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學
(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傳統療法中心 北京 100026)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及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眾多并發癥中常見的一種,據統計約有60%~90%的糖尿病患者會并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該患者發病后會自身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及自主神經等均會受累,嚴重的患者還會導致截肢等不良后果[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采用西醫進行治療,雖然能穩定患者的血糖水平,但是會出現并發癥,其臨床應用受限[3]。中醫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自身獨特的認識,在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機體功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上具有積極的作用[4]。本研究選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來探討針灸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收集98例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齡45歲~76歲,平均(61.08±2.61)歲;病程3年~11年,平均(6.81±1.08)年。入選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5];②所選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6];③所選患者都是自愿參于本研究且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②伴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③過敏體質或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④伴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經病變患者;⑤合并糖尿病足或其他糖尿病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平均分為2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均有49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的差別沒有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治療團隊給予基礎的降血糖治療,即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來維持自身血糖水平。在基礎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所提供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143107)進行治療,3次/d,0.5mg/次。在基礎降糖治療的基礎上研究組患者給予針灸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進行治療。針灸所選穴位有血海、足三里、氣海、內關、膈俞、太沖、三陰交、曲池、陽陵泉、胰愈、腎俞、脾俞、胃俞、肝俞、然谷、尺澤及太溪。每次針灸時都選取其中的10個穴位進行治療,取捻轉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min,行針3次,1次/d,10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在針灸的同時給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進行治療,該湯由30g黃芪、15g丹皮、15g當歸、15g丹參、15g桂枝、15g川芎、5g紅花及5g甘草組成,煎煮后飲用,1劑/d,分早晚2次服用。
1.3觀察指標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神經病變癥候評分及臨床療效。其中神經傳導速度采用運動傳導速度(MNCV )和感覺傳導速度(SNCV)來觀察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神經病變癥候評分:肢體沒有麻木、乏力及疼痛感,手腳無發涼癥狀為0分;肢體有輕微的刺痛感,休息30min后緩解,手腳輕微發涼為1分;肢體麻木與疼痛感持續時間較長,手腳畏寒為2分;肢體麻木、疼痛感比較強烈,手腳畏寒,日常活動受限為3分。臨床療效的判定標準:肢體麻木、疼痛感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70%為顯效;肢體麻木、疼痛感有所緩解,中醫證候積分在30%~69%為有效;肢體麻木、疼痛感沒有變化,中醫證候積分<30%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來進行比較與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分別用χ2檢驗與t檢驗來進行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組間的比較。
2.1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與SNCV間沒有統計學差異;干預后兩組患者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與SNCV均比治療前加快,且研究組患者的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MNCV與SNCV均明顯快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患者神經傳導速的比較(m/s)
2.2 患者神經病變癥候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病變癥候評分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病變癥候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神經病變癥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患者神經病變癥候評分的比較(分)
2.3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3。

表3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老年人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多發人群,該病變具有血糖控制差、病程長的特點,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損傷到患者血管,這會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西醫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上尚沒有特效措施,以對癥治療為主。甲鈷胺屬于B12代謝后的活性產物,有促進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轉化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細胞結構蛋白的運輸得以維持與穩定,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常用藥物[7]。在中醫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血痹”“痹癥”的范疇,氣陰損傷、脈絡瘀阻及久病入脈是該病的發病機制,和血通痹及益氣溫經是治療該病的基本原則,化瘀通絡及益氣扶正是治療該病的方法。
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具有很高的通透性。本研究研究組患者給予針灸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甲鈷胺片相比針灸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能明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這是由于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的君藥黃芪,能補益肺脾,具有補充人體正氣,確保血液運行通暢的作用;作為臣藥的桂枝則主溫陽散寒,丹參及川芎則主活血化瘀,丹皮則主清熱化瘀,紅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組織缺氧,降低血液粘稠度,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則能調和諸藥的藥性,諸藥合用能達到良好的和血通痹、溫經益氣的功效。而針灸是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能配合藥物,進一步達到化瘀通絡、益氣扶正的作用,這能從根本上將患者的腑臟機能提高,改善其臨床癥狀,因而能促進患者的康復[8]。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能明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功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進行大力應用和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