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衛,劉 彥
(1.沈陽瑞元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遼寧沈陽 110034;2.沈陽市現代農業研發服務中心(沈陽市農業科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為摸清耕地質量家底,結合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在丹東市不同利用類型耕地采集土壤樣品413個,對有機質、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等養分指標進行檢測,開展土壤肥力現狀評價,為加強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按照區域分布、作物分布、地力分布等,在丹東市不同利用類型耕地上采集土壤樣品413個。其中,旱地205個、水田78個、菜地10個、園地27個、林地93個。具體技術要求和步驟按NY/T 1121.1操作。
具體內容詳見表1。

表1 耕地主要性狀指標檢測方法
依據GB/T 33469-2016《耕地質量等級》進行(詳見表2、表3)。

表2 土壤有機質及大量營養元素含量分級表

表3 土壤有效態微量元素含量分級表
在玉米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的條件下,利用驅動耙或重耙在秋季或春季對秸稈進行混埋還田,將秸稈直接混埋在土壤之中,并進行鎮壓整平,達到適播狀態。對于土壤板結的地塊,可深松后再進行耙混作業,以保證混埋作業質量。要求耙地深度20~25 cm,秸稈摻混均勻,無拖堆,地表平整,能夠保證播種質量。
玉米機械收獲時,將秸稈粉碎并均勻覆蓋地表。按照尿素5~10 kg/667m2施用量、有條件的地區可同時施用有機物料腐熟劑(有效活菌數≥0.50 億/g)2 kg/667m2,均勻地撒施于地表。間隔1~2年深松一次。深松作業最好在秋季進行,深松深度30~35 cm,以打破犁底層為準,并及時鎮壓,防止架空。在特定情況下也可在作物出苗后,采用壟溝春季深松。覆蓋免耕播種較常規播種時間推遲5~10天,當5~10 cm耕層地溫8℃以上即可開始播種,一般播種時間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深度3~5 cm,保證出苗率在85%以上,保苗4 000~5 000株/667m2。
2.3.1 水稻秸稈秋季濕耙還田。水稻秋季機械收獲時,用具備秸稈粉碎和拋撒裝置的聯合收割機將全部秸稈粉碎,均勻拋撒于田間,并施用適量氮肥,在耕層土壤凍結前適時上水泡田,用旋耕機一次或多次帶漿濕耙作業,將秸稈和根茬翻旋混埋于泥漿中。水稻秸稈秋季翻埋還田。水稻控茬(高度≤20cm,莖稈粉碎長度≤10cm),機收莖稈切碎均勻拋撒,秋季深翻整地將秸稈翻埋于土壤中,春季可采用埋茬起漿水整地或泡田水耙地。
2.3.2 水稻秸稈春季混埋還田。水稻控茬(高度≤20 cm,莖稈粉碎長度≤10 cm),機收莖稈切碎均勻拋撒,春季深旋整地秸稈混埋還田,插秧前灌水泡田埋茬起漿整地。
將秸稈還田與有機肥還田集成實施,采用有機肥拋灑機,在已粉碎的玉米、水稻秸稈上施用堆漚有機肥,旱地采用深翻、深混,水田采用深翻、深旋、打漿等機械作業方法,將秸稈、堆漚有機肥混于土層。堆漚有機肥以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相關技術指標應符合《農業廢棄物堆漚肥料生產技術規程》(DB21/T 3419)。
在前茬種植玉米地塊,合理密植大豆,實行玉米大豆輪作,發揮大豆根瘤固氮、養地培肥作用,實現種地養地結合,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及耕地可持續利用。選擇上茬種植玉米地塊(未施用過含阿特拉津除草劑,無秸稈覆蓋為宜),當耕層解凍20cm以上時,進行滅茬、深松起壟,深松深度25 cm,壟距60~65 cm,壟體規范,深度均勻。大豆品種應選擇經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優質高產新品種,選擇活性強、效果好、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的大豆根瘤菌品種。4月中旬~5月上旬適宜種植,清種5 kg/667m2等距點播,密度1.1萬~1.3萬株/667m2。大豆配方肥15~20 kg,種肥隔離10~15 cm。推薦邊整地、邊播種、邊鎮壓,達到保墑保苗效果;及時開展中耕松土和化學除草,避免雜草與大豆爭奪水分、養分;及時防治病蟲害,防止肥水過多,造成貪青晚熟。
分析數據表明,丹東市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8.7 g/kg,屬于稍缺水平;其中,菜田有機質含量最高,旱田最低。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為1.34 g/kg,屬于中等水平;其中,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水田最低。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為43.56 mg/kg,屬于豐富水平;其中,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林地最低。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13.78 mg/kg,屬于中等水平;其中,園地土壤速效鉀含量最高,旱田最低。從中微量元素看,丹東市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耕地均為豐富水平,說明丹東市土壤能提供很好的中微量元素供應。
從分析評價結果看,丹東市耕地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相對偏低,主要是受水熱條件、種植制度和土壤類型影響,加之重用輕養、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少,長期淺旋耕作,導致土壤理化性狀較差,肥力水平低,影響了耕地產出能力。土壤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水平相對較高,中微量元素評價結果較為豐富,能夠較好地滿足作物需要,為丹東市經濟作物發展和穩產高產創造了良好的肥力基礎。
針對耕地的“薄、瘦、硬”問題,以機械為載體,培育肥沃耕作層,著重實施秸稈粉碎翻壓或碎混還田、秸稈炭化還田、秸稈覆蓋免耕還田、糧豆輪作培肥和水稻秸稈秋季濕耙還田、留茬粉碎還田,以及深松深耕、堆漚肥增施等技術。丹東市應結合本區域優勢作物、耕地地力狀況、農機裝備水平及農業生產特點,以秸稈還田為主,將以上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形成輕簡、高效、操作性強的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模式。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評價,通過定點調查、田間試驗、樣品采集、分析化驗、數據分析等工作,對耕地土壤理化性狀、養分狀況等質量變化開展的動態監測,可及時掌握耕地質量變化規律,為指導農業生產、科學管理耕地資源和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