系。中國式摔跤不僅僅是同場格斗項目,還包括各種有器械、無器械基本功身體練習。相關機構應以“健康中國”為價值導向,加大中國式摔跤健身方法體系的研制、整理以及推廣力度,促使中國式摔跤在各地健康有序的普及推廣;②重點面向特殊人群進行項目推廣創新。通過改變中國式摔跤活動形式等制定符合特定人群特點的中國式摔跤活動模式,特別要進一步出臺專門面向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群的中國式摔跤活動方案。例如,原北京隊教練李寶如前輩每周六都在北京天壇公園帶領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通過中國式摔跤基本功以及器械訓練健康有序開展推廣活動,從而來達到健身推廣中國式摔跤。
(2)全民競技推廣。
進一步將中國式摔跤資源向大眾中國式摔跤領域轉化,從場地資源、設備資源等方面向社會社區資源傾斜,促使大眾在中國式摔跤參與上獲得更多的支持,推動大眾中國式摔跤運動向科學性、系統性、健康性方面轉變。同時也讓優秀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在健康行為方面推廣、引導建立科學競技運動方式。例如:京津冀地區有的社區以及公園擺跤場,每周都開展中國式摔跤娛樂性實戰對抗的健身活動,并讓大眾認識了解中國式摔跤。
由于第4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我國現已在5G方面領跑全球,可以更好地避開環境、地域等種種因素進行中國式摔跤項目發展推廣,所以中國式摔跤需要自媒體等手段創建傳播平臺,構建中國式摔跤服務平臺體系,整合各種中國式摔跤數字化發展發展資源。具體措施為:(1)打造“互聯網+中國式摔跤”網絡系統。在網絡系統種類上,包含中國式摔跤市場化俱樂部宣傳、項目培訓、教學網課、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介紹等等,形成一種覆蓋廣泛的互聯網平臺,提供豐富、多元、優質的“互聯網+中國式摔跤”產品和服務,為社會帶來中國式項目文化產品,形成高度認同的中國式摔跤社會群體意識;(2)建立系統化的中國式摔跤數據庫。國家級中國式摔跤有關部門要在建立網絡數據庫平臺系統將全國比賽回放以及成績冊數據、裁判員以及教練員隊伍信息、優秀運動員信息、中國式摔跤科研等方面建立中國式摔跤大數據平臺,以體育管理手段的數字化、科技化。中國式摔跤需要在時代的背景下要緊緊抓住信息化發展機遇,讓我們民族傳統項目搭上5G方面的順風車,開展中國式摔跤項目發展普及(見圖5)。

圖5 建設中國式摔跤數字化平臺分析圖
中國式摔跤在經歷退出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的低谷后,各個省市自治區體育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較低,但近些年來加上外來體育文化沖擊,參與人數較少、媒體收視率下降等方面。綜合此次回歸全國運動會群眾組比賽后的男子組比賽情況看,各個省市自治區參賽運動員競技能力差距較大,獲得獎牌代表隊過于集中,華北和西北地區整體比其它地區較強,以河北、陜西、內蒙古競技水平較高。
針對研究中國式摔跤男子組獎牌格局為項目推廣給予以下啟示:體教融合發展,強化雙向發展、創新中國式摔跤項目推廣,助力全民全運、打造中國式摔跤數字化平臺,開發整合資源。總結第14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式摔跤男子組獎牌格局對比分析以及對項目推廣提出的啟示希望能夠對中國式摔跤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