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愛青 陳瑞娟
(青州市黃樓衛生院 山東 濰坊 262518)
慢性胃炎是指的胃粘膜上方形成的炎性反應疾病,是影響患者胃粘膜腺體形成萎縮并誘發患者形成上皮細胞異形增生、惡性增殖的主要成因[1]。慢性胃炎的形成基本成因較為多元化,同時受到患者個體差異以及環境的影響使得該疾病的治療進度十分緩慢[2]。臨床治療多見于將藥物治療加以飲食結構糾正作為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案。奧美拉唑是具有質子抑制作用的藥物,在與胃粘膜質子泵上方的活性酶特異結合的同時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在胃酸泌出相對減少的環境下,患者炎性反應雖有所減輕但無法得到對癥支持,即患者炎性因子形成無法得到有效干預。克拉霉素是具有廣譜抗菌效能抗生素類藥物,該藥物通過與致病原的核糖體結合達到特異性阻斷致病菌合成的目的?;谠撍幬锏淖饔?,本文對其與奧美拉唑共同使用所發揮的應用價值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療進程中的具體意義進行了淺析,詳細內容如下。
1.1基礎資料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納為研究時間,將因慢性胃炎前往我院治療的患者納入研究對象,隨機采集數據80例(n=80),以患者用藥方案為分組依據,記作單一用藥組與二聯用藥組。單一用藥組患者男性與女性總數分別為21、19,患者年齡極值(歲)由低到高依次為22-79,患者年齡均數表達(歲)為(50.59±5.05),患者病程周期(年)區間為1.5-5,均數表達(年)為(3.05±0.77);二聯用藥組患者男性與女性總數分別為22、18,患者年齡極值(歲)由低到高依次為23-78患者年齡均數表達(歲)為(50.67±5.41),患者病程周期(年)區間為2-5,均數表達(年)為(3.01±0.59)。患者數據組間不具備統計價值,可繼續開展后續研究(P>0..05)。
1.2方法
單一用藥:單獨服用奧美拉唑。令患者每日分兩次經口服行奧美拉唑治療,單次給藥劑量均為20毫克,用藥治療周期為7d。
二聯用藥組:即在前組治療方案的前提下應用克拉霉素。令患者在上述奧美拉唑用法與用量的基礎上,令患者經口服每日分兩次服用克拉霉素,單次給藥劑量為0.25毫克。用藥治療周期為7d。
1.3判定指標
1)觀察患者用藥安全性結局。
2)觀察患者炎性反應因子表達結局。
3)觀察患者癥狀消失周期、Hp轉陰周期以及鏡下病灶縮小至原有的1/2周期。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2.1患者用藥安全性結局比較
二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比率未見顯著差距組間不具備統計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比對患者滿意度情況[n,(%)]
2.2患者炎性反應因子表達結局比較
二聯治療組患者白細胞介素與急性反應蛋白的表達較更低,與單一用藥組患者相較組間具備統計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比對患者炎性反應因子
2.3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二聯治療組患者癥狀消失天數、Hp轉陰天數以及鏡下病灶縮小天數均更短,與單一用藥組患者相較組間具備統計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2 比對各癥狀消失時間
奧美拉唑在慢性胃炎治療中主要起到減少胃酸泌出、減緩病情進展、減輕患者癥狀的作用。該藥物的本質是一種用以抑制胃粘膜上方質子泵活性位點活性的藥物,能夠在抑制質子泌出的同時控制酸性泌出物進入胃內,從而有效改善胃內容物的酸性,此外也控制了胃蛋白酶的泌出[3]。因此在慢性胃炎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目的在于控制病情發展并降低患者形成穿孔的風險,但該藥物的結構決定其無法對患者炎性反應因子以及免疫功能產生影響[4]。同時慢性胃炎的病機表明其本質為炎性反應,因此就提示在慢性胃炎的治療中,不僅需要通過介入質子泵抑制劑達到緩解病情進展的目的,同時需要介入抗生素類藥物達到清除炎性反應因子的目的??死顾厥且环N與紅霉素結構與功能極為相似的抗菌藥物[5]。此外該藥物在具備高效能抗菌作用的基礎上具備高耐酸性與穿透性,因此在酸性環境下不僅不會受到胃內組織結構產生的局限性,還能夠有效穿透胃粘膜達到高效清除致病原的目的[6]。此外其高耐酸性也決定該藥物在達到生物利用度時不會在酸性環境的影響下分解,從而未穩定發揮其應保留的藥物效能[7]。本文中數據顯示,在慢性胃炎患者病情進展等情況基本保持一致并在人均使用奧美拉唑的情況下,應用克拉霉素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表達得以顯著改善,同時研究還指出,患者在使用克拉霉素后的安全性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以保全。這就表明克拉霉素的介入不僅保留了奧美拉唑的用藥效能與安全性,同時對于炎性因子的清除也具有積極的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療進展中,質子泵抑制藥物(本文為奧美拉唑)與抗生素(本文為克拉霉素)的二聯用藥指導下的治療方案具有顯著的指導性價值,因此可以進行廣泛應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