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琴
(德江縣復興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銅仁 565211)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近期國家愈發關注農業、農民、農村這三大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背景下,很多先進現代化技術持續運用到農業生產種植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農業發展,與此同時提高了廣大農戶自身農業種植欲望和熱情。伴隨國家現代化技術水平持續提高,農業種植作業研究愈發深入,推動了農業經濟總體化發展。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環境下通過畜力、鐵器和人力等為核心的勞動方式,依靠世世代代累積的傳統種植經驗勞作的。通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農業,是運用先輩們所傳承下來的耕作方式與農業技術。現代化農業特點就是規模化和技術化,還有品牌化,與此同時是借助現代機械技術、生物化學技術以及現代管理技術進行農業武裝。對比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不難看出,二者差別巨大,現代農業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可以實現大規模、集約化、自動化生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實現勞動力解放。從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來說,一些地區的農業種植模式依然相對落后,處于傳統的小農種植模式中。對此,就要大力推廣現代化技術的運用,通過現代化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形式進行改造與優化,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為農業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首先,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引入與創新現代化技術旨在提升農作物種植產量與質量。借助現代化技術能夠有效改善生物種植的優點和缺陷,提升農作物健康生長的概率,豐富農作物新品種,提升國家農業產業市場競爭能力。再比如育種技術的廣泛運用,新型農作物隨之增加,比如借助育種技術培育短枝型紅富士蘋果,可以提高產量與質量。和普通油菜比較,雙低雜交油菜出油率很高,而且榨出來的油對人體健康更加有益。玉米與小麥等各種農作物產量提升,質量提高。
其次,延長了作物生長周期。因為季節性因素,諸多農作物生長周期遭到限制,可是運用現代化技術可以讓該問題得到有效處理。使用地膜覆蓋技術可以讓季節性產品在春夏秋冬栽植,季節對農戶收益影響基本上是零,同時可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大棚種植技術讓作物被季節影響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經過人為方式能夠轉變作物生長氣候情況,提高作物生產效率。
最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量被限制根本因素在于品質不高且種植周期長。現代化技術能夠轉變種植周期限制,打造優質的產品類型,促使人們可以食用到類型齊全、優質的農產品。技術發展能夠推動農業模式向集約化發展,促使農業生產不會被限制在個體農業種植戶中,讓農業產業向著產業化發展,繼而吸引社會各界人士投入更多的資金。
首先,污染嚴重。因為農業種植長時間以來受到作物增產所影響,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一般會添加很多的化肥與農藥,為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當土壤被污染以后,致使功能失調,土質情況逐漸惡化,如此直接影響到了農作物正常生長。再者,一些有害物質匯集于農作物,當人們食用了農作物,會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以外,這部分污染物質影響了四周環境條件,水源與土壤均被污染,增加了環境整體污染性。環境被污染不僅會造成農業發展受阻,還會危害到人體健康。為了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產量,增加農藥和化肥用量,造成作物產量和質量下滑,是現下作物種植中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其次,土次生鹽漬化。伴隨農業持續發展,農作物灌溉量不斷增加,造成水資源浪費,而且促使田地發生了次生鹽漬化情況,導致農業耕地面積減少,增加了生態環境危機。比如,華北地區,因為長期使用很多地下水灌溉農業,造成地下漏斗地平面下滑。再者,因為全面構建水庫和渠道等基礎設施,導致華北地區和四周地域發生了鹽漬化現象,同時衍生出了地質災害,此為人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為促進中國農業發展,需要不斷增強種質資源鑒定與利用工作。第一,在種質資源建設上需要健全有關管理體系,讓種質資源鑒定與利用更為規范,需要和有關國際合作構成物質交換常態機制,對有關種質資源儲存情況加以分析與鑒定,實時更新種子繁殖資源數據庫,此為提高種植物種質資源工作質量的主要環節,如果這一環節做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后期種質資源鑒定與利用工作,因此需要關注種植物資源評價與利用,善于利用各種手段與途徑健全種質資源鑒定工作,提高資源鑒定效率與質量,強化種植物物質資源創新,將種植物核心物質作為前提,強化對種植物重要形狀的鑒定與分析,鑒定需要涵蓋種植物品質和病蟲害等抗性監督。
盡管中國農業規模持續擴大,可是在種植中仍舊有著很多的問題,在種植物整體中不具備良好的控制能力,農產品質量無法有效提高,且因為技術不足對產品質量影響較大,一些農戶在發展中并未合理優化新品種選育進度,追求經濟效益未能關注到過程管理,致使種植物質量下降,導致種植物質量良莠不齊。因此,需要加速良好種植物新品種選育,增強分子育種,把現代化生物技術與一般分子育種技術相融,發揮高新技術作用與價值,發揮細胞工程技術在種植物新品種育種的作用,借助種質資源和基因圖譜分析技術,得到具備參考價值的數據信息,優化種植物新品種育種程序,提升育種效率。除此以外,需要改良當前優質種植物品種,培育特色種植物品種,拓展合作渠道引進外國優質種植物品種,促使農業得到全面發展。
按照相關調查表明,中國傳統農業種植方式一般是通過大棚種植作為核心的,與此同時大棚光照影響會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失衡,該種栽種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對農作物健康生長十分不利。不過因為光合作用為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點之所在。因而,科學將光照技術,結合到農業種植過程中,可以徹底解決該問題,并且防止被光合作用影響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失衡。在這之中,運用現代化光照技術,需要科學使用白熾燈光和日光燈等設備,充分滿足植物光合作用,不過因為光照時間和強度均要獲得人們的關注,且必須要嚴格控制,防止受到光合作用所影響,繼而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失衡,如此一來不但會直接減少作物產量,還會影響到農產品種植。所以,科學運用光照技術可以解決該問題,而且也有治理病蟲害之用,大大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防止被藥物殘留所影響,繼而導致不能嚴格遵守綠色農業發展,當正確認識到現代化技術運用效果時,方可發揮其作用,彌補傳統農業種植中的缺陷和不足。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全面運用,對促進農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了生物殺蟲、轉基因以及組織培養技術。第一,就生物殺蟲技術而言,這一項技術關鍵對比對象為傳統殺蟲技術與農藥。這項技術在保留傳統技術與藥物優勢以外,增加了生物利用率,把新陳代謝以后帶來的物質變成了農藥構成部分,不但能夠針對性殺蟲,還能促使生態保護,減少農產品藥物殘留比例。這種技術有效改善了農業種植作物耐藥性,提升了殺蟲效果,增加了保護性,防止作物在用藥以后影響作物品質。不過該種技術成本很高,而且需要花費很多資金和時間,與此同時因為宣傳教育不當造成推廣困難。第二,轉基因技術。這一項技術效應很強,能夠轉變基因組合改進生物特性,充分滿足農業產業產量和質量要求,提高市場競爭力。這項技術重要環節為轉變優質基因,經過幾種植物相互間的轉換有效彌補不足,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和產量。現階段,這項技術涵蓋了核轉移和種子技術等,技術的有效運用提升了農戶經濟收入,有著相當大的發展潛能。第三,組織培養技術。這一技術是針對幼苗培育和保護的。于無菌空間培養幼苗,促使幼苗成長成優質的種植物。這一項技術不但能夠縮減生長周期,促使生長發育效果,還能夠用來開發新的品種。幼苗階段種植物易于受到各方面因素所影響,繼而發生枯竭,比如嚴寒、病蟲害等,所以在培育中需要嚴控水分等,關注褐變,防止培育不成功的情況出現。
第一,數據庫。當前,我國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為與時俱進,農業種植過程中需要建立完整的農業數據庫,保證農業種植進行信息化管理,此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要邁出的一大步。運用農業數據庫,不僅可以保證有關農業信息具備交互性特征,還能合理使用數據庫技術建立專家系統,模擬實際種植環境,繼而全面進行農業活動。專家系統內包含了很多數據信息,能夠借助關鍵詞檢索,得到有關農業生產信息。在農民生產活動中遭遇難題,需要向專家系統提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系統會針對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借助數據分析找到解決方式,繼而輔助農民解決問題。該種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會被時間和空間所限。有關農業種植模擬系統,就是向系統內輸入種植有關數據,經過系統執行模擬分析,驗證參數科學性,分析參數可行性,繼而及時發現問題,使用對應的舉措處理,避免種植過程中出現失誤現象。
第二,無線傳感器監控。作物生長對環境要求較高,土壤和溫濕度等各種因素形成了作物生長環境。鑒于外部環境不能充分讓農作物生長實際需要獲得滿足的思考,要使用人工干預的方式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據此,監控農作物生長環境條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生長環境監控一般使用的是人工方式開展的,不僅導致人力、物力等浪費,還造成監控結果不準確。現代化技術運用借助無線傳感器監測作物生長環境,有關監控設施能夠使用提前設定的方式,做好通風、采暖等操作,非常便捷,同時可以降低人員工作壓力,精細化管理種植環境。
第三,可視化。這種技術就是經過監控攝像頭采集圖像信息,同時借助傳輸系統于計算機中顯示,如此有關工作人員能夠精準掌握農作物實際生長情況,繼而進行科學決策。科學使用這項技術,可以監管工作人員操作情況,規避不根據規定操作情況的發生,還能及時發現病蟲害和異常情況,使用對應的舉措進行應對,以此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帶來的各種風險問題。
在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情況下,為了可以全面增加農業種植產量和質量,需要關注到合理運用現代化技術,并且要進一步分析每一項技術的優點和作用,保證可以持續掌握其運用效果,同時實現現代化技術的效果彌補以往農作物種植中的缺陷,關注農作物基因轉化,并且可以促使基因結構重新組建和改善,生產出新的可以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植物品種,增加農業種植物種植類型,為社會各界帶來優質的農作物。在這之中,雜交水稻有效緩解了糧食生產產量問題,因而在現代化技術運用下,需要持續創新雜交水稻運用模式,同時適當對其加以優化,創新作物種植模式,幫助現代人處理好糧食不足的問題。另外,需要關注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需要,關注農業經濟增長情況,處理傳統農業發展問題,保證可以合理優化作物生長周期,確保作物產量和質量提升,防止農作物被季節所影響造成效果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如此,方可確保人們在各季節食用新鮮農產品,繼而發揮出現代化技術的最大效用,確保國家農業經濟增長,提升農戶經濟收益。
總的來說,根據上述可以了解到,目前國內農業發展逐漸和先進科技相融,不但提高了農業種植水平,還改善了農作物生長環境。而且,運用現代化技術以后,減少了農作物生長時間,提高了農業活動生產效率。不過,在運用現代化技術時,需要關注把其和農作物特點相結合,如此就需要對作物生長規律進行全面分析,才可以科學使用現代化技術,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