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彬
(山東省肥城市中醫醫院 山東 泰安 271600)
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為臨床急腹癥手術普遍的早期并發癥之一[1],腹部手術術后早期,多因術中操作、腹腔積液及感染等原因導致患者出現機械性、動力性的腸梗阻,同時伴腸壁水腫及滲出物、腸壁蠕動功能減弱、腸腔積液及積氣及腹部并發癥等[2]。相關調查顯示,EPISBO發病率約為0.69%~14%[3]。該病多發生于急腹癥手術早期,患者胃腸功能經短暫恢復以后,EPISBO起病較隱匿,病程長,未經治療時常被誤診為械性腸梗阻,此時若行手術探查治療,不僅會加重患者臨床癥狀,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還可能導致患者長短腸綜合征、腸瘺及重癥感染等,嚴重時危急患者生命,此時再行手術治療,患者病死率可高達29.4%[4]。臨床中,多采用保守治療的方式治療該病,可對患者行胃腸減壓、水電解質平衡維持、進食、腸外營養支持及藥物治療等。常規治療種采用的治療手段,可以對對應病癥進行控制,但效果往往有限。從多方面同時入手對EPISBO進行治療的綜合治療法不僅可有效控制病癥,同時還能顯著減少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胃腸管損傷,臨床實踐中應用價值高。本研究應用綜合治療法對我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腹癥手術后確診EPISBO的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對比不同治療方式治療EPISBO的臨床療效,并為EPISBO治療提供科學的臨床依據。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腹癥手術后確診EPISBO的患者納入研究,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0)、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2.68±7.62)歲,病程3~21 d,平均病程(7.58±2.11) d;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3.03±6.75)歲,病程3~22 d,平均病程(7.64±2.30)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符合EPISBO診斷標準[5]:1~3周內有腹部手術史,術后腸蠕動恢復,但進食后短時間內可見明顯腸梗阻癥狀;患者可見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典型臨床癥狀,多為腹部膨大,少見腸型;腹部固定點可見壓痛,但不顯著;觸診彈性好,未見明顯腫塊;叩診可見實性腸鳴音;聽診則腸鳴音減弱、罕見或消失;腹部站位X線可見多個氣液平面、腸腔積氣,未見腸明顯擴張;CT表現排除其他腹部病變;結合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排除內疝、腸扭轉、吻合口狹窄及腸麻痹等其他術后常見動態及病理因素。排除標準:機械性腸梗阻者;合并水電解質紊亂;出現腹膜后感染者;合并其他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既往精神病史者;思維、意識及溝通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術后預后不佳者;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藥品過敏者。患者及家屬自愿加入本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批準,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再次行開腹手術對梗阻部位進行處理,保證腸腔良好后關腹,結束治療;術后,醫務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康復效果,對出現相關并發癥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常規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遵醫囑使用相關藥物,同時對患者實施影響支持,幫助其恢復腸道內基本營養,主要以藥物支持為主,確保患者營養供給良好,給予腸道充分的休息時間;幫助患者糾正或預防腸道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患者使用生長抑素,主要用于抑制患者內臟血流,并通過抑制激素分泌達到抑制內臟血流的目的,術后連續使用24 h;抗感染治療:使用廣譜抗菌藥幫助患者抑制多種感染菌類,可收到良好抗感染效果,避免出現并發癥;給予泛影葡胺:使用該藥物可提升患者腸腔內細胞滲透壓,幫助細胞外液順利激怒腸腔內,可有效促進腸蠕動,服藥劑量根據患者情況調整[6]。
1.3 評價指標
臨床療效:無患者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患者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可排氣、排便,即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排氣、排便基本恢復正常,即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時間指標: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恢復時間。
炎性因子情況:采用免疫比濁檢測患者包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法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并將分離血清分別放置在不同試管,于-20℃保留,樣本采集完成后,4 h內完成檢測,相關數據以臨床檢測數據為準。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50%(33/40)、97.50%(39/40),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Z=-3.279;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時間指標對比
觀察組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t=-10.923,-6.599,-9.663;均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時間指標對比
2.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對比
觀察組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組間差異顯著(t=-5.287,-5.857,-4.888;均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對比
臨床治療中,EPISBO治療方針同腸梗阻,可進行進食、胃腸減壓及糾正內穩態等常規治療,但在EPISBO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腸內消化液的分泌情況,避免消化液積聚造成腸壁水腫及水電解質失衡;其次,腸功能減弱或喪失,也會降低腸腔免疫功能[7]。常規治療方式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及腸腔內感染率均較高,同時再次腸梗阻的風險也會增加,臨床中多行保守治療,但EPISBO作為急腹癥手術后治療難度較大的并發癥,采取綜合療法可顯著提升保守治療的臨床效果,確保治療的有效性[8-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50%(33/40)、97.50%(39/40),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Z=-3.279;P=0.001);觀察組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t=-10.923,-6.599,-9.663;均P<0.001);觀察組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組間差異顯著(t=-5.287,-5.857,-4.888;均P<0.001)。提示急腹癥手術后EPISBO采用綜合療法臨床效果佳,可改善患者炎癥因子表達,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恢復時間。分析原因可能為:綜合療法從急腹癥手術后EPISBO發病因素及癥狀影響因素入手,根據不同因素進行針對性、綜合性治療,不僅可建立良好治療基礎,還可在病情變化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臨床應用中的效果較好,對患者病情恢復具有重要價值。EPISBO主要從預防入手[10]:術前沖洗手套,避免將異物帶入患者腹腔;術中操作輕柔,降低對腸管、腸系膜創傷;對患者創面進行仔細止血,預防血塊凝血造成的腸粘連;完成手術后,對患者腹腔進行徹底沖洗,減少細胞因子、炎性介質及異物留于腹腔;使用透明質酸鈉、幾丁糖等進行腸粘連預防工作。
綜上所述,急腹癥術后出現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患者采用綜合療法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佳,腹脹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較短,炎性因子水平下調,預后效果良好。臨床治療中可推廣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