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轉型發展過程中,億萬勞動力從農村涌向城市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數據顯示,2010年之后中國的農民工數量持續穩定在2.5億人以上,2020達到了2.86億人,大約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1/5。事實上,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并非是要素市場發育的獨立事件,而是與農業制度尤其是與地權制度變革緊密關聯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在農村土地制度層面不斷強化農地產權的穩定性。地權從模糊走向明晰、從調整走向穩定,農地產權從弱化走向強化成為新時期中國農村地權制度改革的基本特點,由此也誘發了農業勞動力市場的轉變。正是由于農村地權穩定的政策努力及其動態變化,對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的影響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目前對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有多種手段,如傳統的開刀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有截癱風險或已經發生截癱的一部分患者,需要進行開刀手術,通過手術切除病變解除脊髓神經的壓迫,重建脊柱穩定性后依然可以自主行走,生活自理。患椎體溶骨性轉移瘤、骨髓瘤、血管瘤的一部分患者可選擇微創治療,如粒子植入術(針對惡性腫瘤)、經皮椎體成形術等,這些治療方法能夠降低截癱的風險。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初期,為了保證所有集體成員公平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要素在農戶之間是“按家庭人口或勞動力數量”平均分配的。但當人地關系發生增減變化時,原有的土地分配均衡結構被打破,往往誘發頻繁的農地調整以滿足農戶對地權“平等”的訴求。因此,在中國農村,農地調整一度成為普遍發生的現象。地權調整誘發地權邊界模糊、穩定性缺乏和農民產權弱化,地權“公共領域”的存在不僅留下了地權博弈的空間,同時激勵了村莊農民攫取租值的機會主義動機。這意味著在周期性的農地調整中,地權的獲得與維護取決于農戶行為能力的強弱,或者說地權競爭表達為農戶之間家庭力量的對比與角逐
。在村落社會中,相對于女性,男性一般在村莊中的地位、力量、權利等較高,單個家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談判與排他能力的強弱往往主要由男性表達
。顯然,村莊農戶家庭中的男性群體成為影響地權博弈與競爭結果的核心力量。正因為如此,農地調整帶來的產權不穩定及其爭奪,往往依賴于男性的“在位”參與,從而將男性勞動力與農業生產緊密“捆綁”,形成了對男性勞動力的“束縛”,由此導致對男性勞動力非農轉移的抑制效應。
蘋果白粉病菌是一種專化性強的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寄主組織上,而且只有在組織幼嫩階段才能被侵染,因此病害的發生與寄主組織的發育狀態有密切關系。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病芽內越冬,來年春季冬芽萌動時,越冬菌絲產生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直接侵入嫩芽、嫩葉、新梢和幼果表面,以吸器伸入寄主內部吸收營養,進行初次侵染。4—9月為病害發生期,其中4—6月氣溫較低、枝梢組織幼嫩,病菌可多次侵染,是發病高峰期。7—8月高溫季節發病緩慢或停滯。8月下旬以后,秋梢抽生,產生幼嫩組織,病菌再次侵染秋梢嫩芽,形成第2次發病高峰。9月以后病情發展趨于緩和,10月以后很少侵染。
隨著農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賦予農民權利、強化農民產權成為中國農村的政策主線。其中,2009年啟動并于2014年全面推進的新一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以下簡稱“農地確權”),通過“生不增,死不減”的土地權利固化,有效避免了農戶承包地的頻繁調整,從根本上改善了地權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極大地弱化了農戶所面臨的地權風險。這意味著,首先,農地確權通過地權的方式不僅明確劃定了產權邊界、穩定了地權,而且強化了農民產權的法律保護,由此使得非正式力量在地權博弈中的作用大大減弱。其次,地權“公共領域”的縮小不僅減小了地權博弈的空間,而且也弱化了地權博弈與競爭的機會主義行為。男性作為非正式力量的核心主體,其“捍衛”地權的功用性失去存續的制度“土壤”。劉曉宇和張林秀
與許慶等
已經證明,農地確權政策有效“釋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了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事實上可以進一步推測,農地確權放松了因維護地權對男性所形成的“束縛”,促進了男性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判斷。《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從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男性的數量明顯高于女性,并且呈現出絕對差增大的趨勢;
相反,農業中的女性勞動力的占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近三十年間上升了2.98%,
而男性則呈現出下降趨勢。并且蔡弘和黃鸝
與于愛華等
推測下次人口普查時,女性務農勞動力絕對數將有可能超越男性,由此,農業經營的女性化問題已經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與擔憂。
九十年代,鄉愁是一陣清脆的鈴聲。1 989年底,父母承包了5畝棉花地,經過大半年的精心侍候,年終拿到了1000元的獎金。一向節儉的父母經過反復商討,做出有生以來第一次“大手筆”的投資——加上他倆大半年的工資,共2400元安裝一部電話。母親第一次撥打電話的情景我至今記憶猶新:母親小心翼翼地按完一串數字后,“喂,你是哪個?”電話那頭一句久違的鄉音瞬間模糊了母親的雙眼:“我是招娣啊……”從此,父母與老家的聯系就方便了許多,小叔家的二哥考上了大學,大姑家新添了孫子,二舅家蓋上了新房……他們在濃濃的鄉音中,傳遞相互的牽掛,分享彼此的喜悅。
本文的一個基本推斷是:由于男性與女性在地權穩定性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差異,使其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呈現了不同的特征,產權變革可能是勞動力轉移性別差異現象生成的重要制度誘因。因此,為了厘清農地確權所表達的產權穩定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同時為了解釋中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性別差異和農業生產女性化現象,本文利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6年數據進行經驗分析。
表2給出基準回歸結果。由表2可知:第一,農地確權對女性勞動力務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女性勞動力務工雖存在負向影響,但不顯著。第二,農地確權對男性勞動力務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男性勞動力務農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見,農地確權對農戶農業勞動力轉移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性影響,一方面加劇了男性勞動力離農并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則強化了女性勞動力務農。
1.家庭、私有制與農地產權
恩格斯
研究了摩爾根《古代社會》關于成文史之前歷史的相關理論,探討了氏族制度形成、發展、瓦解、人類婚姻家庭變化與國家的起源。他指出:歷史上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物質再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生產(繁衍)。他進一步指出,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等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產生,從而揭示了氏族制度向國家制度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恩格斯區分了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婚姻狀態,族外群婚和對偶婚是與母系氏族相適應的婚姻狀態,專偶制婚姻則對應著父系氏族。
自然分工的平等性是母系氏族時期不可動搖的原則,隨著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工具的變化,勞動內容和組合形式的改變,男性特殊的生理結構顯示出來優勢,使得男女分工和男女勞動價值發生了逆轉,母系制被廢除,父系制被確立,男女不平等成為了正常而且普遍的社會現象。恩格斯具體論述了私有制對婚姻、家庭形式、氏族變化、階級分化和國家起源的影響。生產力發展及農業技術的改善,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從而使得個體化勞動逐步取代傳統氏族的集體勞動。實際上,勞動的個體化進程和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進程具有同步性。一方面,勞動的個體化改變了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使之由氏族逐步過渡到家庭。與此進程相適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亦由氏族共同擁有轉變為家庭內部分配及其私人占有;另一方面,財產的繼承方式也在根本上發生了轉變,即由氏族繼承制轉變為子女繼承制。隨著財富的增加,丈夫在家庭中的權力逐步得到積累,產生了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同時,又產生了利用這個增強了的地位來廢除傳統氏族繼承制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動力。換言之,私有制的產生打開了傳統氏族繼承制的缺口,直接結果是:富有的女繼承人的財產在她出嫁時應該歸其丈夫所有,從而歸到別的氏族所有,這樣就摧毀了整個氏族權利的基礎。可以說,財產私有制在氏族繼承制向子女繼承制的轉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進一步促進了財產逐步積累于家庭內部。恩格斯還認為土地私有是私有制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即耕地起初是暫時的家庭所有,后來便永久性地分配給每個家庭,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轉變過程是與對偶制向專偶制的過渡平行發生的,最后具有了完全的私有財產性質,個體家庭便成了社會的經濟單位
2.中國家庭傳統“男權”表達的由來
考察關鍵詞的使用頻次可以了解某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傾向、研究主題、側重問題、研究視角與方法等特征。本文利用CNKI提供的EndNote和Refworks軟件導出選定的559篇期刊論文的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機構單位、發表時間等文獻記錄,結合人工統計確定了15年來國內女性主義翻譯研究的關鍵詞使用情況,見表3。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古代中國通過自然萬象的觀察和存在秩序映射社會生活,構建了男尊女卑的兩性價值觀,并且體現為三綱五常等級體制
。通過長時期歷史傳承以及觀念、習俗和生活方式加以固化,縱觀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等著作在此問題上表達了幾乎一致的觀點。這也進而對中國農村社會農業生產資料分配,尤其是農地資源分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農村社會,土地不僅僅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生存的“命根子”
。在人均資源稟賦極少的小農經濟中,農戶的理性原則決定其追求的并不是收入最大化,而是把生存安全放在首位
。但由于傳統小農經濟體系下農戶外出的機會少、風險大,固守于土地,依托于土地的以村莊為基本單位的內卷化生產成為農民的必然選擇。由此,村莊成為具有血緣與地緣關系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熟人社會,其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特點決定了農戶彼此之間具有很強的依存性,并且形成了村落內部的“差序格局”。在此“差序格局”中,人地關系的緊張程度,決定了村莊中農戶的雙重性:一方面,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使得農戶之間基于血緣與地緣進行互助合作以謀求生存;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又使得農戶為獲得土地而相互進行競爭,競爭結果往往取決于家庭力量的對比。顯然,家庭力量的對比決定了男性的比較優勢。所以,在傳統農家的分工格局中,女性常承擔照顧老人和撫養孩子等家庭責任,而男性則負責出門耕種和處理家庭對外事宜等。在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下,男性擁有更多獲取資源的路徑與機會,使其逐漸掌握更多生產資料并具備對資源的支配與使用權利,繼而保證了其在社會與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長此以往,男性權利便得到累積。在村落競爭中,家庭人口數量尤其是男性數量與其家庭的比較談判力量成正比
。因此,在傳統的小農時代,男性被表達為權力與力量的代表,為維護家庭利益,特別是賴以為生的農耕利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3.男性勞動力從“束縛”到“釋放”的產權邏輯
2.解釋變量:農地確權
本實驗將10批護肝劑制劑樣本的39個共有峰導入SIMCA-p13.0軟件,進行PCA。對39個共有峰峰面積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結果見圖4。由PCA圖可以看出,通過PCA將10批藥材分為4大類,其中S2為一類,S6、S10為一類,S4、S8、S5為一類,S3、S9、S7、S1為一類。與聚類分析結果一致。
為了分析農地確權對農戶家庭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本文的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1.由土地依附性而引發的主動“束縛”
一般來講,法律規定的女性地權與男性地權沒有顯著差異,女性地權缺乏保障主要不是體現在農村土地初始分配中,而是發生的地權動態調整中
。在中國“從夫居”的傳統下,男性并不會因婚姻而改變其作為集體成員的身份,而絕大部分女性由于婚姻意味著一生中至少改變一次居住地。對于女性的這種社會流動,婚姻并沒有改變其農民身份,但卻把女性成員權從一個集體轉移到另一個集體。于是,女性在原先村集體中由初始分配得到的地權則會因為婚姻而發生中斷,可能面臨著地權喪失的風險。如果說女性憑借集體成員權能夠獲得初始界定的土地權利,但在土地的重新調整中,新嫁入的“外鄉人”等群體往往難以得到相應的地權保障
。由于女性地權與其在家庭中的談判能力顯著相關,女性地權得不到保障直接影響其家庭地位,少地甚至失地的女性往往家庭地位較低,且由少地或無地引發的家庭、婚姻和性別歧視等問題可能導致女性不能夠坦然獲得應有的家庭權益,淪為婚姻家庭領域中的“二等公民”
。因此,與男性相比,女性似乎對土地的依附性更大,具有更強烈的土地訴求。農地確權作為中國農村又一次重要的制度變革,曾一度被認為是維護地權穩定與產權安全最為重要的制度安排。可以說,農地確權為保障女性土地權益提供了契機,通過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真正把農民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轉化為實質性權利,有利于切實保障女性的土地合法權益
。家庭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融合,內部資源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一般來講,傳統家庭的女性只能依附于占有家庭資源的男性而處于從屬地位
。但女性獲得地權后,使其對家庭依附于土地財產的貢獻逐漸明晰,并可能進一步將女性從傳統對家庭的隱性貢獻中剝離出來,增強了女性的獨立性。因此,賦予女性有保障的土地權利有利于鞏固其家庭和社會地位,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得到提升
,從而產生對女性從事農業生產的正向激勵,導致女性主動“束縛”于農業生產。
2.由性別角色而引發的被動“束縛”
數學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求學生學習數學要一絲不茍,在教學訓練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習慣主要是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實現。通過嚴格訓練使學生形成對待任何工作都認真負責的態度,獨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敢于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優良品德。正確、積極地引導,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如在進行計算能力訓練時,先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在計算時要求學生一一步一-回頭,自覺進行檢查,做錯時及時糾正,自覺分析錯誤原因,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以家戶為主導的人口流動模式,中國的勞動力流動呈現出人戶分離的“候鳥式遷移”
。在這種人戶分離狀態中,男性則成為非農轉移的主力
。當家庭成員面臨非農就業機會時,一般認為,家庭男性勞動力更具非農就業的比較優勢,并將非農就業的優先選擇權賦予男性,而女性則更多地承擔起了家庭內部事務
。換言之,基于性別的傳統分工模式,通過性別角色定位,最終形成了以家庭為整體的內部責任分擔機制,即男性負責外出務工,掙錢“維持生計”,女性則承擔起了照顧老人和撫養孩子等家庭責任。在男性外出務工之后,女性責任更是延伸到了農業生產中,因此,這種家庭分工方式提高了女性務農的概率。
此外,傳統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大,對體力有著極高的要求。男性與女性由于生理結構的不同,使得男性天然地適合于勞動強度較大的田間農活,而女性從事的是勞動強度較小的家庭勞動。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完善,使得女性已完全能夠應付繁重的農業生產,因為生產服務外包和生產托管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女性在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強度。而且在某些生產環節,女性反而能夠發揮其優勢。比如水稻的種植特性決定了其需要更密集的勞動投入,同時水稻生產過程中的育苗、插秧等工序對勞動的細致靈活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這也正適合女性發揮耐心、手巧、細致等的天然特性。因此,農地確權“釋放”了男性勞動力的同時,女性由于照顧老人和撫養孩子等家庭責任以及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對勞動強度要求降低的情境下,女性務農成了農戶家庭勞動力配置的較優選擇,從而產生了女性被動的“束縛”。
分析框架是以“螺旋式”組織形式為指導思想,在對研究對象與相關文獻反復對照分析的基礎上,主要將孔凡哲提出的“教材運用‘螺旋式上升’可以從深度、廣度和應用等維度予以實現”[6]與李卓、于波研究小學數學教材螺旋式結構編排的“螺旋的時間間隔”等維度[9],綜合化和具體化而成.具體包括3個一級維度:螺旋間隔、內容廣度、內容深度.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山大學的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2016年(CLDS2016年)。該數據涵蓋了個體、家庭和社區三個層面,反映了與勞動力相關的社會綜合狀況。問卷主題涉及中國勞動力的生活、教育、收入、消費、就業、健康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同時對農村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家庭結構特征等進行了詳細調查。該調查樣本覆蓋了中國的29個省份,其人口數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因而樣本具有極高的代表性和穩定性。CLDS2016年數據共涉及401份村居社區問卷,14 226份家庭問卷,21 086份個體問卷。結合本文研究主題,在剔除缺失嚴重的樣本后,最終得到4 245份農戶家庭樣本信息。
1.被解釋變量:家庭勞動力轉移
村、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組負責本村內山洪災害簡易雨量和水位觀測、預警,并做好記錄、上報,組織人員轉移、安置和搶險等工作。參與本村地域內危險區的日常巡查,一旦遇到危險情況,提前預警,及時報告,并組織受威脅區群眾撤離轉移,配合各級政府部門做好自救、互救、安置工作。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完成轄區山洪災害防御年度工作總結。
按性別區分:女性包括女性務農比重和女性務工比重,男性包括男性務農比重和男性務工比重,四個變量共同刻畫家庭勞動力的情況。本文在計算勞動力的性別比重均采用家庭勞動力數量與家庭總人數之比,原因在于勞動力轉移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行為,而通常是家庭決策的結果。
中國農村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公有制經濟范圍內進行的變革,它延續了從1950年后期所建立的集體所有制。土地集體所有制普遍表達為村莊內部集體成員都天然地平均享有土地的使用權。為了保證地權分配的公平性,初始的按人均分的使用權界定往往會因為人口數量增減和人地關系變化而被重新規劃,使得農地調整曾一度成為農村地區的普遍現象
。在農地調整中,具有“國家制造”性質的地權邊界模糊及“公共領域”的廣泛存在
,使得村莊內部地權的博弈與競爭成為常態,由此決定了村莊成員必須通過村莊內部自發的行動秩序提高對所獲農地產權的有效保護,這種行動秩序通常表達為農戶個體排他能力和與其他參與主體之間討價還價的行為能力。一方面,個體排他能力受空間邊界約束,當農戶更多地在村莊內活動并與村內其他主體交集較多時,農戶的在位控制以及排他能力更強。相反,當家庭中男性勞動力遠距離外出就業時,農戶家庭在農村中的排他能力將被削弱
。另一方面,村莊集體土地產權重新界定與分配平衡的達成往往又取決于地權競爭參與主體之間家庭力量的對比。相較于女性,男性維護家庭權利的地位、力量和聲望更大,在農地產權分配的競爭中,男性則成為力量的象征。因此,在地權的博弈與競爭中,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成為農戶維護地權的關鍵,從而導致男性勞動力將長期“捆綁”于農業生產中,并不能自由實現非農轉移。
用農戶是否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來衡量。此變量來源于問卷問項:“目前,您家是否已經領到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若回答是,則賦值為1,相反,則賦值為0。
3.控制變量
為了提高回歸擬合的可信性,參照已有研究對以下變量進行控制。家庭特征:選取教育水平、平均年齡、家庭撫養比和農業收入占比來反映家庭特征;農地特征:用家庭擁有的土地面積和灌溉條件來反映家庭農地特征;村莊特征:選取村莊信貸、村莊經濟、村莊地形特征及村莊距縣城距離來控制村莊特征。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為了緩解由于地權不穩定而引發的一系列要素配置問題,中國政府在政策層面不斷強化農地產權的穩定性,在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后,大規模的土地調整更是被嚴令禁止,地權穩定成為中國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線索。尤其是農地確權政策,被視為維護地權穩定與安全最為重要的制度安排。農地確權通過“生不增,死不減”的農戶地權固化和農地承包權“四至”的空間劃定,強化農地產權排他性,有效避免了承包地的頻繁變更,因土地頻繁調整而產生的被侵占、被強制收回等問題也大大減弱。那么,男性因在維護地權上所表達的更強的排他能力和“討價還價”的行為能力而產生的比較優勢隨之弱化、消失。換言之,確權通過消除因農地調整而產生的地權博弈、競爭等農地糾紛而使男性擺脫了農地的“束縛”,從而“釋放”了男性勞動力,促進其非農轉移。

(1)
1.工具變量法
1.農地確權因提高女性社會地位而產生的主動“束縛”

(2)

(3)

此外,為了檢驗農地確權的作用機理,本文進一步引入中介效應模型,模型設定如下:

(4)

(5)
其中,M
表示農地糾紛的中介變量;γ
和β
表示常數項。
1.3.1 近期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為用藥后無癲癇發作;顯效為用藥后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減少次數≥50.0%);有效為用藥后癲癇發作次數有所減少(減少次數≥25.0%);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甚或惡化。

其中,Y
表示農戶家庭勞動力比重的相關變量,在本文中分別為農戶男性務農、務工的和女性務農、務工占家庭人口數的比重;X
表示農地確權;Controls
表示所有控制變量;α
表示常數項,α
和α
表示待估計參數;ε
表示隨機誤差項,假設其滿足正態分布。
根據式(2)和式(3),本文進一步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檢驗。一是進行弱工具變量檢驗。一個經驗規則是只要檢驗的F值大于10.000就可以拒絕所選擇變量為弱工具變量
。回歸結果表明,農地確權無論對男性外出務工還是對女性務農的回歸,其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顯示F值為1 523.472,遠大于10.000。二是對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第一階段回歸結果顯示其回歸系數為0.929,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滿足了二者相關的假定。三是使用工具變量的前提是存在內生解釋變量,因而用DWH檢驗來說明解釋變量的內生性,結果顯示男性務工和女性務農二者分別在5%和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解釋變量為外生變量的原假設,說明解釋變量具有內生性,應使用工具變量法回歸。使用工具變量法的回歸結果顯示,農地確權對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對女性勞動力務農均在1%的水平具有正向影響。表明基準模型的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2.傾向得分匹配(PSM)法
他辯證地認為,現如今的出家熱,有好也有壞,短修亦可。好在高素質的人才涌進寺廟,精英化的僧人也許就不會干出“尿罐子”的事來。但他也有經世致用的說辭,對于龍泉寺里那些理工科博士,他說國家花了大力氣培養,就這么一去不回,可惜了。
為了避免自選擇引起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PSM法重新進行估計。為此,筆者將已確權農戶設定為實驗組,將未確權農戶設定為對照組。采用三種不同的匹配方法估計農地確權的ATT(平均處理效應)。結果顯示,農地確權對男性外出務工和女性務農仍然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女性務工和男性務農的影響仍然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這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保持一致,再次驗證了本文結論的穩健性。
1.農地糾紛的中介效應
本文的核心觀點是,產權不穩定很容易引發因農地調整而產生的農地糾紛,男性作為農戶談判的核心力量,在地權維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地確權之后,農戶的產權穩定性得到保證,而男性勞動力不必因為捍衛地權“束縛”于農業生產中,而逐步向非農部門轉移。為了驗證這一觀點,筆者通過對CLDS2016年村級層面的數據中“2003年以來是否產生過因農地承包或土地權益問題而發生過農地糾紛”的問項結果匹配到農戶家庭層面中,生成了農地糾紛中介變量,并以此作為農地確權與男性務工的中介變量。由表3可知,農地確權可以顯著的減少農地糾紛的發生,同時農地確權通過減少農地糾紛而促進了男性勞動力的“釋放”,也即農地糾紛在農地確權和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之間發揮了中介效應。

2.是否經歷過農地調整對男性“釋放”作用的強弱差異
為了進一步驗證農地確權對男性勞動力“釋放”的原因在于農地確權帶來的產權穩定性的提高,本文又引入了農地調整變量。根據CLDS2016年村莊層面的問卷中“2003年以來是否經歷過農地調整”的問項結果,對其進行匹配到家庭層面的數據,從而得到家庭是否經歷過農地調整的變量,并以此變量對總體樣本進行分組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無論是否經歷過農地調整,農地確權都對男性務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對于經歷與未經歷過農地調整的農戶作用效果并不相同。具體來講,經歷過農地調整的農戶確權所帶來的男性的“釋放”作用更強,這是源于農地調整所帶來的產權的不穩定所導致的對男性勞動力的“束縛”作用更大,而一旦確權后,農地產權變得穩定,這些被“束縛”的勞動力將得到更大的“釋放”。

鑒于OLS可能由于反向因果或者遺漏變量等而產生的內生性問題,為此,借鑒已有研究,使用工具變量法驗證結果的穩健性。工具變量根據農戶周圍地區的確權進展情況來確定,選取“地級市內除本農戶外其他農戶的確權比重”,農戶所在地區確權進展情況越快,農戶證書取得的概率越大,而周圍農戶確權的概率卻不會直接影響目標農戶的勞動力轉移決策,其滿足與解釋變量確權相關而外生于農戶勞動力轉移的要求,工具變量的模型設定如下:
筆者認為,農地確權增加女性務農的原因在于,農地確權在為女性提供地權保障的同時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增加了女性的務農傾向。為了驗證這一機理,引入女性社會地位感知、務農傾向和女性家務勞動時間變量。根據CLDS 2016年個體問卷中家庭成員對自己社會地位的主觀感知問項的回答,構造了女性社會地位感知變量,若家庭中所有女性成員的社會地位感知均值小于男性成員的均值賦值為1,二者相等賦值為2,女性均值大于男性均值則賦值為3;務農傾向變量則來自于個體問卷中對務農是否好于務工問項的回答,分別對反對、無所謂和贊成依次賦值為1、2和3;女性家務勞動時間則為女性為家庭成員一周從事家務勞動小時數的自然對數。
表5的結果顯示,農地確權顯著提升了女性社會地位感知,對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負向影響也從反面印證了對女性地位的提升作用。同時,這也印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斷“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功夫時候,才有可能”。務農傾向性別分組的結果顯示,相對于男性,農地確權對女性的促進作用更大,從而實現了對女性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動“束縛”。

2.家庭分工中性別定位對女性的被動“束縛”
本文在農業女性化的機理分析時曾經提到,男強女弱的傳統觀念使得女性承擔了照顧老人和撫養孩子等家庭責任,加之地權穩定促進了男性的外出務工,使得女性務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分組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表6通過對家中是否有老人(70歲以上)或孩子(初中及以下)的分組回歸表明,有老人或孩子的農戶,農地確權對女性務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沒有老人或小孩的農戶的影響則不顯著。
進一步地,由于現代農業服務外包及生產托管的持續完善,使得女性在勞動能力上得以“賦能”并支撐起農業生產活動。筆者通過對農戶樣本是否使用農機服務的分組回歸發現,使用農機服務的農戶,農地確權顯著促進了女性從事農業生產,而未使用農機服務的農戶則不存在顯著影響。可見,農地確權在“釋放”了男性勞動力的同時,并因家庭責任和勞動強度降低而導致女性外出務工的被動“束縛”。
3.農地確權對女性務農影響的異質性
農地確權對女性務農的影響可能因為作物種植結構和家庭生產條件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按照農作物種植種類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因為不同農作物生產過程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同,糧食類大田作物對勞動力的依賴度偏低,而蔬菜、茶葉等非糧作物對勞動力有更高的依賴度
,已有研究表明,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勞動產出彈性遠低于非糧類
。由表7可知,種植非糧作物時農地確權對女性務農的促進作用更大。在水稻種植區,農地確權對女性務農的促進作用明顯高于小麥區,在小麥區雖然也對女性勞動力務農具有正向影響,但并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
本系統采用“用戶端+云端”的系統架構,用戶端App通過藍牙接口與手表式血壓計相連接,實現血壓監測,并上傳監測數據和生理參數(身高、體重、心率、血壓以及年齡)至云端服務器,獲取醫療管理服務。云端服務器做業務邏輯的處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個人健康數據接收與管理以及智能預警模型的數據分析。本系統具備體征采集與傳輸、智能監測預警和健康指導的功能。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農地確權從根本上改善了地權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并由此鞏固了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值得關注的是,對于男性,農地確權打破了原先因產權不穩定而維護地權所產生的家庭力量的博弈與競爭對勞動力尤其是對男性勞動力的限制,從而使得二元經濟轉換中的滯留于農業生產中的男性勞動力得到更有效的“釋放”。而對于女性,一方面,農地確權帶來的產權穩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從而對女性從事農業生產產生正向激勵作用,結果是女性主動“束縛”于農業;另一方面,農地確權在誘導男性勞動力“釋放”的同時,使得女性被相對被動地“束縛”于農業。因此,農地確權對不同性別的勞動力產生了差異化影響。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非農轉移方面,農地確權對男性非農轉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女性勞動力影響不顯著;而在農業生產中,農地確權顯著促進了女性從事農業生產,對男性并無顯著影響。農地確權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性別不同而存在差異,因種植種類不同而對女性勞動力產生不同影響。
金融創新仍然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動力。金融創新的道路還很漫長,不要把所謂的金融風險歸結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本質是實體經濟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滿足需要。金融工具的多元性,融資者需要多元化的融資工藝優化;金融的科技化,帶來了金融業態的多樣性。
農地產權制度的變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歷來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結果直接關系到中國城鎮化進程和農業生產效率改善。為了更充分地發揮農地產權對勞動力的優化配置作用,產權穩定性與勞動力轉移的性別差異之間的關系應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近年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也一直倡導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一般來講,女性勞動力的非農轉移更能夠促進農地流轉水平的提高,制定與農地確權相關的配套政策促進女性勞動力非農轉移成為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一面。同時,針對農業中產生的女性化現象,筆者認為,有必要因應施策:首先,結合女性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庭院經濟、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其次,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服務外包與生產托管,在深化農業生產分工的同時也能彌補因男性外出務工而產生的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足問題,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再次,增加有利于女性的農業貼息貸款、減少貸款手續和放款限制,以促進現代生產要素的引入并改造傳統農業。最后,統籌城鄉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吸引農民工就近務工創業,并由此化解農業勞動力轉移中的人戶分離等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