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云海 王芝雅(晉中學院經濟管理系 山西晉中 030619)
高校要加強“立德樹人”建設工作,在教育教學環節始終將思政工作貫穿其中。上海商學院率先進行卓越深刻教育,全面開展試點工作,在辦學特色上實施國際化、應用化以及行業化,以校企深度作為基礎創新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方向選擇社會需求,將專業以及人才培養標準與國際標準進行接軌,同時將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對學生學科知識以及人文社科知識進行不斷強化,在此基礎上培養社會責任感并不斷強化商務理論素養,培養更多具有高尚道德以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由此可知,卓越商科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重點都在于“立德樹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其中,并將其貫徹落實在所有專業課程上。吳寶華(2021)研究認為,“課程思政”的實施首先要對專業課程隱性思政進行細化,對高校課程思政以及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讓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做到實時同步,協調發展。在商科類專業教學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屬于核心課程,以人為本作為核心,肩負著培養優秀商務人才的重任。陳柳源(2021)明確表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在于招聘、育人、用人以及留人,與就業公平、職業安全以及勞務資產關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課程思政方面人力資源管理具備先天優勢,原因在于其工作涉及人以及制度的建設,與“立德樹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次研究調查對象為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向學生隨機發放207份調查問卷,成功回收196份。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當前人力資源專業學生問題主要集中在定位模糊、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思想意識不明確等方面,具體來說主要有:具備短期與長期目標規劃的占比僅為25%,剩余的75%根本沒有短期與長期規劃。
就筆者平時教學觀察發現,有明確規劃的學生實際占比往往更低,不少學生在心態上往往都是隨大流,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不重視,甚至沒有任何職業生涯規劃的想法。在職業定位方面出現偏差,認為人力資源管理也就是企業日常管理人員,在他們看來人力資源管理這份工作亮麗光鮮,根本不愿到基層參加工作,對于低工資感到不滿。調查發現,有將近93.8%的學生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74.6%的學生愿意參與防控有關的工作,不過同時會有顧慮。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個人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大部分學生還是以個人利益為主,然后才考慮到集體利益,可見很多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出現偏差。
對畢業生用人企業展開抽樣調查,可以發現很多企業對實際操作技能以及專業知識都比較看重,與此同時更看重職業素養,個人行為價值歸根結底在于思想方面的正確引導。在素質冰山模型里面,技能與知識都屬于在水面上裸露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基礎素質,可以利用專業課程培訓獲取,職業素養主要通過工作態度、個人價值觀以及思想品行體現出來,屬于隱藏在水下的比較深層的一部分,需要長期潛移默化教育才能逐漸獲取,企業核心競爭力很容易受到人力資源素質的影響。據麥可思《2019年就業藍皮書》對外發布的2018屆應屆畢業生離職率調查可以看出,在所有離職率最高的10個專業里面包括管理類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也同樣上榜,離職率達到35.9%。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發現,畢業生離職主要原因在于思想壓力大,崗位與自己水平不匹配,對職業發展沒有幫助或者薪酬待遇不滿足等,深層原因在于價值觀出現偏差、對個人認識不充分以及在職業定位方面不清晰等。
通過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企業管理人員有效管理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等相關環節,在選拔人才方面主要包括人才選拔以及人才測評,用人主要包括合理安排人員崗位,其中牽涉到工作分析以及人力資源規劃等相關內容;育人指的是企業對員工進行的培訓和開發,同時也包括管理員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留人指的是企業對員工進行有效激勵,幫助員工更好地改善日常績效,全面展開績效管理,除此之外還要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薪酬機制,激發員工工作熱情,處理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全面提升員工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在此基礎上提升個人幸福感與責任感。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立德樹人”,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師除了對學生人力資源管理技能與知識水平進行培養之外,還要對學生個人思想動態給予密切關注,將重點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全面提升青年大學生個人素質與道德水平;除此之外,還要在學生日常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為學生綜合發展指明路向,在學生創新思維、奉獻祖國、學習知識以及錘煉品格方面充當引路人。
融合人力資源管理與“課程思政”理念的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方法與思路,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的先行試點城市,上海市要在“課程思政”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對“上海經驗”“上海模式”等成功經驗進行整理總結,以當前已有的實踐經驗以及理論成果作為基礎提出一條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也就是“建立目標—深挖資源—深耕課堂—整合課程—完善制度”。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在于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個人道德、思想素養以及政治素質等進行培養與提升,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巧妙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教學制度、教學規劃以及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并完善,創建一套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發展理念,全面提升高等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與“課程思政”理念融合的實效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多具有高理論文化素養、專業知識扎實以及高素質與道德水平的綜合型人才。
“思政元素”指的是在專業課程中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真善美品質的相關引導內容。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核心主要在于“選人、育人、用人、留人”,詳細而言包括6個關鍵模塊,除人力資源規劃、招聘配置以及培訓開發之外,還包括績效管理、員工關系以及薪酬管理等模塊,核心課程也包括6個,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個人引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改革的重點主要在于深度挖掘“思政資源”,拿《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來說,對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以及發展改革情況需要進行宏觀層面的講解,從國家、省、地市等地方入手,讓學生擁有大局觀以及戰略觀;“思政資源”開發的重點在于純理論內容,比如《績效管理》課程里面經常提到的激勵理論以及《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課程里面的學習理論,都要從理論出發提出相應的背景,然后以個人經歷以及理論應用作為基礎介紹理論內容,比如人文關懷、科學精神以及客觀公正的態度。與學習有關的思想以及識人、用人、賞罰等方面的理念我國古代就有,最經典的有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曾國藩識人用人等典故;現在的主要有小米、騰訊、百度以及華為等人力資源管理成功案例,有助于更多學生深入了解中國企業與中國智慧,在此基礎上充滿民族自豪感,這些都是一些比較經典且正能量的教學案例,可以進行深入挖掘。
在深入挖掘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資源”元素的過程中,還要探索匹配的教學模式。思政教育的重點在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解之后給人“欣然會意,如沐春風”的感覺,不能簡單為了“思政”而進行“思政”,否則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課堂上要注意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入手,就宏觀層面而言,提前設計課堂教學規劃并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匹配的教學策略,應用多媒體教學途徑組織課堂教學并展開教學評定等工作;就中觀層面而言,以課程思政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目標作為基礎,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將人力資源管理核心模塊特征與內容充分考慮在內,還能將專業理論知識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效結合,最終實現“如春在花,如鹽化水”的效果,具體可見表1。

表1 HRM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
第一類,將政策解讀式與啟發式、自主式進行結合,主要應用在員工關系與人力資源規劃等方面。這部分主要通過歷史演變、法律以及原理等層面對工會組織、勞動法以及人力資源戰略發展規劃等“思政元素”教學內容進行詳細說明;第二類,情景模擬、任務驅動、合作式、啟發式時間的有效結合,主要應用在培訓開發以及招聘配置等方面,特別在招聘過程常見的“識人”技術中更為常用,比如公文框、無領導討論以及結構化面試等領域,利用情境模擬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應聘者怎樣通過招聘技術將個人思想政治水準體現出來,真正讓“思政意識”達到內心深處;第三類,軟件模擬、討論式與案例式之間的有效融合,主要應用在薪酬與績效管理等方面,要想激勵并留住優秀人才重點在于“道”與“術”的有效結合,其中的“術”可借助軟件模擬完成,而“道”要實現共識并凝聚向心力,做好員工的政治思想等工作,就要借助國內外企業成功案例的演繹與講解來完成,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并學會自主思考,勇敢接受,這才是“課程思政”的教學重點所在;就微觀層面來說,需要設計教學語言,教師要考慮怎樣將思政理念與價值觀簡化為通俗易懂以及具有深遠寓意的詞句,在教學過程中頻頻出現“金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還能讓學生主動提煉出“梗”,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為最終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打下堅定基礎。
人力資源專業課程包含各種各樣的“思政元素”,不過在具體講解的時候需要將課程間耦合與課程內聚合的主要特征體現出來,完成邏輯性串聯,這樣才能將以專業和課程為基礎的“思政資源”系統完整地體現出來。其中的課程內聚合,可結合某個課程的教學方法理論以及概念歸納并整理“思政元素”,比如在界定概念時要做到精確嚴謹,在提出理論時需要進行大膽假設,同時還要小心求證,在理論演進過程中具備創新意識與精神,同時還要將人文關懷的精神體現出來,應用具體方法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課程間耦合運作基礎為薪酬與績效管理、員工關系、招聘配置、培訓開發以及人力資源規劃等,以課堂教學特點以及各模塊之間的緊密度作為參考,將其分為三個不同的“思政資源”整合模塊,第一為員工關系和人力資源規劃,思政教育課堂教學重點在于公正、公平以及平等;其次為培訓開發與招聘配置,重點在于將尊重人才以及科學用人的理念體現出來;最后為薪酬與績效管理,主要體現出公正公平以及人文關懷的態度,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資源”的結構化與體系化。
為了讓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盡快實現制度化與規范化,創建一套完善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要通過相關制度進行設計。首先,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調整并完善,創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以知識能力評價作為基礎逐漸延伸至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文素質等層面,讓教學評價覆蓋面得到提升;其次,對專業教師思政教育培訓制度加以完善,利用業余時間提升專業教師個人理論素養與思想政治水平,在日常教學與教研工作中及時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及時引入協同機制,比如財務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以及工商管理等專業方面的協同,以商科專業作為基礎創建“思政資源”儲備數據庫;與輔導員團隊加強協同,獲得教育輔助人員的協助與支持;與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高效協同,在思政以及理論指導能力方面進行提升;與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協同,可以得到人力資源一線專家的幫助與指導;與學生之間進行協同,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實時反饋信息,有助于調整教學模式與方法;第四,對“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體系進行創新改革,通過競賽或者評比的方式全面促進“課程思政”的建設速度,同時還要樹立榜樣,發揮應有的模范以及示范作用;第五,對激勵機制進行調整完善,設計以成果作為導向的制度,提升廣大教師參與積極度與參與熱情;最后,對監督機制加以完善,創建評審糾偏體系,確保“課程思政”政治方向始終不出現偏離,在意識形態方面也不會出現偏差。
新時期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就是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以及具體方法,以當前專業教育教學創新改革背景作為基礎,精準把握教育發展新動向,將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與“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有效結合,調整并創新工作模式與方法,探索更多的發展路徑,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創新改革過程中始終以立德樹人作為培養目標,幫助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完成創新轉型,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水準的商科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