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東
(萊陽市種子公司,山東 萊陽 265200)
我國是大豆種植的發源地,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和種植技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豆種植無論在規模、產量還是出口量方面,都始終居于世界首位。但進入20世紀末,由于美國、巴西等國家相繼投入到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領域,所以這些國家生產的大豆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比也不斷擴大。反觀我國,由于相關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導致大豆單產水平發展緩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市場對大豆的需求量也逐漸提升,加大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力度、拓寬技術推廣范圍,已經成為國內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需要相關專家和學者給予相應重視。
科學輪作是保證大豆豐產的關鍵前提。結合種植經驗總結來看,選取前茬肥料施加充足的玉米或小麥地塊種植大豆能夠達到高產目標。因為這類地塊通常土壤條件較好、雜草較少,易于管理,大豆種植后可以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在科學輪作基礎上,農戶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耕作時間,爭取為大豆生長營造良好條件。
對土地進行合理翻整能夠加快土壤熟化速度,提高地塊蓄水保墑能力,有利于為大豆根系發育奠定良好基礎,從根源上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在土地翻耕過程中,要結合地區生態條件、作物茬口等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具體來說:如果種植大豆的地塊前茬為小麥作物,需要在小麥成熟后及時對田塊進行伏翻,深度控制在22~25cm范圍內即可,土地翻整后將土壤耙平,避免土壤中存在土塊。如果選擇的地塊前茬為大秋收作物,需要做好秋翻工作,深度控制在18~20cm范圍內即可,保證耕深一致,土壤耙透,田間要具備12~14cm的松土層。
合理選擇大豆品種是提高大豆成活率和產出率的關鍵基礎。在選擇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地區氣候條件、土壤環境、地形地貌等實際情況,優先選擇抗逆性強、產量較高的品種。避免直接種植媒體推薦、國外高產或者沒有經過科學試驗的品種。因為每個地區的自然條件不盡相同,盲目引種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種植效果,甚至會為農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種子精選是大豆播種前的關鍵環節。結合種植經驗總結來看,種子品質會直接影響大豆植株生長狀況。優先選擇粒大、整齊的種子,大豆產量至少能夠增加一成。所以,在大豆播種前,需要通過人工粒選或者機械篩選方式,將不符合種植要求的種子剔除,確保大豆生長達到苗齊、苗壯的目標。
窄行密植是我國大豆種植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播種技術,一般需要將行距控制在40~50cm范圍內,這種播種技術增產率在10%~20%,整個播種過程機械化水平較高。在土地翻整中應用機械設備,可以保證土壤翻整均勻,有利于提高土壤墑情,并且大豆密植后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抑制雜草生長。
等距穴播大多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播種效率和質量,保證植株出苗后生長均勻、結莢密集。這種播種方式與條播相比,增產量高達10%。
在土地翻整完畢后,需要利用專業機械設備播種大豆。這種播種技術的優勢在于速度較快,深度一致,能夠使種子直接落入土壤中,保證種子平均分布,可以保證大豆出苗后苗齊、苗全。在此基礎上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抑制雜草生長。
在秋翻耙地的同時,要將前茬作物的根系刨凈,并利用精量點播機在原壟上點播,保證播種深度合理、下籽均勻,同時合理時間肥料,其間不需要間苗。
為了避免大豆播種過程中土壤跑墑,需要將種子播種到原壟上。這種播種技術的優勢在于抗旱、保苗,并且可以提高土壤溫度和肥力,減少后期管理成本,通常干旱地區可以優先選擇這種播種技術。
如果選擇前茬為小麥的地塊,需要在小麥收割完畢后,及時開展整地工作,土壤翻整深度控制在15~16cm范圍內即可,將土壤耙平后耪實并播種。通常,在勞動力優先、土壤含水量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這種播種技術,可以邊收割小麥邊完成整地工作,確保土壤細碎,為大豆植株出苗提供保障。
大豆產量與單位種植面積息息相關。所以想要達到豐產目標,就要在保證植株個體健康生長的情況下,盡可能縮小種植密度,有效提高地力和光能利用率。而想要滿足這一目標,就要結合土壤條件、大豆品種、氣候環境、播種技術等實際情況,確定大豆種植規格。一般瘦地、早熟品種,或者氣候溫度較低的區域,可以適當縮小種植密度,而肥地、晚熟品種,或氣溫較高的區域,可以適當增加種植距離。
在大豆種植中,將有機肥作為底肥進行施加,增產量可以達到1 0%~2 0%。農戶可以按照1500~2000kg/667m的用量施加有機肥,如果田間肥力較差,可以將有機肥增加到2000~5000kg/667m。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在土壤翻整前,在田間均勻撒入有機肥,而后將其翻入土中,使肥料和土壤充分結合,以此來提高土壤肥力。
施加種肥及底肥。在化肥施加過程中,需要提前測量土壤肥力,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搭配氮磷鉀肥。新時期,市面上涌現出了各種品種的大豆復合肥,如果隨意施加不僅無法達到大豆豐產目標,甚至會破壞土壤結構,所以農戶需要按照地區推廣部門建議合理選擇復合肥。通常情況下,肥力中等的地塊,需要按照氮肥18~37kg/hm、磷肥46~69kg/hm、鉀肥 20~30kg/hm的用來那個施加。另外,底肥施加一般在土壤封凍之前的半個月左右進行,如果過早施加會浪費肥料,增加成本。與此同時,幼苗期的大豆植株營養需求量相對較高,需要施加一定量的化肥作為種肥,為大豆根瘤發育奠定基礎。
根際追肥。結合種植經驗總結來看,做好根際追肥工作,能夠有效提高大豆產量。尤其針對土壤較為貧瘠的地塊,大豆植株生長態勢較弱,如果在大豆分枝期和開花期分別追肥一次,能夠有效提高大豆生長能力。在土壤肥力較為充足的情況下,大豆生長態勢會相對較好,此時農戶可以省略追肥環節,避免肥料過多導致植株倒伏。所以,農戶需要結合大豆生長實際情況合理追肥。在根際追肥過程中,要重點施加氮肥,不能直接將肥料施加到植株根部,通常需要在距離植株5~10cm距離的位置,開一條5~10cm的溝,并在溝內施加尿素。
葉面追肥。葉面追肥通常在大豆盛花期到結莢期之間進行,可以在初花期和初莢期分別施加一次肥料,常見肥料包括硝酸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農戶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并控制好施肥時間和施肥量。
大豆生長具有周期性特點,不同階段對環境的要求也存在差異,需要農戶扭轉傳統粗放管理思維,結合大豆不同時期生長特點,做好精細化管理工作。例如:在大豆植株開花前,需要進行1~2次中耕除草,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向大豆根際培土,避免根系外露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另外,雨季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水分積存在土壤中,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大豆根系發展。
大豆出苗后,農戶需要及時做好查苗工作,如果發現缺苗情況要及時補足,保證苗齊、苗全。同時,還要將田間的疙瘩苗去除,保證大豆生長均勻、結莢飽滿。
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受氣候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其中很多病蟲害隱蔽性較強、傳播能力較快,初期不易發現,一旦發現說明已經造成了一定范圍的危害,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治難度和防治成本,所以,農戶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及“早發現,早防治”基本原則,盡可能減少病蟲害的侵蝕。例如:針對蚜蟲和大斑病,可以將25g的天達與5g的蚜虱速克混合,噴灑到田間。針對地老虎,可以將1kg辛硫磷顆粒與50kg水混合,噴灑到田間。另外,農戶也可以選擇物理防范、生物防范等技術防治病蟲害。例如:利用害蟲趨光性等特點,在農田中懸掛滅蟲燈?;蛘咴诤οx爆發前,將害蟲天敵生物釋放在田間。這種防治方式不僅節能環保,而且能夠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現階段,國內外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投入到農業技術研究領域,并研究出了諸多高產栽培技術。其中地膜種植技術在大豆種植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環境,還將達到蓄水保墑效果,在干旱少雨的地區使用效果更佳,既能夠節約水資源,又能夠實現增產目標。所以,推廣部門需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為農戶扭轉粗放生產方式,提高大豆種植科學性奠定良好基礎。另外,我國很多地區雖然年降水量較高,在大豆種植中不會因水力不足降低產量,但由于地區氣溫較高,所以土壤中的水分蒸發速度較快,如果頻繁澆水會嚴重浪費水資源。而推廣地膜種植技術,可以有效保障土壤的溫度及水分,能夠為大豆生長營造良好環境,全面提高大豆產量。
由于我國農民群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大豆種植方面缺乏專業培訓,所以盲目種植現象屢見不鮮,尤其在一些自然災害面前往往無從下手,導致大豆產量不高。對此,需要推廣部門加大力度推廣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向廣大農戶普及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方式和方法,介紹各種土壤保溫、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全面提高大豆種植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另外,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出臺政策或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引導農戶使用各種先進栽培技術。例如:政府部門可以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委派專家深入農村面向農戶推廣定點播種機、節水灌溉等現代化裝置和技術,并對農戶進行現場指導,幫助農戶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農戶能夠切身體會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勢,并積極參與到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活動中,如此既能夠提高大豆中安置效率和質量,還能夠實現增收目標。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還可以引導農戶改造低效土地,促進大豆種植向規?;厔莅l展。
新時期,農業生產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要確保農民具備農耕保護意識,并熟練掌握現代化栽培技術。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大豆栽培想要實現高產目標,就要做好耕地保護工作,避免土壤持續惡化。近年來,很多農戶為了提高大豆產量,使用各種化肥和藥劑加快植株生長速度,雖然能夠在短期內達到增產效果,但容易對土地造成破壞。對此,需要技術推廣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全面提高廣大農戶耕地保護意識。例如:當地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需要加大地區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引導農戶與龍頭企業合作,開展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基地,重點培養農民農業耕地意識,有效提高耕地質量,為大豆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環境。
綜上所述,大豆種植具有周期性特點,想要保證植株在整個生長周期內健康、安全,并達到豐產、穩產目標,就要相關部門結合種植經驗,不斷摸索高產栽培技術,盡可能將病蟲害等危害杜絕于根源。在此基礎上,政府機構和農業農村部門還要加大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宣傳、推廣范圍,使廣大農戶能夠在了解技術優勢的同時,積極使用技術,全面提高大豆種植科學性,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