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陳淑麗
(1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 山東 濟南 250022 2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心內科 山東 濟南 250022)
新生兒鈣劑外滲是指新生兒因早產、窒息、維生素D不足等導致低鈣血癥,靜脈輸注鈣劑提高血鈣濃度時出現的鈣劑外滲對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出現循環障礙甚至潰瘍壞死[1,2]。如何通過有效護理措施減輕新生兒鈣劑外滲危害及痛苦,預防靜脈輸注鈣劑外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4]。PDCA循環法是一種反復循環的科學有效的質量管理工具,由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四個環節組成管理中,PDCA應用于護理可不斷提高兒科護理工作質量,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5,6]。本研究探究探討PDCA循環法在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護理管理中心的臨床使用價值,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濟南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的130例靜脈輸注鈣劑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其中足月兒56例,早產兒74例,男72例,女58例。所有患兒血鈣低于1.8 mmol/L,出現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驚厥、抽搐等癥狀,給予葡萄糖酸鈣注射劑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38例,女27例,足月兒29例,早產兒36例,體重(3.12±0.61)kg,血鈣(1.17±0.24)mmol/L;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足月兒27例,早產兒38例,體重(3.22±0.65)kg,血鈣(1.19±0.26)mmol/L。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給均與進行常規檢查,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一般日常護理和輸液護理,包括嚴格觀察和交接班,先輸注刺激小的液體,載輸注鈣劑且鈣劑最后輸注,輸注鈣劑時避免拍背、吸痰、喂奶、換尿布等護理,詳細記錄輸注起始時間,密切關注全過程局部皮膚情況,注意早產兒保暖,為保證熱卡供應及早喂養,此外注意加強護士靜脈輸注鈣劑流程學習,改善實際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輸液風險的防范意識[7,8]。觀察組給予PDCA循環法護理管理,實施護理過程中采用循環方式進行護理干預,不斷優化護理流程和質量,提供優質護理。①計劃階段:評估患兒身體健康狀況,針對不同患兒制定具體護理計劃,如患兒的心率,低于80次/min,暫停輸注,液體靠自然重力流入血管內,減少藥液對血管壁的沖擊力小,建立新的靜脈通道,選擇一次性頭皮針,避免使用頭皮靜脈以免滲出后局部毛囊損傷,控制好液體的滴速,組織器官發育不全,管壁薄易損傷破裂,操作易輕柔,同一血管長時間輸液量過多而損傷血管內膜,不宜使用靜脈留置針[9,10]。②實施階段:根據制定的護理計劃,嚴格執行護理工作,做好各項護理,選擇合適的血管,避開關節部位和頭部,每次輸注應盡量重新建立新的靜脈通道,盡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妥善固定,與其他藥物共用靜脈通道時最后輸注鈣劑,葡萄糖酸鈣稀釋2倍后靜脈注射,注射前后應用生理鹽水沖管,心率過低、皮膚發紅、出現外滲等停止注射更換靜脈通道,并對局部皮膚進行及時處理,注射完后在針尖即將拔離皮膚瞬間迅速用棉簽沿血管走向縱行按壓穿刺點止血[11]。③檢查階段:對于實施階段出現的護理問題,詳細記錄,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充分分析,做出準確合理判斷。④處理階段:針對護理中出現的問題,重新制定或改進護理計劃,加強護理過程監督,進入下一個循環,不斷完善提高護理干預措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鈣劑外滲發生率低、外滲嚴重程度、恢復時間和護理質量。鈣劑外滲共分為4級,其中0級為無外滲發生;1級為局部紅腫、脹痛、有硬結,但無壞死和鈣鹽沉積;2級為局部出現水皰、皮膚基底部蒼白,外滲中心表皮組織壞死;3級為深部組織壞死或深部鈣鹽沉積,皮下組織萎縮,頭皮部不長頭發。比較兩組基礎護理、病區管理及文書書寫等護理質量評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護理質量越好。

2.1 外滲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鈣劑外滲患兒11例,無鈣劑外滲鈣54例,對照組鈣劑外滲患兒26例,無鈣劑外滲鈣39例。觀察組患兒的外滲發生率16.92%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500,P=0.004)。
2.2外滲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鈣劑外滲11例患兒中,1級8例,2級3例;對照組鈣劑外滲26例患兒中1級9例,2級13例,3級4例。觀察組患兒外滲嚴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外滲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11例鈣劑外滲患兒恢復時間為(19.35±3.46)h,對照組26例鈣劑外滲患兒恢復時間為(26.72±4.18)h。觀察組患兒鈣劑外滲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護理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護理知識、護理技能、護理質量比較(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知識、護理技能、護理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分,
新生兒以早產兒多見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外滲可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局部組織出現大片紅腫,沿血管呈條索狀紅線,局部皮膚蒼白繼而出現水皰,重者皮膚直接由紅變為紫紅色,處理不及時皮下組織壞死、潰瘍形成。其原因為10%葡萄糖酸鈣為陽離子的高張溶液,破壞了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平衡,細胞內液增多使細胞死亡,細胞傳遞機制受損,新生兒血管細,管壁薄,輸注鈣劑時易發生外滲損傷,甚至嚴重并發癥[12]。如何通過護理降低和預防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對于患兒具有重要意義。PDCA循環法最早見于質量管理,以提高管理質量為目的,逐漸引入護理管理領域,通過PDCA循環,提供系統化、科學化的護理工作,不斷提高護理質量[13,14]。本研究通過130例靜脈輸注鈣劑新生兒實施PDCA循環法護理,旨在探討PDCA循環法在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護理管理中心的臨床使用價值。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的外滲發生率16.92%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PDCA循環護理法可減少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發生率。PDCA循環法結合患兒自身狀況,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護理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進,極大減少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發生率[15]。觀察組患兒外滲嚴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PDCA循環護理法可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嚴重程度。PDCA循環法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護理進行反復循環處理,選擇合適的血管,避開關節部位和頭部,每次輸注應盡量重新建立新的靜脈通道等,出現意外停止注射更換靜脈通道,并對局部皮膚進行及時處理,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嚴重程度。觀察組患兒鈣劑外滲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PDCA循環護理法有助于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恢復。PDCA循環護理法選擇合適靜脈,加強巡視,密切觀察局部組織情況,注射完后縱行按壓穿刺點止血,防止藥物外滲,一旦外滲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利于鈣劑外滲恢復[16]。觀察組的護理知識、護理技能、護理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PDCA循環護理法對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PDCA循環護理法通過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四個循環步驟實施護理干預,重視對護理干預措施的制定及實施細節,對護理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不斷改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知識和護理技能,從而改善護理質量[17,18]。
綜上所述,PDCA循環護理法可減少新生兒靜脈輸注鈣劑外滲發生率,促進外滲恢復,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