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永
(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海口 570100)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申辦成功,人們參與冰球運動的熱情逐漸高漲,民間也開始逐步興起了冰球熱。冰球運動在運動項目中具有較高的危險系數,沖刺速度較快,沖撞次數也位居運動比賽項目的前列。無論在競技賽場,還是日常訓練中,冰球運動都有較高的運動損傷發生率。傷病會一直困擾運動員和普通群眾,急需對青少年冰球運動與運動損傷風險評估進行總結。
21世紀初,政府部門政策實施頒布,在各組織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推動下,青少年冰球運動逐漸興起,北京成為首批全國冰球運動重點推行城市。僅在2014年,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聯賽參賽隊伍已經接近百支,已有接近2000名參賽隊員。目前,伴隨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已在北京冰球協會登記注冊的青少年冰球運動員數量已十分可觀。
青少年運動員多在課后與休閑時間進行訓練與比賽,受到場地設施、教練與后勤保障團隊人員較少及開展項目時間較短等條件的限制。青少年冰球運動員對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的缺乏了解,往往在出現運動損傷后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應急措施與康復訓練,缺乏針對冰球專項運動損傷的預防指導。這使得青少年運動員不僅在比賽與訓練中面臨著極大的損傷風險,還制約了青少年運動員競技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快樂運動和健康成長。因此,對于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防傷治傷,是目前蓬勃發展的北京冰球運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運動損傷風險評估一直為把控風險和預防調整的重要衡量項目。其對于訓練整合調整,監控工作進展成效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運動損傷風險評估因囊括運動員運動水平、性別年齡、專項動作習慣等復雜多樣因素,在運動醫學中一直處于發展和研究進展緩慢的階段,但也因此一直在研究前沿熱點上占據一席之地。目前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在建立專項與整體運動損傷風險評估體系上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未形成具備獨有特點的中國運動員有效損傷風險評估體系。
該文以北京市青少年冰球協會管轄下的不同年齡段冰球運動員為實驗對象,對不同組別對象進行運動損傷問卷調查和風險因子測試,對各部位損傷發生的特點及規律進行有效的數據統計,初步探索北京市青少年冰球運動損傷數據庫的建立。并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各運動員進行傷病類型和損傷風險因子調查,實地開展損傷風險評估測試,提供新的思路去探索冰球運動相關風險評估體系。通過實踐將下肢平衡測試運用到運動損傷風險評估實踐中,為冰球運動有效開展提供科學指導,從另一角度為冰球運動良性發展添磚加瓦,也進一步為其他運動項目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損傷風險評估體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冰球運動是運用各類冰上技巧,搭配肢體與運動器械交互聯動的運動項目,其具有運動模式難度較高、速度較快、對抗性較強等特點。
冰球運動員的損傷以四肢損傷出現居多,其中下肢損傷的可能性高于上肢,損傷以閉合性軟組織損傷、韌帶扭傷為主,間接伴隨關節性損傷。多項研究表明,在下肢損傷中膝關節及其周圍韌帶軟組織損傷占多半。
青少年身體發育還未完全成熟,關節柔韌程度大于成年人,且青少年肌肉力量偏弱,因此,在運動過程中若運動負荷較大,易出現肌肉性損傷和結構性損傷,如易出現肌肉勞損,同時關節韌帶與半月板損傷概率也大幅增加。若在出現運動損傷后處理不正確,抑或診斷傷情與應急治療不及時,則將對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發育及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小覷的沖擊。因此,對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進行有效且及時的風險評估和測試,對降低運動損傷發生概率,盡可能減少或預防意外損傷,后續更有益促進競技水平提升,擴大冰球運動參與人群具有戰略性意義。
青少年運動風險評估測試能夠篩查每位運動員身體形態與基本動作模式的完成情況,有效預防運動損傷。對青少年冰球運動員進行運動評估測試,可選擇下肢平衡測試。
平衡能力在身體素質指標中是評估協調水平與運動能力不可或缺的指標。在檢驗個體體質水平方面,平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風向標。眾多本體感覺器官中,下肢關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下肢肌肉與支配其行動的神經組織作為運動過程中主要參與運動的效應器,整個小系統是對于平衡調控的最終執行效應器,也是維持個體平衡能力的最后環節。因此,下肢平衡能力對于平衡功能的評價與功能維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回顧過往研究,臨床上運用頻率較高的平衡功能測試方法為Romberg 試驗。此外,強化Romberg 試驗(又稱Mann試驗)、單足直立試驗也可運用于平衡能力的測試中。此類臨床測試實驗的判定標準為記錄測試實驗參與者在這些平衡試驗中維持身體直立的具體時間,以及判斷患者有無傾倒。然而以上幾種檢查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缺陷,其皆為半定量的主觀方法,無法全面細致量化評估受試者的平衡功能。
下肢平衡測試中Y-Balance測試具有測量全面,實驗條件難度系數較低的特點。Y-Balance 測試(YBT)是星形偏移平衡測試(SEBT)的簡化版。YBalance 用來評價神經肌肉功能和動作控制能力,預測受傷風險,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同時,作為動態平衡的訓練方法,它被廣泛運用于下肢運動損傷人群的康復中。
該文以青少年冰球運動員損傷狀況對下肢平衡能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選擇北京市冰球協會登記注冊的冰球隊30名運動員為調查對象。
癥狀條件:年齡為11~15歲,球齡均在3年以上;無手術外傷史,無身體重大疾病,存在下肢運動損傷或無運動損傷。
在進行YBT 前,對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訓練基地的學生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從中發現符合實驗要求的運動員中,14名曾患有下肢運動損傷,16名無運動損傷。
2.2.1 文獻資料法
對國內外冰球運動研究中發現的損傷風險因素進行詳細匯總與歸納分析,收集運動損傷風險測試所采取的前沿方法與實踐項目。此外,結合國內外青少年運動損傷防護相關文獻進行分層歸類,明確青少年冰球運動員在運動損傷過程中可發生風險層面的研究基礎。
2.2.2 實驗研究法
以北京地區冰球項目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風險評估測試結果為基礎,為青少年冰球運動員在運動場景中易發生的運動損傷所相關運動傷病風險預防和監測監控提供具有意義的參考依據。該實驗所采用的場地與器材由北京體育大學和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訓練基地提供。對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實驗測試、分析整理依托于北京體育大學的實驗測試儀器,選擇下肢平衡測試系統為主要測試儀器。
2.2.3 數理統計法
所有實驗所得數據均使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6.0 統計軟件對有傷組和無傷組的YBT 結果進行獨立樣本檢驗,而后對各組的左右腿測試結果進行事后檢驗,分析其組內差異性,<0.05 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
受試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一般情況
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YBT結果如表2所示。將有傷組與無傷組兩組進行比較,有傷組的各指標均大于無傷組,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0.05)。而后再將各組的左右腿測試結果進行比較,不論有過傷患與否,左腿的各指標均大于右腿,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0.05)。

表2 青少年冰球運動員YBT(cm)
體育運動具有良好的促進健康特質,但與此相對應的,若不注意防護和安全警惕性,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則只增不減。研究表明,蹬地起跳瞬間會引起支撐腿的運動損傷,有過下肢運動損傷的運動員YBT 測試結果高于沒有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存在顯著性差異,即存在過下肢運動損傷的運動員的下肢平衡能力比沒有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好。在有過下肢運動損傷的運動員中,左腿的YBT測試結果比右腿高,即以右腿作為支撐腿比以左腿作為支撐腿的下肢平衡能力更好。故可推測下肢存在過運動損傷且患側腿為右腿的運動員人數比例更高。
超量恢復在競技運動中非常重要,教練員、運動員都想方設法讓運動員在一次運動課后能盡快恢復,并在下次運動課之前達到超量恢復,這樣累積的效果才能促進運動成績的提高。健美運動就是利用超量恢復的原理,達到增加肌肉的目的。但由于每次運動都是對身體的使用,身體需要修復運動過程中的損傷。當損傷得到修復就不會出現累積,若出現超量修復,那么身體就會改善,運動成績就會提升。該研究認為,存在過下肢運動損傷的運動員下肢平衡能力比沒有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好。故推測,有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因存在超量恢復,下肢平衡能力較未受運動損傷的運動員更好。
(1)有過下肢運動損傷的運動員下肢平衡能力比未受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好,且以右腿作為支撐腿比以左腿作為支撐腿的下肢平衡能力更好。
(2)有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因存在超量恢復,下肢平衡能力較未受運動損傷的運動員更好。
(1)此次實驗周期為2 周,時間較短,建議增加實驗時間,跟蹤觀察,記錄長期多項指標。
(2)樣本人數有限,應該加大樣本量,以得到更精確的結果。
(3)對青少年冰球運動員可進行干預訓練,以觀察干預前后運動損傷對下肢平衡能力的影響。如對有損傷的冰球運動員進行康復治療與康復訓練;對無損傷的冰球運動員進行預防性功能鍛煉。
(4)若青少年冰球運動員YBT測試結果偏高,可推測該運動員過去下肢可能受過損傷,但此推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