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芹 王艷慧 劉 暢 魏方杰
(1 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濰坊 262700 2 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胸外泌尿肛腸科 山東 濰坊 262700 3 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濰坊 262700 4 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五官腎病皮膚科 山東 濰坊 262700)
直腸癌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其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shù)治療的方式,在手術(shù)后所產(chǎn)生的腸造口不管是永久性的還是臨時性的,都會導致患者的排便方式出現(xiàn)改變,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使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出現(xiàn)負性情緒[1-3]。所以,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重要,激勵式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讓患者的術(shù)后并發(fā)癥能夠有所降低。基于此,本文將隨機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基于正性激勵模式的護理對直腸癌術(shù)后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
1.1 基本資料
隨機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其中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在23歲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13±5.16)歲,試驗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在22歲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36±5.21)歲,組間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飲食、用藥方面的指導,并開展基本的并發(fā)癥預防和出院指導。
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添加正性激勵模式護理,其具體內(nèi)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患者恢復意識后,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之間進行簡單交流,對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情況有所了解,并在交談過程中有意識的去掌握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情況,和患者家屬之間開展相應交流,根據(jù)獲取到的信息去制定出適合患者的針對性護理方案[4-5]。②根據(jù)患者的特點進行心理疏導。為患者進行疾病治療進展的講解和術(shù)后注意事項,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成功案例的介紹,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讓患者能夠更為積極的接受治療。③將患者的文化基礎以及身心狀態(tài)作為根本,采用合適的方式為患者進行語言上的鼓勵以及支持,對患者所出現(xiàn)的配合行為予以足夠的鼓勵,多采用激勵性的正向話語,借此來提高患者的信心,讓患者能夠感受到重視以及信任,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不過,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激勵的合適性,不能夠使用的太過頻繁,讓患者出現(xiàn)抵觸心理,對患者的主觀反應要有著良好的觀察,能夠去真誠的鼓勵患者[6]。④組織病友間的交流,讓患者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單,在這種深度交流的過程中去產(chǎn)生共鳴,能夠相互監(jiān)督,共同進行交流與借鑒,提高康復的信心。⑤讓患者家屬也能夠參與到對患者的護理中,在手術(shù)過后,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讓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并主動的提高自己的自護能力,可以積極的進行治療,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進行對比分析,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方式;對兩組干預前后的自護能力進行對比分析,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評定;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0.0處理計數(shù)(χ2)和計量(T)資料,差異顯著(P<0.05)。
2.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干預淺,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不具有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的負性情緒評分分別為(52.07±3.29)、(55.01±5.71),試驗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分別為(39.16±5.01)、(39.89±5.15),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2.2 兩組患者術(shù)后自護能力評分對比
對兩組患者術(shù)后自護能力評分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的自護能力總分為(117.29±6.51);試驗組患者的總分為(138.51±6.02),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shù)后自護能力評分對比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對照組中十分滿意15例、滿意21例,護理滿意度為80%;試驗組中出現(xiàn)十分滿意19例、滿意25例,護理滿意度為97.78%,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在接受直腸癌手術(shù)之后,需要進行結(jié)腸造口排便,患者的正常排便方式會出現(xiàn)變化,這會導致患者在心理和生理層面上出現(xiàn)難以適應的感受,特別是對于永久性造口患者而言,很容易出現(xiàn)對生活喪失信心的情況,導致術(shù)后恢復的效果并不理想[7-9]。在進行直腸癌的術(shù)后護理干預時,人們將護理的重點放在對并發(fā)癥的預防上,不過隨著人們的自護能力要求不斷提升,對生活質(zhì)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使得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無法再滿足患者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正性激勵模式護理干預中,這一模式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積極主動的和患者開展交流,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借助溝通技巧和行為干預等方式來激發(fā)出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的自信心和潛能可以得到發(fā)揮,使得疾病所帶來的負性情緒能夠得到疏導,讓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能夠得到緩解,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自護能力。
自護能力作為一種自我照顧的能力代稱,其要求患者能夠?qū)ΜF(xiàn)有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可以主動的去滿足自身的健康要求,讓疾病能夠得到更好的護理提高自身預后水平[10]。在基于正性激勵模式的護理干預中,可以采用行為、語言等激勵方式使得患者了解自護能力的重要性。在進行言語的激勵時,需要控制好語言的分寸,讓患者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夠得到正向的激勵反饋,使得患者對自身能力有所自信,可以去主動的開展康復鍛煉。除此之外,借助行為激勵的方式,開展病友之間的相互交流平臺,讓其互相進行支持和鼓勵,并從一些成功的治療案例中收獲信心,能夠去主動落實護理的每一步,嚴格的根據(jù)醫(yī)囑進行鍛煉,配合好護理人員的各項措施。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患者家屬也能夠積極的參與,患者家屬要能夠為患者提供愛與支持,使得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提高患者的治療責任心,更為積極的去接受治療,為自己與家人負責[11]。根據(jù)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干預淺,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不具有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的負性情緒評分分別為(52.07±3.29)、(55.01±5.71),試驗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分別為(39.16±5.01)、(39.89±5.15),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對兩組患者術(shù)后自護能力評分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的自護能力總分為(117.29±6.51);試驗組患者的總分為(138.51±6.02),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對照組中十分滿意15例、滿意21例,護理滿意度為80%;試驗組中出現(xiàn)十分滿意19例、滿意25例,護理滿意度為97.78%,兩組對比,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正性激勵模式的護理方式,讓患者得到了自護能力以及護理滿意度方面的提高,與此同時也使得患者的自護能力得到了切實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術(shù)后患者采用基于正性激勵模式的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自護能力,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