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牡丹江 楊鏡雅 丁 飛 于 泓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的偉大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經驗等寶貴財富,開展“四史”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汲取中華民族在斗爭與開拓中凝結的精神力量,繼承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優良傳統,在歷史學習中堅定“四個自信”,昂首闊步地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形勢波詭云譎,如何在愈演愈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成為當前我國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當前我國發展大勢和國際發展趨勢,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多次強調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在歷史學習中汲取精神力量、傳承優良傳統、樹立遠大理想。
開展“四史”教育既是對新世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亦是落實黨中央關于“四史”教育學習的重大政治任務。習總書記曾說過:“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青年學生正處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習“四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和民族觀,還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的重任。因此,開展“四史”育人活動迫在眉睫。
開展“四史”育人必須牢牢把握住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堅持“四史”教育的整體性原則、辯證性原則、政治性原則和解惑性原則,不斷強化青年學子的使命意識,引導學生成為可擔大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堅持整體性教育原則。“四史”看似是四部分述我國不同方向、不同時期歷史進程的史書,但是細究這四部史書的關聯,它們之間因果相連、相互貫通、不可分割,融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黨史是“四史”的主干,描述了百年間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強大、由被動變主動,帶領著中華民族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進行不屈抗爭、不懈奮斗的歷史。新中國史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七十年奮斗史,可以看做是黨史的延續和補充。改革開放史描繪了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進行對外合作,帶領人民從貧窮奔向小康的歷史畫卷,為黨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社會主義發展史訴說了偉大共產黨在摸索中前進,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斷將其完善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改革開放這三個背景與動因缺一不可。因此,“四史”雖然各有主題,但是它們之間卻存在著強烈的邏輯關聯,這就意味著在進行“四史”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堅持整體性教育原則,不能割裂“四史”之間的關聯性。
2.堅持辯證性教育原則。回顧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國家每一次歷史性飛躍的背后都凝結了千萬次的成功與失敗,正是這無數坦途與挫折的交錯才勾勒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今國泰民安的藍圖。堅持辯證性教育原則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學習成功經驗時不驕傲自滿,吸取失敗經驗時不氣餒偏激,秉承著勇于承認、理智分析的原則讓歷史上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學習材料。例如,“文化大革命”是黨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全局性的錯誤,給黨和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但是在“四史”學習中不能全盤否定這一歷史時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在國防科技領域和外交領域等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而且正是因為吸取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黨在今后的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避免了再次走彎路。在“四史”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選擇將黨在歷史上犯的錯誤匆匆略過,刻意模糊“錯誤”在歷史中的地位,這種行為看似在美化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但是這種行為剝奪了大學生吸取失敗經驗教訓的寶貴學習機會,而且在如今信息發達的社會中,若大學生在其他渠道獲得“錯誤”歷史的相關不實信息,會在青年學生的心中埋下疑惑的種子,甚至引導學生形成不正確的歷史觀。因此,在“四史”育人過程中,教師不能刻意回避失敗的歷史經驗,應當引導學生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3.堅持政治性教育原則。中國共產黨在創立之初便不斷在歷史經驗的學習中進行理論創新,毛主席更是多次強調“只有研究黨的歷史,才能把事情搞的更好”,因此從民主革命時期便形成了重視青年學生黨史學習的優秀傳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要在沿襲黨史學習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四史”的學習進程。“四史”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團結各族人民不屈不撓進行國土保衛戰爭、民族獨立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并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這四部史書詳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上下求索的奮斗歷程,彰顯著我國鮮明的政治特征。“四史”強烈的政治屬性意味著在青年學子中開展教育時要牢牢把握“四史”的政治性,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作為首要原則。若要將青年大學生培養成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必須牢筑他們的思想根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方向。只有青年學子的三觀正、思想牢,國家才能有長足發展的動力。在信息化浪潮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沖擊下,當前社會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國內外居心叵測人士肆意發布不實言論,引導大學生誤解史實,對大學生歷史觀的形成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國家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正本清源,培養大學生樹立穩固的政治認同感和歷史認同感。
4.堅持解惑性教育原則。縱觀世界歷史,在社會發生變革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有不計其數的青年大學生前赴后繼,推動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更替,青年大學生思想的力量不容小覷。然而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他們雖然具備一定思考能力,但是他們甄別信息的能力有限,這就導致大學生雖站在多元文化和新思潮的最前沿,但信息化浪潮的一個巨浪打來便會掀翻他們思想的小船,讓他們迷失在錯誤認知的思潮中,逐漸與主流思想背道而馳。因此要從根本上分析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引導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朝著正確方向前進,讓大學生成為思想積極的國家建設主力軍。“四史”不僅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還蘊含著無數的規律和經驗,以及中華民族千年來積淀的精神力量,“四史”育人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從先輩們的斗爭歷史中汲取精神動力,形成積極的思想道德觀點。因此在進行“四史”育人過程中,要將“四史”與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相結合,抓住學生易發生思想困惑的關鍵點,及時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思想的力量幫助學生解決困惑,指引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引導他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添磚加瓦。
“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對于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要運用“整體性原則”幫助學生將“四史”融會貫通,運用“辯證性原則”端正學生的是非觀,運用“政治性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運用“解惑性原則”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牢牢把握這四大原則可以令“四史”教育事半功倍。
“四史”教育不僅僅是一門歷史課,還是一門思政課,大學生在“四史”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會明是非、辨虛實、淬精神,在了解過去的基礎上學會把握當下、迎接未來,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四史”的力量并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四史”這堂課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1.將紅色文化與“四史”育人相結合。開展“四史”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因此“四史”育人活動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紅色文化,利用紅色故事豐富“四史”教育的學習內容,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例如,東三省開展“四史”育人時可以融入東北抗聯精神,以當地特色紅色文化帶動學生學習“四史”的熱情。抗日時期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斗爭,楊靖宇、張中華、趙一曼等無數抗日英雄以生命為代價為抗日戰爭換來勝利,在進行“四史”教育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這些抗日英雄的光輝事跡,為學生們展現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救國救民的英勇歷史,一方面可以讓“四史”教育更加具象化,令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理解中華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先輩們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感,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引導大學生效仿革命先輩樹立遠大的愛國理想和堅定的愛國信念。
2.將民族精神與“四史”育人相結合。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哲理凝練為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子民奮發圖強,讓中華民族迸發著生生不息的強大活力。“四史”教育與愛國精神培育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四史”教育是涵養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有效載體,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則是“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四史”學習和愛國精神培育在性質、內容、目標上不謀而合。因此在進行“四史”學習教育時要與民族精神緊密相連,以“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四史”學習,用“四史”學習促進學生培養“愛國情懷”。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精神,愛國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在抗日戰爭階段愛國精神表現為為國捐軀、不畏犧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初期表現為雷鋒精神、鐵人精神,而在當今時代愛國精神的表現更為豐富,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奧運精神等都是愛國精神的不同體現,“四史”教育不僅要將歷史上的愛國精神傳承給當代大學生,還要將當代愛國精神融入“四史”教育中,為“四史”增添生命力,讓“四史”與時俱進,真正的“活”起來。將“四史”教育與培育愛國精神相結合,能夠讓青年學子們增強使命意識,以時代楷模為榜樣,主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承青年之責,擔國之重任。
3.將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開展“四史”育人要抓住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富有激情、敢于創新的特點,積極創新“四史”教育方式,讓課內與課外聯動,線上與線下融合,不斷增強“四史”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針對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可以圍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設置研究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式、探究式、互動式的學習活動,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空間,讓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構建屬于自己的“四史”知識庫,從而“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構建“四史”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宏觀調控,例如在階段性的探究學習過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開展總結交流活動,或者通過競答交流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讀書日、紀念活動等線下活動將“四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將“四史”理論和精神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中。
開展“四史”教育不能一味地依賴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應當積極地創新線上教育方式,開辟互聯網“四史”教育新陣地,讓傳統教育方式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機融合,擴大“四史”教育影響力。開展育人活動時應當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型網絡平臺,通過發布“四史”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等相關主題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舉辦短視頻作品征集大賽、英雄人物海報制作大賽等線上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線上教育活動作為線下教育活動的補充,可以將“四史”深度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四史”育人活動要緊跟時代潮流并以當地特色為抓手,創新教育形式,真正讓“四史”走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當代大學生在“四史”的涵養下茁壯成長,擔當起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在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上書寫屬于他們的嶄新一頁。
“四史”發源于中華民族不畏犧牲、勇于抗爭的斗爭時代,在中華民族百年間的改革發展中愈漸豐厚,“四史”留給當今時代的不僅僅是一段光輝燦爛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它傳承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的民族精神。這四部史書凝結的血淚、蘊含的精神值得國人反復咀嚼、銘記在心。如今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值此特殊時期更要加大“四史”育人力度,在緬懷先人奮斗歷史的同時放眼未來,尤其要在青年學子中推進“四史”教育工作,讓國之棟梁們在學習歷史中走向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