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君
(昌樂縣五圖街道衛生院 山東 濰坊 262400)
引發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小兒的機體能力和蛋白質數量嚴重不足,導致出現慢性病等相應的疾病。三周齡下的小兒是營養不良問題的多發群體,根據研究分析,小兒的營養不良狀態也與居住環境存在一定的關系,大城市生活的小兒營養狀態較好,而農村地區小兒則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問題[1]。小兒日常營養攝入的數量不夠充分,攝入的食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對較少,機體對食物中營養成分吸收以及利用的效率嚴重不足,因此小兒所攝入的營養元素無法滿足成長發育的需要,營養不良還引發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一系列的并發癥。在小兒成長發育過程中積極應用預防保健措施,對小兒身體素質提升有重要價值,以下是本次研究結論。
1.1一般資料
以本院收治2019年5月-2020年3月營養不良小兒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60例小兒分成對比組和研究組,對比組30例小兒使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研究組30例小兒使用預防保健措施。對比組30例小兒中,男性小兒為17人、女性小兒為13人,小兒年齡為0.6~5歲,平均(2.87±0.15)歲。研究組30例小兒中男性小兒為15人、女性小兒為15人,小兒年齡為0.5~6歲,平均年齡(2.79±0.21)歲。研究分析中顯示小兒營養不良狀態包括體格發展不健全、精神狀態較差、情緒暴躁、身體體征較差等。對比研究小兒的性別及年齡,差異較小,P>0.05。
1.2方法
對比組:常規方式進行護理,小兒正常飲食,為小兒提供充足的蛋白、脂肪和維生素等。積極與小兒進行互動,幫助小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和情緒。
研究組:預防保健措施應用。(1)隔離干預:營養不良的小兒缺乏抵抗能力、自身機體免疫能力較弱,導致小兒面臨著腸道、呼吸道的感染風險。想要進一步預防相關疾病的產生和出現,需要采取一定的隔離手段。(2)環境干預:小兒營養不良問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為小兒提供具有良好通風和光照的住院環境,從小兒患病的實際表現出發,有針對性的進行飲食干預。(3)飲食干預:護理人員需要讓家長配合為營養不良小兒調整日常的飲食結構,通過肉蛋奶營養的合理搭配,確保患病小兒能夠擁有低脂肪、高熱量、高維生素和消化起來較為便利的食物,通過少食多餐方式的應用,讓患病小兒能夠改善自身不良的飲食習慣。值得注意的是,營養補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為小兒補充營養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避免出現小兒誤食以及嗆咳等問題的儲存在。在為小兒補充營養時,家長可以選擇將水果、蔬菜設計成小動物的樣式,實現對小兒注意力的吸引,這樣能夠幫助患病小兒提升自身的飲食欲望。(4)傷病干預:營養不良的小兒很容易出現口腔潰瘍等病癥,因此需要積極展開預防,通過藥物涂抹的方式幫助患病小兒減輕痛感。(5)皮膚護理:營養不良還會造成小兒的皮膚狀態變差,因此護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病小兒的皮膚護理干預,引導家長定期對小兒進行清洗、按摩、保證小兒良好的皮膚狀態。(6)生命檢測護理:在營養不良小兒的臨床研究中,對患病小兒進行生命體征檢測是有必要的,如果存在患病小兒生命體征異常,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搶救。(7)輸液護理:輸液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并對患病小兒的體重進行記錄,了解病情改善的基本情況。
1.3評價和觀察指標
對預防保健措施應用前后患病小兒營養不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發生情況及小兒家長滿意度進行對比研究。
1.4統計學方法

2.1小兒營養不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小兒營養不良、發生率、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消化道感染發生率,對照組都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

表1 兩組小兒營養不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發生情況
2.2小兒營養不良預防保健措施護理中家長滿意率
結合預防保健措施在護理中家長滿意率的研究分析,不難發現,對比組中,小兒家長滿意24例,不滿意6例,小兒家長滿意度為80.00%,研究組小兒家長滿意29例,不滿意1例,小兒家長滿意度為96.66%,χ2=4.04、P=0.044,P<0.05
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水平也變得更加優渥,但是實際生活中,還存在部分小兒營養不良的問題。小兒時期是決定小兒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營養不良影響著小兒的生長發育,如果存在嚴重營養不良,小兒的智力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加重。小兒營養不良體現在體重下降、身體狀態變差、生長發育受限等多個層面之中,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小兒存在著不同現象的功能紊亂[2]。貧血就是小兒營養中鐵元素缺失而導致的。小兒攝入的營養成分中鐵含量不足,機體中對于鐵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的滿足,長期下去紅細胞中鐵的含量嚴重匱乏,就會引發小兒缺鐵性貧血,從而導致小兒缺鐵引發紅細胞中鐵含量不足,增加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和其他不良反應。不僅如此,引發小兒營養不良的因素還包括喂養不當。根據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小兒生長過程中未飲用過母乳會導致小兒在食用淀粉類食物以及麥乳精類食物后,表現出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態。通常來講,小兒營養不良、狀態較差,會導致患病后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機體吸收營養的能力下降,再加上相應病癥增加體內能量和營養的損耗,加劇營養不良風險。臨床上對營養不良小兒的護理方式主要是去除病因、對并發癥進行處理等[3]。在小兒營養不良的護理過程中,通過預防保健措施的應用,進一步提升免疫治療的應用,對小兒的飲食結構進行調節、積極展開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后續應用的補充,在營養不良緩解層面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研究中發現,營養不良預防具有重要價值,研究組通過對小兒喂養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家長掌握輔食的合理搭配方式,幫助小兒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理念,積極展開對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4]。在預防保健措施的應用背景下,營養不良小兒的挑食問題以及飲食習慣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對小兒自身抵抗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實現了對腸道傳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幫助小兒增強了食物營養的吸收,建立起體內的營養平衡[5]。綜合對比組和研究組的小兒營養不良護理滿意度,發現研究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比組相關數據,P<0.05。分析預防保健措施應用后患病小兒營養不良發生率、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和消化道感染發生率,發現對比組的小兒營養不良發生率、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消化道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相關數據,P<0.05。由此可見,在預防小兒發生營養不良的護理過程中,預防保健措施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促使小兒營養不良發生情況得以減少,降低其疾病發生情況,保證小兒身體健康,進而促進小兒家長滿意程度獲得提升。
綜上所述,引發小兒營養不良的問題較為多樣,在對小兒營養不良問題進行改善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預防保健措施的應用,對于小兒營養不良問題調控有重要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