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卿
(河渠鎮人民政府,河北 邢臺 055550)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以自然生態資源環境自身的承載力作為發展基礎,充分結合自然發展規律,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構建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核心的新型生態社會。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涵蓋價值觀念的轉變,同時還涵蓋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經濟發展理念的革新。隨著近年來我國針對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初見成效,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較為凸顯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同時隨著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對農村自然環境的監管能力水平亦在不斷提高,然而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而言,其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當正視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阻力,及時轉變建設戰略,構建適宜鄉村地區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為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奠定基石。
鄉村振興戰略本文屬于一個綜合性概念,其不僅涵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與治理,同時還包含鄉村政治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農業產業作為務工鄉村地區的核心發展要素,同時農業產業的發展充分體現著農村發展潛力的最大化,更是推進鄉村全面發展的核心。由此可見,推進農業產業振興發展,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生態化發展,構建完善的生產管理體系,是推進鄉村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優化與革新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實現多元化、科學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產值,改善農村勞動力經濟收益與生活質效的同時,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農村居民自身生存條件與居住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是農村整體面貌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的核心要素。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物質建設,主要是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與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例如:改善鄉村衛生環境條件、加強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農村地區房屋建設等等。其二主要是指精神建設,精神建設主要是指鄉村居民整體環保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提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的開展以及鄉村特有的生態文化建設等等。由此可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其本身屬于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系統化建設活動,一方面應當加強精神文明及社會,引導農村居民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念,能夠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以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將環保作為日常生產生活習慣,從根本上落實人與自然的友好發展。另一方面應當加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適宜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性設施,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設施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推進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相對于城市而言,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在起步上較晚,進而導致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首先各項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設施與城市相比較為落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是以發展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初級階段,對生態文明及建設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極為薄弱,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資金實力較為薄弱,現代化農業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相對較為落后。例如: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未建立相應的污水、垃圾處理廠,進而導致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是采用最原始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大多是選擇遠離水源、居民生活區域進行定點丟棄,雖然在表面上不會對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造成過多的影響,但是隨著廢棄物隨意排放數量的不斷增多,尤其是一些塑料垃圾、不可降解垃圾,久而久之對農村地區的土壤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首先其產業發展方向上存在很大的區別,農村地區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生產更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途徑。隨著近年來農業生產產量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村耕種土地所承載的生產壓力亦在不斷加大,部分農業生產人員過度追求農作物產量,過度地施用農藥、化肥,對我國農村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化學農藥的濫用。農藥雖然在針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上具有明顯且高效的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解放農村勞動力,但是化學農藥的濫用不僅會造成農作物產品上的農藥殘留超標,同時殘留于土壤中的化學農藥將會對地下水資源以及土壤環境造成要成的污染。其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隨著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雖然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業生產產量,但是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例如:塑料大棚、覆膜技術等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雖然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產量,但是由于農業生產人員自身的環保意識較為薄弱以及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大量的塑料薄膜殘留于土壤當中,進而導致“白色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再加之大部分塑料薄膜的可降解性較差,長期殘留于土壤之后,將會對土壤的透氣性與吸水性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三,化肥過度施用。化學肥料的濫用會嚴重影響土壤的保墑能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部分農業生產人員科學種植意識較為薄弱,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過度施用化肥,導致化肥無法被農作物完全吸收,而土壤中殘留的化肥不僅會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對導致土壤板結問題的出現,進而影響土壤自身的保墑能力,導致農作物減產。
我大部分農業生產者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相對較為薄弱,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土地資源的過度開墾、亂砍濫伐、化學農藥的濫施濫用等無疑是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導致土地沙化、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而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在于農業生產者自身的自然生態環境價值觀念較為薄弱,環保意識淡薄,過度注重發展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選擇具有污染性與破壞性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而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雖然當前我國亦在逐步推進農村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建設,但是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自身經濟利益的對立下,仍然有大部分農業生產人員選擇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優化農村現有環保設施是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基礎,相關管理人員需通過不同的方式積極助推農村生態發展。例如,對于農業生產領域中殘留的植物殘渣或養殖領域產生的生物糞便,技術人員可通過燃燒、堆放等形式將其轉化為其他方式的能源,實現廢棄物再利用。還可結合鄉村實際風貌,對鄉村現有公共區域環境進行不斷優化,并針對不同區域的垃圾回收點設計建設垃圾回收中轉站,進而有效優化農村的整體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農業科技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一些高效的化學除草劑等農業用品的出現為嚴重掣肘農村生態環境的正常發展。因此,相關技術人員應正視農業科技,在保證農作物順利生長的前提下盡量選擇綠色生產方式,進而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自然生態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資源,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發展對物質資源的需求量與消耗量亦在大幅度增加,人類發展對自然生態資源的無節制索取,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影響。農業生產作為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的產業之一,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已然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核心方向。因此,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首先應當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發展目標,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節約型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普及。與此同時,我國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業科研機制,加強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構建以綠色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生態型新農村,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石。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不僅僅符合當前我國國情發展,更是建設美麗中國,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想要切實推進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應當樹立全面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全民生態文明教育,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觀、科學生態觀念,喚醒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生態環境危機意識與長遠發展意識。與此同時,我國當地部門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層宣傳工作,利用網絡溝通平臺,為廣大農業生產者科普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與現代化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深化農業生產者對生態農業的認知,積極參與對傳統農業的轉型,進而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生產者自身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奠定群眾基礎。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國家長遠發展規劃,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想要切實推進我國農村自然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當充分結合當地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重點分析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阻力,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全面提升當地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我國農村地區的自然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我國農村地區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友好發展的美麗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