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印
(陽谷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山東 聊城 2523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屬于臨床上相對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而腦血管疾病是目前造成我國居民疾病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而AIS是其中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復發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目前臨床上一般認為AIS的發生是因為顱內或其他部位的腦部供血血管出現狹窄、阻塞導致腦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因為患者腦部受累,該病可造成患者的意識、生理功能、神經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2]。近些年流行病學對其的研究顯示:AIS的發病率呈現于逐年升高趨勢,而且有年輕化趨勢[3]。相關研究顯示:對于已有預期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的氧化應激損傷,如何減少患者的細胞凋亡是降低AIS患者疾病損傷,提升預后的關鍵[4]。目前針對AIS的腦保護藥物一般選用依達拉奉,其效果相對良好,藥物不良反應低,可持續給藥保護患者的腦細胞,減少AIS的損傷。但是基于目前的觀察單一的依達拉奉效果仍然無法滿足AIS患者的腦細胞保護需求[5]。丁苯酞是一種新型腦保護藥物,其與依達拉奉的作用機制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有學者認為其可以聯合依達拉奉應用于AIS的治療中[6]。本研究基于此聯合兩種藥物應用于AIS的治療,并對比其的治療效果、神經、血管以及腦細胞指標的變化,以確認聯合治療方案的適用性,現全文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為020年01月至2022年0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依據患者入院編號的奇偶性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年齡63-71周歲,女性21例,男性29例,平均年齡為(67.23±3.14)周歲,病程為0.1-7d,病程均值為(1.05±0.21)d,NIHSS評分為7-22分,NIHSS均值為(14.31±3.23)分;觀察組年齡62-72周歲,女性22例,男性28例,平均年齡為(67.35±3.12)周歲,病程為0.1-5d,病程均值為(1.06±0.22)d,NIHSS評分為7-24分,NIHSS均值為(14.14±2.98)分。從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可觀察到,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的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具備較高的相似性(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規則:①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患者家屬已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內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予以批準;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8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7]中關于頸動脈狹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③患者卒中為首次發病或在此前卒中發病無后遺癥者;④患者在近期無使用血管擴張藥物、抗血小板藥物等影響觀察的藥劑。
排除規則:①患者除去該疾病之外,在此前或者突發其他影響觀察結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肝腎功能障礙或其他嚴重疾病;②患者自身攜帶精神類疾病,如人格分裂等,臨床上無法對其反饋的信息進行確認。
1.2方法
全體患者在入院后均對其實施基礎治療,具體包含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其他基礎疾病情況對患者實施抗血小板、利尿、減壓、血糖控制、卒中治療(阿司匹林、瑞舒伐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然后對照組患者給藥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廠: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2;規格:20ml:30mg* 2),取20ml溶于1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2次/d,持續給藥14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丁苯酞(生產商: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25mg/100ml)25mg(100ml)靜滴,2次/d,持續給藥14d。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關于頸部狹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種,其標準如下:治愈:患者的肢體功能完全恢復,無遺留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復,肌力水平完全恢復至正常人水平,神經功能改善程度≥90%。頸部狹窄程度改善超過90%;顯效:患者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均恢復至常人的80%以上,狹窄部位改善超過75%;有效:患者肢體功能有明顯改善,肌力恢復等級>1級,且神經功能改善≥45%,狹窄部位改善程度超過5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傆行?(痊愈+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注:上述標準為必須全部滿足。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神經功能、氧化指標的改善程度,即神經功能分(Neurological institutes of heallth stroke scale,NIHSS)、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以及血管損傷生物指標,即血清S100β蛋白、ET-1水平,測定時間為AIS發病,給藥3d、給藥7d、給藥14d。在相應時間采集患者6ml晨起空腹肘靜脈血清樣本,送實驗室離心(3000r/min,10min)后分離血清,然后行酶聯吸附試驗測定,儀器為全自動血常規分析儀(邁瑞BS-400),試劑盒由長沙達爾鋒生物技術提供。
1.4統計學方法
2.1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病人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詳情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流及神經信息
在治療14d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HCT、ESR、SOD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流指標及神經功能比較
2.3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生物指標的變化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物指標并無明差異,在給藥3d、7d、14d時觀察組患者的血清S-100β以及ET-1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生物指標的變化的比較
目前臨床上對AIS的治療存在一定的困難,雖然可以通過藥物與手術等方式快速緩解AIS患者的血管狹窄或阻塞問題,但是對于AIS造成的腦細胞損傷、死亡并無有效治療方案,一般需要患者自身恢復。因此減少患者的腦細胞損傷、神經組織損傷,在極大程度上可以減少AIS患者在發病后出現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等惡性后遺癥,因此針對腦細胞的保護治療極為重要[8]。
S-100β蛋白是一種神經相關營養物質,一般情況下其在血清中的水平極低,難以被檢測,只有在神經損傷后,其為了恢復神經突觸的生長,一般會水平快速升高,但是S-100β處于高水平狀態會誘發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凋亡,目前臨床上將其作為神經損傷的新標志物,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早期S-100β水平較高,符合AIS的病情,而觀察組的下降速度更快,則考慮聯合用藥的兩種藥物都增加了對神經組織的保護作用,可以減少神經突觸的氧化損傷所致[9]。SOD屬于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氧化應激指標,觀察組的SOD更低,考慮丁苯酞可以阻斷AIS患者在卒中后多個病理環節對于腦細胞的損傷,以此來減少炎癥、氧化反應,避免腦組織的過渡氧化。而炎癥因子的減少則可以減少血管受炎癥因子的損傷,因此患者的ET1-1更為理想,而ET1-1屬于血管修復因子標志物,其更低則顯示患者的血管損傷情況的減少,有助于患者治療效果(抗凝、血管擴張)的效果提升,繼而提升AIS患者的腦組織的供氧、供血情況,以此來增加卒中后腦組織的營養與能量攝取,提供充足的修復物質,繼而增加AIS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依達拉奉聯合丁苯酞可顯著降低卒中對腦細胞的氧化損傷,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