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顯民
(盤錦市大洼區現代農業發展中心,遼寧 大洼 124200)
隨著水稻耕種技術水平的提高,水稻產量大幅增加,秸稈的產量同時增長。在我地區秸稈直接還田量過度,浪費大量的秸稈資源。為了深挖秸稈的經濟潛能,提高水稻秸稈綜合利用率,可將多余的秸稈用于養牛業,增加飼養數量,利用過腹還田,實行農牧結合,形成節糧型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全面健康持續發展。(1)水稻秸稈養牛就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盤錦地區現有耕地約13.33多萬hm,其中水稻田接近11.33萬hm、旱田2萬多hm。農作物秸稈主要有水稻秸稈和玉米秸稈兩種,水稻秸稈在各縣(區)都有分布,且產量很大,水稻秸稈年產量100多萬t;玉米秸稈主要分布在盤錦北部的沙嶺、高升、石新、東郭等鎮,玉米秸稈年產量30多萬t。據有關部門統計,2019年秸稈可收集量為100萬t,其中利用量為85.8萬t,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6%。其中:肥料化利用率60.1%,利用量為59.97萬t;飼料化利用率4.48%,利用量為4.47萬t;原料化利用率為11.44%,利用量為11.42萬t;燃料化利用率為8.79%,利用量為8.77萬t;基料化為1.19%,利用量為1.19萬t。(2)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秸稈肥料利用率約為60%,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只有4%左右,秸稈飼料化利用與肥料化利用相差比較懸殊。近幾年秸稈的產量也略有增加,秸稈飼料化的利用率沒有顯著提高。
提高秸稈利用率是盤錦地區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發展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保護大氣生態環境工作的主要任務。秸稈肥料化的工作主要是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粉碎直接還田在生產中因成本較低,機械化程度較高,直接還田容易實現,而被各級政府廣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的好處是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疏松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秸稈直接還田的弊端有三點,一是如果不能有效腐爛分解,肥力達不到理想效果且與作物爭肥;二是如果還田量過大,粉碎顆粒過大,且不均勻就會影響作物的根系生長,造成植株生長障礙;三是如果上茬作物存在病蟲害,還田時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就會危害下茬作物。因此秸稈直接還田是最簡單的肥料化利用方式,但再操作中一定要把幾個弊端考慮進去。
除直接還田以外,還包括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炭化還田、廢渣還田等方式。秸稈堆漚還田是把作物秸稈集中堆放在固定區域(坑)堆肥、漚肥,利用秸稈發酵,可加速腐殖質分解制成有機肥的過程,然后作為底肥還田。秸稈炭化還田是指將秸稈放入炭化爐中,在氧氣不飽和的條件下不完全燃燒,最后形成炭化顆粒。燃燒產生的可燃氣體回收再利用,而炭化的顆粒制成緩釋肥料或土壤改良劑經過施肥后還田。秸稈廢渣還田一般是利用生物質熱能技術將秸稈氣化,秸稈氣化后,其生成的可燃性氣體集中后回收使用,形成的廢渣經處理后作為肥料還田。秸稈過腹還田是把秸稈做成飼料喂養牛、馬、羊等牲畜,經消化后變成糞便,以畜糞尿施入土壤還田。目前秸稈處理技術已明顯提高,秸稈飼料化產量逐年遞增,給畜牧飼養業帶來巨大的便利。秸稈過腹還田,既增加禽畜產品,提高農業經濟附加值,又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從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看,過腹還田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在秸稈還田過程中無論是覆蓋還田還是翻壓還田,都對秸稈的數量上有要求,還田量一般每畝不超過300kg,否則會降低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在實際生產中由于效率、經濟和政策等因素,秸稈的還田量會超過500kg/667m,因此有必要將秸稈還田量控制下來,從農業生態角度分析,秸稈飼料化是我們的最佳選擇。秸稈飼料主要是指以玉米、水稻等秸稈粉碎加工成的飼料,在飼料分類學上歸為粗飼料。秸稈飼料粗纖維含量高,口感性差,可利用養分少,是反芻動物的主要飼料,很難被其他動物消化吸收。目前秸稈飼料化的方法有自然發酵法、高溫酸法、氨化法、秸稈微貯法、和生物酶化法等多種方式其中生物酶化法借助生物、化學的雙重作用把農作物秸稈轉化為高營養、可吸收的生物飼料,代替部分糧食飼料喂豬、雞、鴨、魚、羊、牛等畜禽,可降低養殖成本,此技術避免了大氣污染,引領飼料行業創新,市場發展前景很大。
盤錦地區農業發展是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種植模式,盤錦農業特色鮮明,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水稻、河蟹、棚菜等特色的生態農業。尤其是大力推進立體生態養蟹工程,創新形成了稻田養蟹、葦田養蟹等多種生態農業種養模式。水稻產量逐年提高,但隨著生產投入品的成本增加,以及糧食價格偏低的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沒有明顯增加,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秸稈的產量卻越來越多,而且基本沒有給農民帶來什么收入,秸稈資源的浪費促使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微調,而秸稈養牛也在適應著農業的發展,過剩的秸稈參與了養牛的產業,牛的消化產物又是農業發展的有機肥料,這樣既能穩定增加農民養牛的收入,這又能降低水稻種植的肥料成本,是一舉多得的產業,經濟效益將顯著增加。是良性的循環,是可持續的發展。
秸稈焚燒會造成空氣和環境的污染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各級政府已經通過下發文件和媒體宣傳報道,大力監督監管禁燒秸稈。現在各級政府也在做大量的工作促進秸稈還田,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應用,其目的既是保護環境,又是充分利用資源,使得農業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秸稈養牛也能促進秸稈飼料化的良性發展,對減輕環境污染有著良好的實際意義。從農業生態學的角度看秸稈養牛是良性的循環,是可持續的發展。
盤錦地區消費者對膳食結構有新的要求,各種檔次牛肉需求量增大,牛肉的消耗量在增加,牛肉價格也有上漲趨勢,養牛的行業在我地區前景廣闊。農牧業的發展能有效帶動飼料加工業,優質肉牛養殖業以及優質肉牛加工業等,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秸稈養牛豐富了市場,改善了人們的肉食結構。盤錦地區畜牧業發展是農業發展的一塊短板,牛羊養殖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化,因而不能消耗大量的秸稈材料。秸稈飼料代替糧食飼料節省大量的成本,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促進秸稈飼料業的發展。另外,過量秸稈還田造成資源浪費,只有把多余秸稈分流到飼料加工行業中去,增加的牛羊養殖數量能夠生產大量的有機肥料,農業上有機肥料的使用不但可以替代相當數量化肥的生產,減少生產和使用化肥帶來的污染,而且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以及作物品質,所以秸稈養牛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
盤錦地區發展養牛的資源優勢在于,其一盤錦地區秸稈資源豐富,每年都有將近百萬t的秸稈產生。其二飼料糧食豐富,盤錦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我國重要水稻生產基地,玉米種植也有分布,我地區有著豐富的糧食資源,能夠為畜牧業發展提供糧食保障;其三土地資源豐富,我地區農業種植為一年一季,秋收以后土地閑置,閑置時間在六個月以上,這個就給畜牧養殖的散養提供場地保障,另外,盤錦地區還有著巨大的蘆葦資源,在養牛過程中,特別是養小牛時提供了充足的青草飼料。在育肥階段精飼料按照體重的1%計算,粗飼料按照5%計算,一頭500kg的牛,每天就要吃5kg精飼料和25kg的粗飼料,一般在粗飼料缺乏的地方,養牛比較有難度。
盤錦地區發展養牛的政策優勢,為了調動全社會參與,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積極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通過政府引導扶持,打通利益鏈,形成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為做好盤錦地區2021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工作,加快農業綠色發展,促進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按照《遼寧省2021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實際,制定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實施方案,(3)方案中對使用秸稈飼料的養殖戶進行補助。
盤錦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東北鄰鞍山市,東南隔大遼河與營口市相望,西北鄰錦州市,南臨渤海遼東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亞經濟圈重要區域,是連接遼南、遼西與遼中三大經濟板塊的重要節點和“遼海歐”“遼蒙歐”和“遼滿歐”三大通道的唯一節點。2020年京沈客專通車后,盤錦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2小時經濟圈”重要輻射區域。盤錦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4)地域和環境優勢也符合《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中優勢區域》確定的總體要求。
東北區域內肉牛良種資源較多,擁有五大黃牛品種之一的延邊牛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紅牛等地方良種。近年來品種的選育和改良步伐進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國西門塔爾牛,成為區域內的主導品種。養牛要先挑選合適的品種,一般應選擇優質改良牛,后期出欄快、利潤高。
首先要對秸稈進行清潔處理,去掉發霉病變的秸稈,還要避免有塑料薄膜,鐵器或者石子等其他東西。其次合理地安排喂養時間,夏秋季節安排在早晚溫度較涼爽的時候,冬春季節安排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其余的時間就是休息或者反芻。由于牛吃得比較多,每次能吃兩個小時左右。在采用秸稈飼料喂牛的時候,包括輔助飼料一次性給足的同時,也要給予足夠的水分,這樣有助于消化,并且能預防牛的胃部疾病。小牛對飼料的消化能力比較差,所以在飼料中要加一些青草,有利于小牛對飼料分解吸收。秸稈中鈣含量比較少,容易導致牛生長過程中缺鈣,要定時對牛進行補鈣處理。
場地建設要根據實際情況,養牛數量如果不多,前期場地投入不要太大,盡量節省,但要有足夠的空間堆放飼料,為了遵守環境保護政策,場地要遠離村莊和城市。牛業養殖污染主要是牲畜的糞便,要有專門堆放牛糞的場地,做好與飼料的隔離。充分利用牛糞,做成肥料,做成飼料,增加養牛的附加值,提高養殖者經濟收入。
首先要對秸稈進行清潔處理,去掉發霉病變的秸稈,還要注意秸稈中不要混有雜物,避免有塑料薄膜,鐵器或者石子等其他東西。其次合理地安排飼養時間,夏秋季節安排在早晚溫度較涼爽的時候,牛吃得比較多,冬春季節安排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其余的時間就是休息或者反芻。由于牛吃得比較多,每次能吃兩個小時左右。在采用秸稈飼料喂牛的時候,包括輔助飼料一次性給足的同時,也要給予足夠的水分。這樣有助于消化,并且能預防牛的胃部疾病。年齡較小的牛對飼料的消化能力比較差,所以要在飼料中加一些青草,這樣有利于小牛對飼料分解吸收。最后就是秸稈中含鈣量比較少,會導致牛生長過程中容易缺鈣,對于這種情況,要定時對牛進行補鈣處理等。
養牛的前景如此樂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此巨大,為什么養牛的人少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以圈養養殖100頭牛為例,其中場地固定投資約為20萬元,然后加上買牛費用、飼料費用、人工費用約為100萬元,前期投資確實比較大,養牛數量少了又不掙錢,1頭牛只能掙3000左右元,投入與收益有比較大的矛盾,讓一些人望而卻步,還不如打工實際。良種肉牛的長勢一般是每天可以長1.5kg,普通肉牛一般長1斤,養牛一般要飼養18個月才能出欄,投資時間長,見效慢,好多人不愿意養牛。
盤錦地區秸稈飼料化利用補助標準:15元/t。補助數量:2萬t(牛存欄200頭以上,秸稈利用量1000t以上;羊存欄500只以上、秸稈利用量250t以上;秸稈飼料加工1500t以上)。補助金額:30萬元。補助門檻高,散戶難以得到資金扶持,飼養難度大。養牛又臟又累,除非是機械化養殖場,機械化水平高,人力投入較少外,大多數散養戶的工作量比較大,體力勞動強度較重,人工成本較高,又因為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普遍偏高,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想養牛,不敢養牛。
購買新牛的時候,運輸中一般會發生應激綜合反應,如果處理不當會出現大量傷亡現象,要在購買地處置應激綜合征后才能運輸,新手基本不懂牛病的防治,就開始養牛,導致牛經常發病,因此給人的感覺是牛病情多,造成大部分的人說養牛病情多才不敢養牛。俗話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些搞養殖的風險很高,很有可能一場瘟疫就會導致全盤皆輸,甚至是血本無歸,普通的養殖戶根本就沒有抗風險的能力,總的來說養牛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且風險較高,所以養殖的人比較少。
盤錦地區養牛雖然規模小、數量少,但因其有較好的秸稈飼料為基礎,有較豐富的水草資源為補充,有足夠的糧食飼料為保障,有穩定的市場為導向,在盤錦地區養牛還是有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