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業
(日照市五蓮縣于里鎮中心衛生院/骨科 山東 日照 262300)
膝關節是比較復雜的關節,容易受到多種多樣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關節功能障礙等情況,當機體出現下肢骨折這一癥狀后,就會給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與髖關節功能帶來嚴重影響,且后續功能恢復也會受到手術效果、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的影響[1-2]。在傳統的康復鍛煉治療當中,會予以患者應用骨傷治療儀進行干預,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性效果,但是患者的恢復比較慢,因此有研究指出在骨傷治療儀應用期間,應該要積極采取早期康復訓練,通過二者聯合應用能減少關節損傷,消除關節粘連[3]。骨傷治療儀能充分應用微電子技術產生脈沖磁場,與人體生物電活動相適應,從而對患肢起到減輕組織損傷、幫助骨連接等作用;早期康復訓練則有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4]。本文主要分析在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骨傷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樣本: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接收的下肢骨折患者,共隨機抽取80例,經雙盲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實驗組:納入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區間為24歲到66歲,平均年齡(43.46±3.04)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1例,墜落傷8例,積累勞損9例,其他傷12例。參照組:納入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區間為23歲到66歲,平均年齡(43.02±3.4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2例,墜落傷8例,積累勞損7例,其他傷13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對比差異無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已經知情同意研究內容,并簽署相關協議書;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已經確診為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資料完整,且病情比較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患者合并精神障礙、溝通障礙、認知障礙、意識障礙;存在其他部位骨折;合并有骨骼病變者。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骨傷治療儀進行治療,具體內容為:治療儀的提供廠家為常州思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儀器的型號為YS4002T-CD型號,以患者的耐受度合理調整電療強度,手術后7天需要進行消腫止痛治療,并選擇應用運動康復治療模式,將磁療頭放置在患者的骨折部位,每次治療時間設定為30min,每天2次。
實驗組患者接受骨傷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骨傷治療儀同參照組一致,早期康復訓練的內容如下:(1)早期被動訓練:術后早期可為患者進行被動肌肉活動以及關節活動,可為患者下肢進行適當按摩,根據患者的耐受性進行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每天1次;關節活動則要從小關節開始,逐漸活動到大關節,每次活動時間為30min。(2)早期主動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等長肌肉收縮、等張肌肉收縮,在患者關節或肢體被固定的情況下,可指導患者訓練小腿三頭肌以及股四頭肌的等長肌肉收縮;沒有固定的關節以及肢體,則可練習等張肌肉收縮,根據患者肌力情況予以抗阻力訓練。在早期康復訓練當中,可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方法,應用平衡牽引方式對膝關節進行被動訓練以及主動活動訓練,主動活動訓練通常為每天2次,每一個關節都要進行20遍,動作應該要保持輕柔,關節活動度范圍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擴大,在不活動時保持關節功能良好功能位,有助于促進患者關節功能康復。指導患者進行坐立訓練,對于不需要進行絕對臥床患者,應該要指導患者盡量在床上保持坐立位,適當將床頭搖起,并逐漸增加床頭斜度,直到患者可以完全坐起,在練習過程中應該要做好患者的保護工作,避免對患者的疾病增加負擔。在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可指導患者進行離床站立訓練,進行站立負重以及步行訓練,在剛開始時可使用單拐或雙拐、手杖等進行站立負重訓練,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從部分負重逐漸過渡到完全負重;在站立平衡訓練過程中,可在醫護人員的輔助下或利用床沿進行雙下肢提腿、抬腿、擺動等下肢訓練,最后進行獨行訓練,一般練習時間為30min,每天練習2次。在后期有一定肌力時應該要適當安排患者進行下肢等速練習,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定最終的運動速度,每天1次,每次練習15min后間隔2min繼續下一次訓練,連續訓練3、4次。
1.3研究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髖關節評分、25m行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骨折移位、下肢靜脈血栓、肌腱損傷)。膝關節評分: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系統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分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髖關節評分: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分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25m行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患者行走25m之后需要進行評估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越嚴重則表明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差。
1.4數據處理
2.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評分指標
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評分指標,結果顯示數據對比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髖關節評分與膝關節評分均比參照組高,25m行痛評分相比于參照組明顯較低,互相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評分指標對比分)
2.2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于參照組明顯較低,互相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n%)
下肢骨折目前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正常生活都帶來較大的影響,目前對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手術治療、內固定治療等[5]。許多下肢骨折患者擔憂過早活動會影響到骨折愈合,因此術后并不敢早期活動,導致患者出現關節囊及周圍組織粘連、肌力下降等情況,不但會影響到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還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威脅,因此必須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以及訓練方法[6]。
骨傷治療儀是通過特制耦合產生調幅交流電磁場以及調頻交流電磁場,而后在患者機體當中產生感應電流,能改善患者的骨折部位血液循環,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7]。但是單獨應用骨傷治療儀并不能促進患者康復,患者的康復周期比較長。根據臨床研究表明:運動康復治療應用于下肢骨折患者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肢體制動患者的骨密度減少量,也能降低患者發生失用性骨質疏松概率[8]。由此可見,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對患者的骨密度有一定作用,通過早期康復訓練能減少下肢骨折術后康復期間骨礦物質丟失情況,促使局部骨密度下降量減少,預防骨質疏松等情況,其臨床使用意義比較高。
患者創傷之后通常需要長期臥床,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骨質疏松癥,加大患者的痛苦,失用性骨質疏松主要表現為失用部位疼痛,得到充分活動之后就能減輕疼痛癥狀[9]。早期康復訓練目前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早期康復訓練能促使肌肉收縮活動,產生對骨的壓力以及負重,刺激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骨礦物質損失;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盡快促進患者術后自主站立、行走能力[10]?;颊邉搨髮嵤┰缙诳祻陀柧殤撘浞株P注患者的病情變化,訓練過程中以主動訓練為主,結合患者病情發展合理安排運動訓練項目,以患者能接受為宜[11]。在訓練期間,也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變化情況以及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下肢骨折通常是呼吁不穩定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后通常需要進行下肢固定,常常會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尤其是長期固定之后這一癥狀更為明顯[12]。從研究結果上分析:實驗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髖關節評分均比參照組高,25m行痛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參照組較低,P<0.05。可見骨傷治療儀聯合應用早期康復訓練治療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較明顯,對患者髖關節、膝關節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應用骨傷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能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對患者術后康復以及疾病預后均有重要作用,應用價值比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