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英 唐振新 崔延東 王長鵬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聊城二院 山東聊城 252600)
顱內動脈瘤是一類危險性極高的疾病,其致死率極高,臨床中多采取介入手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諸多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手術療效受護理質量的影響很大,在臨床中要重視護理服務工作[1]。階梯式護理是一項有計劃性、注重細節的護理模式,本研究中我院將其引入到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護理中,現就其護理效果詳細介紹。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65例)與對照組(65例)。研究組中男、女各有35例、30例;年齡41-74歲,均值(48.86±4.10)歲。對照組中男、女各有37例、28例;年齡43-75歲,均值(48.99±4.15)歲。兩組患者上述基礎資料比較P>0.05,試驗可行。入選病例均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年齡在18-75歲之間,均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本研究得到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排除合并血液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異常者,排除既往有顱內手術史、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本研究得到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術前指導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向其介紹手術知識,術后加強病情監測,給予康復訓練和飲食指導,出院時告知相關注意事項。
研究組實行階梯式護理:(1)入院階段。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入院時多伴有明顯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要加強對其心理干預,采取語言安撫、說理開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其負面情緒,并幫助患者適應醫院環境,協助其辦理入院手續,為其提供舒適的病房。(2)術前階段。①術前準備。術前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查,遵醫囑應用尼莫地平,進行皮試、備皮等準備工作。②心理干預。要加強對患者情緒安撫,囑咐其絕對臥床休息,給予體位指導,調控好室內光線。(3)術中階段。術中需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做好保溫護理。(4)術后階段。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盡量消除其鼓勵,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患者親友也要多關心、陪伴患者,給予其親情支持。②并發癥預防。術后要注意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需立即處理;注意觀察患者皮膚顏色、溫度,協助其活動肢體,以免形成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定期協助患者翻身,為其拍背以促進呼吸,防止出現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清潔,以免出現口腔炎;如穿刺點出現血腫,需及時對股動脈加壓包扎,并給予熱敷。③營養支持。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可給予流質飲食,之后逐步過渡到半流食,遵循少量多餐的飲食原則,控制好進食速度,多補充蛋白質和熱量,多食用水果蔬菜,禁食辛辣、不易消化食物。對于無法經口進食者,可通過鼻飼輸注營養物質。④肢體功能訓練。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可指導其進行肢體康復訓練,首先進行床上平衡、站立、行走訓練,之后再過渡到爬樓梯、負重行走等訓練和生理自理能力訓練。術后4-7d可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術后康復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1)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采取SAS、SDS評分進行評價,滿分均為80分,得分越低則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輕微。(2)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取EORTC QLQ-30量表進行評價,涉及軀體、角色、認知、社會、情緒功能5個維度,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得分以高者為佳[2]。
1.4統計學方法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SDS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分)
2.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
2.3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接近,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分)
顱內動脈瘤多發于40-60歲人群,其病情尚不明確,可能與腦動脈血管畸形、動脈硬化、感染、創傷、遺傳、高血壓、情緒激動等諸多因素有關,患者發病后主要癥狀為頭痛、血壓上升、發熱、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等,還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其危害性極大[3]。介入栓塞手術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時還會損害正常腦組織,為更好的保障患者身心健康,還需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4]。常規護理在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十分有限,本研究中我院引入階梯式護理,取得了很好的護理效果[5]。階梯式護理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患者康復為切入點,以時間為軸,分為入院階段、術前階段、術中階段、術后階段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實施不同的護理服務,護理措施比較靈活,且有側重點,患者認可度較高[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實施階梯式護理后,其SAS、SDS評分明顯降低,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生活質量評分大幅上升,且以上指標均優于采取常規護理者(組間比較P<0.05),劉娓等[7]的研究結論與此相似。
可見,階梯式護理模式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科學、可行,建議將此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