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春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山東 濟南 250132)
牙列缺損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牙科病癥,發(fā)病后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十分嚴重,它不僅會對人的牙齒健康和美觀性產生影響,而且會直接的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喪失咀嚼功能[1]。最近幾年臨床將種植牙技術逐漸的應用在了牙科的治療當中,再加上種植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yī)學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等多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使得將種植牙技術應用在對牙列缺損患者治療當中變得更加的便利和高效[2]。所以本文主要通過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進行對照,分析將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應用的牙列缺損患者治療當中對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咀嚼功能及其并發(fā)癥等產生的影響,現選擇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入我院就診84例患者進行分組,具體詳見如下。
1.1一般資料
取牙列缺損患者84例(于2020年6月~2021年12月入我院就診),以電腦分組的方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均42例。(1)觀察組病例中,男21例,女21例,21~38歲,均(30.37±5.34)歲,病程1~18個月,均(13.52±4.31)個月;(2)對照組病例中,男23例,女19例,20~39歲,均(30.16±6.27)歲,病1~19個月,均(13.41±4.22)個月。患者資料均符合倫理標準(經《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驗證),患者/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以統(tǒng)計學軟件導入二組的一般資料進行驗證,差異不達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P>0.05),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壓力缺損[3];(2)患者具備一定程度的牙石和口腔菌斑;(3)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均顯示為正常;(4)均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和詳細的聯(lián)系方式。
1.2.2排除標準
(1)存在出血性病癥;(2)缺損部位的臨近牙齒是錯位牙或畸形牙;(3)存在牙槽骨嚴重的水平或垂直吸收;(4)同期參與其他研究。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按照常規(guī)的修復手段對患者實施治療,治療以前對患者常規(guī)進行口腔的消毒,應對周圍皮膚進行消毒,常規(guī)鋪設無菌鋪巾,局部的進行麻醉,通過2%的利多卡因進行充分的浸潤干預。對換牙的殘留組織首先進行清除處理,常規(guī)準備,備牙之前應保證拔牙窩達到痊愈的標準,同時制作換牙模型并且使患者予以佩戴。
1.3.2觀察組
通過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手術之前同樣需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和麻醉等,明確置入位點,之后利用環(huán)形刀將患者的粘骨膜切開,并且進行部分剝離。之后對粘骨膜的厚度予以測量,得出具體的數值之后,充分暴露患者的牙槽骨,對種植窩進行鉆孔,使種植窩在口腔的置入點中,然后使種植窩和種植體具備有相同的形態(tài)或相類似的形態(tài),大小合適,之后可以將種植體和切口進行縫合,手術以后常規(guī)的進行抗感染治療。
1.4觀察指標
(1)治療優(yōu)良率:患者經過治療后的口腔修復情況分為優(yōu)、良、可、差4個等級。①優(yōu):可完全治療患者的牙齒牙列缺損情況,患者能夠進行正常的咀嚼,沒有牙齒松動的表現,牙齒邊緣整齊完整,牙齒表面與外形完全恢復到正常的情況;②良:基本上實現對牙列缺損的治療,患者具有正常的咀嚼功能,未出現明顯的牙齒松動,牙齒邊緣基本整齊完整,而且牙齒的表面和外形基本恢復;③可:經治療后牙列缺損狀況得到改善,咀嚼功能和治療之前相比有明顯進步,牙齒松動不明顯,牙齒邊緣參差的表現但基本上修復了牙齒表面和外形的完整性;④差:牙列缺損狀況沒有得到改善或改善不大,咀嚼功能仍然不理想,牙齒松動情況嚴重,且牙齒邊緣參差不齊,牙齒表面和外形不具備完整性。注:治療優(yōu)良率=(①+②)/n×100%。
(2)咀嚼功能: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咀嚼功能進行評估,利用T-Scan咬合力分析儀來分析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同時評估患者的口腔疼痛、固位功能等。咬合力按kg計算,咬合力越大的說明口腔功能越好,咀嚼效率按%計算,咀嚼效率越高,則說明口腔功能越好;口腔疼痛按照數字評分法(NRS)評估疼痛,請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選擇0~10個數字中的任意數字,數字從0~10分別表示疼痛遞增,0代表無疼痛,10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痛,分數越高則疼痛越重。固位功能總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說明固位功能越好。
(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級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之后的咀嚼疼痛、咀嚼肌痙攣、翼內壓痛、關節(jié)后疼痛、張口受限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2.1治療優(yōu)良率
觀察組(38例,占90.48%)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1例,占73.81%),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后的治療優(yōu)良率比較[n(%)]
2.2咀嚼功能
兩組患者治療前咀嚼功能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的狀況相對對照組而言更好,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前后的咀嚼功能比較
2.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5例,占11.9%)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14例,占33.33%),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牙齒功能損傷和牙列缺損等是因為多種口腔疾病共同作用的影響,一旦患者出現牙齒功能損傷,則會對整體的咬合能力和咀嚼功能產生影響,同時患者還會面臨著嚴重的疼痛,合并腫脹等多種不適癥狀,這樣就會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并為患者帶來較多的不便。臨床研究認為[4]牙列缺損會使患者的牙齒出現嚴重的損傷,并導致患者形成牙齒缺失,這樣就會影響到患者的外觀和形象,不僅會對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的疼痛,還會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精神負擔,很多患者還會在人際交往當中面臨著多種麻煩。
口腔種植技術是最近這幾年興起的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有臨床醫(yī)學研究認為[5],將口腔種植技術應用在牙列缺損患者的治療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修復患者的牙列缺損表現與臨床癥狀,能盡可能的糾正患者的咀嚼、固定和語言功能,對提高患者的外表美觀度也具有重要意義,治療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都相對較高[6]。所以為了進一步分析將口腔種植技術應用在牙列缺損患者的治療中對患者口腔咀嚼功能和相關并發(fā)癥等產生的影響,本文主要開展此次研究工作。從本文結果中可以看出:①觀察組(38例,占90.48%)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1例,占73.81%);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咀嚼功能無差異,治療后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的狀況相對對照組而言更好,;③觀察組(5例,占11.9%)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14例,占33.33%)。這就可以說明:(1)將口腔種植技術應用在牙列缺損患者的治療中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療的優(yōu)良率,而且不會產生嚴重的并發(fā)癥,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2)將口腔種植技術應用在牙列缺損患者的治療中能改善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提高患者的牙齒穩(wěn)固性,提高整體的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對減輕疼痛具有重要的價值,是一種具有較大的發(fā)掘潛力的治療手段。
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口腔種植技術相對于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而言其效果更加突出。通過利用金屬肽等相關的種植體植入到患者牙列缺損的部位,可有效維持患者的骨組織穩(wěn)定性,同時結合人體的特有組織的性能等來提高固定性,充分的發(fā)揮了人工牙根之作用。這種治療方法可有效的,對正常的牙槽骨予以刺激,就能避免其形成萎靡或疏松的情況[7]。由于口腔種植技術可以利用種植體對義齒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力和固位性,而且不會受到牙周狀況和殘余牙齒的影響,所以治療之后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力固位力,這就能有效的達到長期穩(wěn)定治療之效果,對恢復患者的壓力功能、提高發(fā)音和咀嚼等口腔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義[8]。特別是在目前這種大環(huán)境之下,這種治療手段更加符合美學的主流之風,你更容易得到患者的接受和認可。
綜上所述,通過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患者可有效提升治療的優(yōu)良率,能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安全性較高,可以降低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