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大屯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紅河 661000)
退耕還林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貼制度,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補助。大屯街道2002年完成退耕還林41.47hm生態林,2003年完成118.8hm生態林,2004年完成生態林27.6hm,2017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完成2.67hm生態林,完成43.74hm經濟林。大屯街道按照補助政策按相關要求對農戶進行了資金補償。本文主要針對2017年新一輪退耕還林的43.74hm經濟林進行了跟蹤調查,對退耕還林后期管理,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進行了一些思考。

?
大屯街道根據經省級批準的州市級實施方案及外業調查情況,充分尊重農戶意愿,按照適地適樹原則,確定適宜的造林樹種、初植密度及配置方式等盡量選擇適應性強、經濟效益高、生長穩定、抗逆性強、防護性能好的鄉土樹種。2017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共43.74hm,主要分布在龍井社區麥塘小組、銅洞沖小組,全部種植花椒樹,花椒品種主要有青椒、滇椒(川椒)、本地椒。龍井社區麥塘、銅洞沖兩個山區村子,兩個村子海拔1400m左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8~29℃,降雨量700~900mm。花椒具有耐凍、耐旱、易生長等習性,這兩個村子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合花椒種植。

大屯街道新一輪退耕還林

已掛果的退耕還林地
大屯街道按照“誰退耕、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護主體責任,明確責任人并與之簽訂管護合同,制定有效的管護措施、管護方式、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43.74hm退耕還林,共涉及77戶,街道與各家各戶都簽訂了退耕還林合同。
大屯街道組織人員進行了作業設計,按照每畝40棵樹種進行栽種。組織村民進行培訓,從整地栽植、栽培管理擴穴、施肥、葉面噴肥、修剪復壯等方面進行多次培訓。
退耕還林共補助三年,第一年補助900元/667m,第三年補助300元/667m,第五年補助400元/667m。2022年,根據《個舊市財政局 個舊市 林業和草原局 關于調減2017年新一輪退耕還林還林中央補助資金的通知》,2017年新一輪退耕還林補貼標準從400元/667m變更為398元/667m。大屯街道按照《新一輪退耕還林驗收辦法》進行驗收。驗收后,按時足額把補助資金按年份兌現到涉及農戶手中,目前,按照補助相關政策,已全部兌現完成。
目前,大屯街道林業站專業技術人員比較少,現有干部職工出現“老齡化”現象,技術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工作人員變動頻繁,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加上街道中心工作較多,抽調人員比較頻繁,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是單純地追求退耕還林的任務與面積,對經濟林培養、撫育管理的理解程度不夠,對退耕還林后期工作的跟蹤、栽培管理指導等服務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人員沒有從退耕還林后期管理工作中,如何增加退耕還林農戶的經濟收入做進一步的思考。
工作人員對退耕還林的政策解讀不夠深入,沒有從退耕還林真正意義上透徹了解政策,只是讓群眾表面上了解,退耕還林有資金補助,只要種樹就能夠獲得資金補貼,沒有充分地激發農戶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創造性。
大屯街道麥塘、銅洞沖兩個山區村子,村內知識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能夠進行勞動的青壯年少,代表性和帶動性較弱。在家的農戶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陳舊,在適應和掌握農業技術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大部分農戶有靠天吃飯的想法,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加上瓜果的收入,就覺得已經很滿足啦。部分農戶從栽培到管理都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存在重栽輕管的現象。
目前,花椒樹已基本成林,林況較好,全部已掛果,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給農戶帶來的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存在花椒的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應,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的問題。銷售花椒大多是農戶自家帶到周邊的集市進行銷售。偶爾有小商販到村內進行收購,但收購價格都比較低。農戶晾曬花椒也是采用傳統的地面晾曬,遇到天氣不好,晾曬花椒就很不方便,而且會使花椒變色,花椒就不能賣到理想的價格。

地面晾曬花椒

晾曬好的花椒
退耕還林只有進行及時合理的管護,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投入巨資和精力,取得了目前的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對目前的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將是一個比較大的損失。抓好退耕還林的后期管理,是非常必要,非常緊迫的工作。
加大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對退耕還林政策進行宣傳,提高農戶對退耕還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認農戶轉變思想,要認農戶認識到,退耕還林不僅僅是栽樹拿補貼,只要加強管理,還可以提高經濟收入,脫貧致富,充分激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要抓大培訓力度,要把培訓工作作為工作中的重頭戲。聘請高校專家教授、“土專家、田秀才”到田間地頭開展花椒實用技術培訓,迅速普及花椒生產的實用技術。采用舉辦培訓班、現場施教、田間指導、編印資料等形式,強化對農戶的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戶花椒種植管理技術水平,提高花椒的產量、質量,增加農戶經濟收入。鼓勵村集體帶動農戶走出去多學習,多調研,解放思想,增強做大做強意識。
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協調發展。把退耕還林劃片負責,切實加強林長制工作領導,有關部門納入同級責任體系,負責相應的責任區域,督促開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提升等工作。
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運行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強化品牌意識和宣傳力度,促進花椒產品向商品化、商場化發展轉化,擴大花椒品牌知名度。擴大招商引資,引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進入村內,加速建設以花椒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園。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鄉村工程”,擴大花椒銷售渠道。立足“培育特色,打造亮點”,堅持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積極推進產品特色化發展。加快發展產業龍頭企業,全力打造具有產業優勢、市場潛力的“拳頭”產品,創建上檔次、上規模的產業亮點,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求效益。
加大對退耕還林經濟林的投入力度,以項目為支撐,以資金整合為保障,全面加強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花椒屬于經濟林木,發展花椒產業正是適應林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要求,花椒產業發展,能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推進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大屯街道新一輪退耕還林是在全面總結第一輪退耕還林成功經驗上實施的項目,近幾年來,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善了人居環境,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增加了經濟收入。退耕還林具有管理難度大,建設時間長,要通過不斷加強退耕還林工程后期管理,來提高產品質量,要調整產業結構以幫助農戶實現增收,從而推動大屯街道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