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龍
(瓊海市人民醫院腎內科 海南 瓊海 571400)
終末期腎病是慢性腎病的終末階段,患者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與黑便癥狀,心血管疾病、腎性骨病、猝死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增加,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血液透析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可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通過透析器在對流或彌散等方式的作用下完成物質交換,清除多余水分和代謝廢物,可延緩病程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期[2]。現階段,血液凈化技術迅速發展,在改善終末期腎病患者預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予以常規低通量血液透析對患者預后改善作用有限,特別是對老年患者進行治療時,難以有效清除大分子物質,需對現有透析方案予以改進[3]。高通量血液透析為新型透析方式,與常規血液透析方式比較,透析膜材料、通透性和孔徑大小均存在差別,對中大分子物質的清除效果更為明顯,可充分發揮透析效果,改善預后[4]。目前,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老年終末期腎病的報道有限,未形成明確定論。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納入老年終末期腎病患者,將高通量血液透析和低通量血液透析的作用對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文中納入老年終末期腎病患者90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前來我院就診,按照入院順序平均分組。對照組45例,26例男,19例女,年齡60-85歲,均值(73.18±2.44)歲,病程2-15年,均值(8.16±1.24)年,透析時間6-30個月,均值(17.16±2.12)個月,原發疾病:17例糖尿病腎病,13例慢性腎小球腎病,10例高血壓腎病,5例痛風性腎病。觀察組45例,21例男,24例女,年齡62-82歲,均值(72.48±2.72)歲,病程3-12年,均值(8.27±1.32)年,透析時間8-25個月,均值(17.32±2.18)個月,原發疾病:18例糖尿病腎病,16例慢性腎小球腎病,8例高血壓腎病,3例痛風性腎病。納入標準:(1)滿足終末期腎病診斷標準[5];(2)年齡:60-85歲;(3)對血液透析方案可耐受;(4)透析時間≥6個月;(5)患者狀態良好,主動配合;(6)資料完整,數據真實可靠。排除標準:(1)心腦血管病變患者;(2)免疫系統疾病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3)現行其他治療者;(4)既往有腎移植手術史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兩組患者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患者住院期間均行常規治療,遵照醫囑使用鐵劑、鈣劑、降壓藥和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等,監測患者營養狀態,予以飲食指導,叮囑患者日常飲食以低鹽、低磷、低糖為原則,多攝入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對照組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療,使用費森尤斯4008S血透機和尼普洛FBI130U透析器,參數設置:透析超濾系數和膜面積分別為12mL·mmHg-1·h-1和1.0m2;透析液為鹽酸氫鹽溶液,每次透析時間為4h,每周透析3次。予以觀察組高通量血液透析,所用血透機與對照組一致,透析器為尼普洛FBI150U透析器,參數設置:透析超濾系數和膜面積分別為46mL·mmHg-1·h-1和1.8m2,透析液同樣為鹽酸氫鹽溶液,透析時長和頻率與對照組一致。兩組接受相應透析時間均為6個月,控制血流量為220-280mL/min,透析流量為每分鐘500mL,透析期間予以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劑量為40IU/kg。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療效對比
判定依據:患者接受治療后,肌酐降幅超過25%,高尿酸、高脂血癥和高磷癥狀改善明顯,即可判定為顯效;經治療,患者肌酐降幅在10%-25%之間,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即可判定為有效;患者肌酐降幅不足10%,臨床癥狀未出現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1-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兩組微炎癥狀態對比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治療前后各抽取5ml,離心處理(3000r/min),5min后采集上層清液待測,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水平。
1.3.3 透析充分性對比
按照上述方式采集空腹靜脈血,經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血鱗、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水平。
1.3.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包括低血壓、肌肉痙攣和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微炎癥狀態比較
患者透析治療前,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水平更低,與對照組各項指標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2.3 兩組透析充分性對比
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鱗、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透析充分性對比

表3 兩組透析充分性對比
2.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終末期腎病是腎臟疾病的嚴重階段,患者通常已進入尿毒癥或腎功能衰竭階段,無法有效外排體內毒素和多余水分,可有水電解質紊亂、胃腸道不適、營養不良癥狀,若不及時干預,可危及生命安全[6]。目前臨床主要是通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腎臟替代療法進行治療的,以維持患者生命。以往多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方案,無法清除血液內的毒素,使得毒素于體內蓄積,導致機體進入微炎癥狀態,影響疾病效果[7]。
近些年,臨床對血液透析方案的研究不斷深入,逐漸發現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清除毒素、保留殘余腎功能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高通量血液透析以容量控制為基礎,使用高通量透析器進行透析治療,透析器膜的超濾系數決定透析液通量高低,低通量指的是超濾系數<10mL·mmHg-1·h-1,超濾系數≥20mL·mmHg-1·h-1為高通量血液透析[8]。與低通量血液透析不同的是,高通量透析期所用聚合物膜通透性高,擴散能力強,可徹底清除中、大分子溶質,可促進毒素外排,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有效清除體內毒素,延長生存時間[9]。研究發現[10],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結構獨特,透析膜由親水性聚二乙烯吡咯烷酮基團和由疏水性聚醚砜基團組成,親水性和疏水性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可改善血液和透析膜間的相容性。微炎癥狀態是機體無感染癥狀,持續存在低水平炎癥狀態,以C反應蛋白改變和細胞因子活化為主要特點;終末期腎病可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紊亂,加上感染和透析治療的一過性,可出現免疫炎癥反應,如炎性因子釋放、單核細胞激活等,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影響預后[11]。因此,對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注意控制微炎癥狀態。目前,臨床主要是用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等指標評估機體微炎癥狀態的,其中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可大量激活炎性介質,是免疫應答和終末期腎病的重要參與者。超敏C反應蛋白經肝臟合成,是實驗室采用超敏感檢測技術,可準確檢測低濃度C反應蛋白,反應微炎癥狀態敏感度高,也可區分低水平炎癥狀態。文中數據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水平莫酶活性低于對照組,可見與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療比較,高通量血液透析對機體微炎癥狀態改善作用更為明顯,主要是因為高通量血液透析所用透析膜通透性更高,可有效清除血液者的中、大分子毒素,降低炎癥標志物濃度作用明顯,進而有效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學者郭亞光等人認為[12],高通量血液透析可降低老年人終末期腎病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炎癥,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作用明顯,再次驗證了本文觀點。
終末期腎病以毒素積累為主要特點,患者腎小球濾過率明顯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顯上升,腎臟受損嚴重,臨床多用這兩項指標評估腎小球濾過功能。血磷和尿素氮水平上升提示腎功能不全、排泄功能下降。胱抑素C廣泛存在于有核細胞和體液中,僅能在腎小球濾過者被清除,其濃度不受年齡、性別和飲食的影響,可準確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其濃度上升提示機體代謝功能下降[13]。上述對比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鱗、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明顯提高透析充分性。對該結果產生原因予以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所用透析膜孔徑增加,清除大分子毒素能力強,透析膜變薄,可通過對流方式將小分子毒素濾出;與低通量血液透析比較,大面積透析膜可充分接觸血液,清除有毒低分子作用更明顯,對脂質水解酶抑制物的產生有抑制作用,也可對抑制蛋白脂酶活性的物質予以清除;此外,正負電極相互作用可提高親水性基團對毒性蛋白和毒素的選擇性吸附作用,透析充分性明顯提高。學者孫軍偉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與低通量血液透析比較,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老年終末期腎臟病,患者血鱗、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更低,與文中觀點一致[14]。
文中進一步對比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明顯提高終末期腎病治療效果,也可減少不良反應。主要是因為高通量血液透析對水分和溶質的清除能力更強,維持血壓穩定性,可降低低血壓和感染風險,也可減少透析不充分所致肌肉痙攣,為患者透析期間的安全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予以老年終末期腎病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方案,疾病治療效果更高,可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透析充分性明顯提高,不良反應少,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