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剛,錢 玲
(津市市農業農村局,湖南 津市 415400)
土壤資源的質量會對農產品的質量及安全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而當前中國土壤資源管理的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耕地資源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另外一方面,有關部門尚未建立起土壤資源管理的監管體系和法律體系。而這種狀況都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25年,我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要達到93%以上,并且要實現污染源頭有效整治。由此可見,我國的土壤資源管理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開展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壤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則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學者對質量安全的概念進行了研究,同時形成了大量差異化的研究結論。有研究認為所謂質量安全指的是能對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售后實現的安全控制,同時也能發現產品流通各個階段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也有研究認為質量安全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活動,囊括了企業的設計、生產質量控制,強調多步驟的管理。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根據2021年通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農產品指的是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農業活動中獲得的動植物、微生物和產品,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指的是農產品的營養和性能能夠保障人的安全、健康的要求。
土壤資源管理,顧名思義是針對土壤資源的管理活動。就生態學而言,土壤是由各種礦物質成分所形成的,能夠培育植物生長的疏松表層,它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從成分而言,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最基本物質。而土壤資源的質量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氣候、緯度、地形、人為因素等。而從耕地的剖面來看,包括耕作層、犁底層、心土層和底土層。
而土壤管理就是通過耕作、栽培、培肥、灌溉、防治土壤污染和病蟲害等方式來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產能力的技術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就土壤管理的工程技術而言,深翻改土可以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透氣能力以及保水保肥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土壤有機物質的轉化速度。就技術和法律層面而言,我國目前頒布的有關土壤資源管理的技術標準有《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指導原則》等等。就土壤資源管理的監管層面而言,包括有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司,此外還有一些社會團體和組織,如中國環境科學協會、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等。總而言之,土壤資源管理可以理解為有關土壤資源的工程管理、技術管理、監管管理和法律管理措施等,其目的是增強土壤肥力和生產力。
近40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與時俱進。而土壤污染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排進耕地、固體廢棄物隨意丟棄、不合理的化肥農藥的使用也造成了土壤質量的下降。這種現象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存在,土壤污染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一方面,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土壤中重金屬主要包括汞、鉛和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元素。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而言,鎘、鈷、硒等元素容易對動植物產生影響,一旦進入食物鏈,就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如湖南的鎘大米事件、陜西鳳翔的血鉛事件等。土壤重金屬的污染來源較為廣泛,可以分為人為污染和天然污染,前者又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其中工業污染的重要源頭是采礦和冶煉加工、以及一些使用重金屬來進行工業加工的企業,如皮革制造、化工、火力發電產業等。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渣經常被堆積在農田邊,一旦下雨重金屬就會進入農田。
另一方面,土壤受到農藥的污染較為嚴重。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我國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超標率接近百分之五十。雖然有機氯農藥已經被全面禁用,但是部門農村地區仍然使用有機氯農藥作為防治病蟲害的主體農藥,而且,有機氯農藥毒性較強,能在環境中長期存留,因此,有機氯農藥非常可能依據食物鏈的層級進行傳播,容易對生物體產生慢性毒害作用。動植物中所殘留的農藥種類和數量有增加的趨勢。根據有關部門對農田蔬菜的檢測,發現甲胺磷、敵敵畏、敵百蟲、甲基對硫磷、氧化樂果等多種農藥殘留超標嚴重。
土壤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土壤的構成較為復雜、空間異質性強,同時各地方的土壤污染情況和布局都不相同,污染物的種類多、數量大、污染類型復雜、污染成因多種多樣。而有關部門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需求出發制定多樣化的管理策略,這本身就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其次,土壤管理的研究基礎薄弱。關于土壤污染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數據不足、關于土壤污染的內容標準有待完善,同時在評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最后,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滯后性。很多污染情況都需經過數十年才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對于污染成因污染物的溯源較為困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展處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狀態中,對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方面的協調認識不足。一方面,盲目發展經濟對于大氣和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對土壤資源產生了消極影響。政府和生態環境部門基于政績的考量對土壤污染的監管行為力度較弱,造成土壤污染的歷史欠賬過多。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對造成土壤污染行為的懲罰力度較弱,無法形成震懾效應。根據《土壤污染防治法》,基于土壤污染的很多懲罰措施僅限于民事懲罰,較少追究有關主體的刑事責任。最后,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有關政府部門在公布土壤環境信息方面存在敷衍的現象,而公民和家屬都無法有效獲得土壤環境信息。因此,公民參與環境監督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關于土壤污染治理難度較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性的研究較少,無法滿足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很多研究缺乏對土壤污染特征的深刻認識,基礎數據較少,而且在關于土壤中重金屬遷移、轉化以及空間分布的關鍵問題還處在研究階段,無法轉化為實際應用效果。另外一方面,在土壤污染的實際治理中,有關部門較為注重單一介質的污染防治,對多介質綜合造成的系統污染缺乏深刻的認識。針對單一介質的污染很難保障污染治理成果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同時各種污染介質中的相互影響和遷移非常容易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最后,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的有效性不足。現存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方法需要較高的成本,涉及的工程量較大。而化學方法很可能因為化學試劑的不當應用而產生二次污染。
當前關于土壤資源的管理制度還不健全。一方面,涉及土壤資源管理的有環境保護部門、農業農村部門、水利部門、礦產資源部和自然資源部。而各個部門在職責權限方面存在相互交叉重疊的狀況。由于職能劃定不清晰,因此,在發生土壤污染事件時,各個部門往往相互推諉扯皮。其次,由于職能權限不清晰,各個管理部門往往基于各自的利益來把控執法的力度,因此所制定的很多處罰措施都不徹底,無法實現有效整改的目的。最后,當前各個部門缺乏對土壤污染治理情況的考核。關于土壤資源管理的指標設計仍存在缺陷,因此很多管理部門缺乏工作上的壓力。
加強對土壤資源的管理必須要突出防控的重要性。當前可以農田土壤和污染場地防控為重點,積極推進土壤資源管理的完善。一方面,就農田土壤而言,有關部門應該嚴格農藥和化肥的管控,積極提升農民的綠色環保意識,從源頭上防止耕地污染。同時要嚴格控制工業污水灌溉農田,要治理大氣污染,降低廢氣對農田的污染。另一方面要突出污染場地的防控。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來源是工業企業,因此,有關部門要著重關注皮革、石化、電鍍火力發電等產業,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創新。
有關部門可根據農田的污染程度和生物的有效性來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一方面,可以引入農田土壤污染緩解和修復類的技術。污染環境技術能夠通過調節水分、調控土壤pH值等農藝工程措施,促進土壤的生物微循環,稀釋污染物的濃度。同時也可以通過改良化肥,調節化肥和農家肥的比重來增強土壤的吸附固定能力,降低化肥中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強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創新。土壤污染一方面要加強治理,另外一方面還要進行土壤修復。有關部門可以積極發展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綠色生態技術。
要加強土壤資源管理就必須對土壤環境的質量進行監測,以獲得全面而準確的環境評價。首先,應該根據總體的土壤環境污染狀況建立健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系技術規范,充分發揮行業監管的作用,建立省域內部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其次,與時俱進地開展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各省級環境監測中心應該根據工作基礎,精準配置資源,確定監測網絡建設的順序。而環境監測總站一方面要加強統籌,另外一方面要給予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點位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最后,要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調查。各部門有必要在調查記錄上,根據土壤污染的特征,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分級管理的需要,科學設置監測樣點。有計劃地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健全土壤資源管理的制度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確各個部門的管理制度和權限,避免環境保護部門、礦產資源部門、國土資源部門存在職責相互交叉重疊的狀況,對土壤管理的職責進行細化,精確落實到每一個部門。其次,在土壤資源管理方面,應該將各部門聯合執法的制度常態化。各部門可以加強溝通和協調,加強對土地的質量管理,保證執法效果的最大化。最后,要加大對土壤污染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土壤污染的危害深遠且嚴重,因此,就法律層面而言,對于嚴重污染土壤的行為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真正提高違法的成本。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積極落實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從而便于社會對土壤污染整治的狀況進行監督。
公眾應該和政府有關部門就立法和行政決策相關事宜開展交流,這不僅是對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尊重,同時也是提高決策科學性的積極因素。首先,土壤管理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廣泛參與。而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應積極引入公眾參與,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一方面,要建立有關土壤資源治理和農產品安全的信息公開制度,嚴格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擴大公眾的監督權,就土壤污染侵害公共權益的情況,公眾應有權運用司法武器來維護環境權益。最后,要充分發揮環保組織的作用。環保組織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強化流程監督,鼓勵公眾舉報違法行為。
土壤是發展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基于對環境保護的忽視,我國的土壤管理有效性不足。一方面,土壤重金屬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另一方面,各種制度措施還不規范、不到位。因此,加強土壤資源管理、提升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成為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闡述了土壤資源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并分析了土壤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土壤資源管理基礎工作薄弱、監管和執法力度弱、土壤污染治理機制有效性不足等。文章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完善土壤資源治理的對策,比如加強源頭防控、加強科技創新、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健全管理制度等。期望文章的研究能為土壤資源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