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春
(山東省棗莊市胸科醫院 山東 棗莊 277500)
重癥患者是指患者的病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易變化等特點,在治療過程中稍有不慎,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時還會影響患者生命[1]。臨床上,大多數重癥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所下降,無法自主飲食,易造成營養不良。在治療過程中,因患者易出現腸胃紊亂,故導致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速代謝狀態[2]。而常規營養護理,遠遠不能滿足重癥患者的營養需求,如何加強重癥患者的營養,成為臨床醫護工作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經相關文獻表明,對重癥患者進行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改善重癥患者的營養情況,從而加速機體康復,提高治療效果,近年來被應用于臨床,效果良好[3]。基于此,本文就對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對重癥患者營養狀態及預后的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做出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重癥監護室患者66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名。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5:18,年齡分布為20~83歲,平均年齡為(69.34±5.33)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4,年齡分布為21~79歲,平均年齡為(68.21±5.54)歲。組間患者資料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APACHEⅡ的評分應在10分及10分以上[4]。(2)入組之前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其中2002(NRS2002)的評分應在3分及3分以上[5]。(3)因疾病的原因導致營養不良的患者。(4)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在入組前需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2)患有消耗性的疾病的患者。(3)身體代謝功能紊亂的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常規營養護理:(1)患者入院后在48小時內,接受鼻飼法進行營養護理,保證每日攝入的營養劑達到500毫升,保持鼻飼的速度為每小時25毫升[5]。(2)觀察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是否發生胃腸道反應、耐受情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營養劑進行劑量上的調整。(3)若患者機體出現嚴重胃腸道異常反應,護理人員應及時與責任醫生溝通,改善患者的營養護理方案,防止患者出現并發癥。
觀察組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化營養支持的治療方法:(1)在患者入院前,對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進行檢查,將患者的體質量參數、基礎疾病、近期飲食情況等進行匯總,制定屬于患者的個性化食譜。(2)對不同情況的患者給予不同的給養方式,對于一些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給予靜脈注射[2]。(3)對于那些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營養方案,按照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6:2:2的原則進行營養配比,在進行給養時應保證低卡、低熱量,保證患者可以完全吸收。(4)對于腦卒患者來說,應該定期檢查患者的血糖量,當患者體內的血糖量較高時,及時給予胰島素進行血糖干預。(5)對于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給予營養時,應堅持低卡、低膽固醇,盡量多食用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的食物。(6)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營養支持的重要性:應將相關理論知識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應保持耐心,聆聽患者及其家屬的問題,再給予解答。提高患者對營養支持的重視程度,改善患者對營養支持的錯誤認知,使患者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7)在護理過程中,應嚴格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若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停止營養支持,在進行營養支持時,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營養配比計算,嚴格控制患者的能量攝入量,避免過度支持。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態、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2.1對比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態
在患者治療一個月后,統計兩組患者的血清蛋白(Alb)、前白蛋白(PA)、維生素C(VC)等營養指標。觀察組的營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營養指標(x±s)
2.2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肺部感染、便秘、腹瀉、電解質紊亂),觀察組的并發癥出現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n(%)]
2.3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可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的ICU就診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x±s)/d]
重癥患者一般存在意識障礙、胃腸道功能降低、進食困難等不良情況,長此以往,易造成營養不良。因此,如何對重癥患者進行臨床營養治療一直是臨床醫護工作者所要面對的難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營養支持技術也在進行不斷的完善。目前患者已經不滿足常規營養護理,故臨床上對重癥患者采取了一項新型營養治療方法—個性化營養技術支持。在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過程中,不斷的改善患者機體內的電子平衡,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最大限度內保護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個性化營養支持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有效的治療方式,通過對重癥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營養評估,對患者所需要的營養量進行精確計算,按照每個患者的個體化差異不同,制定不同的營養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治療服務。在避免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同時改善患者的機體營養水平,促進胃腸道蠕動,提高免疫力,縮短康復時間。本次實驗就普通營養護理和個性化營養技術治療對患者的營養指標和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觀察組的營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出現率(6.06%)低于對照組(24.24%)(P<0.05)。患者的ICU就診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對重癥患者進行個性化營養技術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調解機體代謝紊亂,恢復患者胃腸道的吸收功能,有效保證患者的機體指標正常。
綜上所述,對重癥患者進行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改善患者體內的營養狀態,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值得在臨床大范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