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允濤
(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內科 山東 菏澤 274300)
糖尿病腎病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合并癥,對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糖尿病腎病患者本身機體代謝比較混亂且復雜,一旦腎臟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而進展到了終末期,不僅增加了治療上的難度,也會導致較差的預后[1]。為此,對糖尿病腎病而言,制定安全可靠的解決對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液透析又被稱之為人工肺,作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且效果突出的血液凈化技術,在既往研究工作中證實發現,血液透析的應用在緩解糖尿病腎病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現我院就血液透析治療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并將其與非糖尿病腎病的患者進行對比,旨在探討及分析糖尿病腎病的危害性以及治療難度,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66至77歲,平均(70.31±1.23)歲,身體質量指數在21.7kg/m2至25.3kg/m2,平均(23.12±1.09)kg/m2,接受血液透析的時間在3至12個月之間,平均(8.12±1.22)個月,另外選擇同時期收治的非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60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65至78歲,平均(70.25±1.14)歲,身體質量指數在21.2kg/m2至25.6kg/m2,平均(23.20±1.22)kg/m2,原發疾病類型包括了慢性腎小球腎炎23例,高血壓腎病2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時間在4至12個月之間,平均(8.20±1.09)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身體質量指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標準,符合《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3]中關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中國血液透析充分性臨床實踐指南》[4]中血液透析的操作指征;均知情同意本次試驗。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損傷或者功能障礙者;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以及嚴重感染性疾病者;無法耐受透析治療者;中途因出院或各種原因導致的臨床資料缺失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療,治療時的操作方法:將患者的靜脈內瘺作為血管通路,在實施透析治療時的血流量在200至260ml/min之間,每周治療2至3次,每次4至5h。采用碳酸氫鹽透析液與低分子肝素抗凝等藥物為患者實施血液透析治療[5]。同時,在實施血液透析期間,全部患者均需要結合個體情況以及當前病情變化為患者實施一系列的對癥治療,包括了降血脂、降血壓、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營養狀態指標,透析充分性指標以及透析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后隨訪1年生存率。⑴腎功能指標包括了肌酐(Scr)、尿素氮(BUN)、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⑵營養狀態指標包括了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⑶透析充分性指標包括了單位時間平均尿素濃度、尿素清除指數、標準蛋白分解代謝率。⑷透析期間的常見并發癥類型包括了感染、透析性低血壓、眼底出血、高血壓、心血管病變、腦血管意外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x ± s)表示,采取t檢驗,以 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Scr較低、BUN較低、CO2CP升高,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Scr較高、BUN較高、CO2CP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2.2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較高,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血紅蛋白水平較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2.3兩組透析充分性指標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單位時間平均尿素濃度較高,尿素清除指數較低,標準蛋白分解代謝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透析充分性指標對比
2.4兩組透析期間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透析性低血壓、感染、心血管病變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眼底出血、腦血管意外及高血壓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透析期間并發癥對比[例(%)]
2.5兩組治療后隨訪1年生存率對比
對照組治療后隨訪1年生存率為91.67%(55/60),觀察組治療后隨訪1年生存率為95.00%(57/60),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期間隨訪1年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4,P>0.05)。
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類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同時也是一種微血管病變,容易對腎小球造成損傷,這種不良表現在患者對血糖控制較差時更加容易出現,或者在病情較長時也比較容易發現[6]。有臨床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多處于一個較高的血糖狀態,也被認為是誘發并加重糖尿病腎病的一個高危因素,同時在此過程當中也會對酶基化蛋白以及基底膜糖蛋白的水平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升高基膜樣糖蛋白的水平。而一旦腎小球表現為“三高”的情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尿蛋白的含量,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預后帶來不良影響。目前臨床工作中針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仍然以血液透析為主,不過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糖尿病腎病患者相比于非糖尿病腎病患者而言,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因此,我院就血液透析治療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Scr較低、BUN較低、CO2CP升高,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Scr較高、BUN較高、CO2CP較低,結果可見,無論是對老年糖尿病腎病或者老年非糖尿病腎病治療時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但對老年糖尿病腎病而言,腎功能指標改善的情況相對較差,原因是當糖尿病腎病一旦進入到臨床蛋白尿期之后,腎功能則會開始呈現出進行性下降的趨勢,加之機體通常會伴隨多個系統糖果尿病受損的表現,此時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效果一般,腎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并不理想,同時也可作為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觀察營養指標時可見,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較高,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血紅蛋白水平較低,血清白蛋白水平較低,結果可見,糖尿病腎病患者多存在著嚴重營養不良的狀態,在相同血液透析治療后,營養不良改善的情況也相對較差,與既往報道基本一致。另外,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單位時間平均尿素濃度較高,尿素清除指數較低,標準蛋白分解代謝率較低,透析性低血壓、感染、心血管病變發生率較高,可見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透析情況并不徹底,毒素在患者體內的停留時間也相對較長,同時對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在觀察生存率時可見,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期間隨訪1年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該結果中未能證實糖尿病腎病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不過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而言,由于血液透析充分性較差,為此,在臨床工作當中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血液透析的充分性,由此促進改善透析效果,例如血液濾過以及血液灌流等操作,均可幫助促進改善腎功能,避免對血流動力學指標帶來不良影響。另外,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檢查及監測標準,并制定個體化的治療及干預方案,由此保證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糖尿病腎病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通常無法達到充分透析的地步,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短期生存率無不良影響,但仍然需要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的擴大樣本量分析,增加觀察指標,延長生存率的隨訪時間,由此更加科學的對糖尿病腎病的最佳治療方法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