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娥
(湖北省陽新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湖北 陽新 435200)
近年來,隨著動脈粥樣硬化人數的不斷上漲,由其所致的腦卒中患病比率也在不斷加劇,該癥所致的嚴重后果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誘因就是高血脂。若患者同時發生高血脂癥,則不僅會加大臨床治療的難度,還極有可能發生無可挽回的不良后果。目前,針對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的治療多以對癥用藥為主,因此,如何為患者選擇有效性更高,且風險性更低的藥物種類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實踐研究發現,為此類患者選擇他汀類藥物的效果較為理想,這種藥物可在緩解其相關癥狀的同時,為患者延緩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且風險性較低[1]。本次研究主要針對他汀類藥物在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中的治療效果展開研討,旨在為今后的相關治療提供有力依據,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20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期間,由我院接收并實施診療的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患者112例,并以擲骰子方式作為分組標準,將其分成參照組(56例)和研究組(56例)。參照組包含女性病患26例,男性30例,年齡在45周歲以上,77周歲以下,平均為(58.26±4.72)歲,伴有其他疾病情況:伴有高血壓癥38例,伴有糖尿病癥18例,為其實施常規療法;研究組男女病患人數分別為29例和27例,年齡在47周歲以上,79周歲以下,平均為(59.13±4.85)歲,伴有其他疾病情況:伴有高血壓癥36例,伴有糖尿病癥20例,為其基于常規療法之上應用他汀類藥物。所有參與患者基本資料均由專業研究人員進行收集、歸納和整理,以備后續展開組間數據分析與對比,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參與患者均已通過相關檢查,且檢查結果與權威文獻規定的診斷標準一致。②患者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且能全力配合醫護工作。③通過了解,患者及家屬愿意參與本次研究,且已簽署相關文件。
排除標準:①短時間內參與過其他類似研究的患者。②拒絕溝通或存在家族遺傳精神病基因的患者。③身體其他器官或系統功能異常者。④無法堅持到本次研究結束就要退出者。
1.3方法
1.3.1參照組
為本組患者行常規療法,合理應用常規針對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的藥物。若患者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癥,則需服用相應的降壓及降糖類藥物輔助治療。此外,還要為患者實施必要的健康、疾病、治療等相關知識宣教,同時,提醒患者注意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調整與管控,按照醫師囑咐適當運動,并盡量不食用那些危害身體的食物,還要叮囑患者一定要確保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以免影響其身體恢復[2]。
1.3.2研究組
為本組患者在上一組基礎上應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干預。本次所選他汀類藥物為輝瑞制藥公司提供的阿托伐他汀鈣(立普妥),執行標準為:國藥準字H20051407,規格10mg/s。初始用藥應遵循10ng/次,每日1次的藥量執行,隨后按照患者病情發展及身體恢復情況,若需要對藥量進行調整,則需至少間隔4周以上,但服用量最多不得超過每日80mg[3]。此外,該藥物于餐前餐后的任意均可服用。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與疾病相關癥狀已完全好轉,且患者的各項相關指標已趨于正常,未再出現腦出血等惡性事件;有效:與疾病相關癥狀正在逐漸好轉,且患者的各項相關指標明顯有所恢復,未再出現腦出血等惡性事件;無效:患者所有癥狀未見好轉,或有加重跡象,相關指標數據無明顯變化,個別患者甚至再次出現、心梗、腦出血等惡性事件。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血脂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并予以詳細記錄和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出血相關指標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和血清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進行檢測,并予以詳細記錄和比較。
1.5統計學方法

2.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參照組顯效23例(41.07%),總有效率78.57%(44例),而研究組分別為31例(55.36%)、96.43%(54例),二者組間相比,研究組療效更為理想,(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例(%)]
2.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血脂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指標無明顯區別,(P>0.05),而治療后組間相比,研究組各項指標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血脂水平
2.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出血相關指標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指標無明顯區別,(P>0.05),而治療后組間相比,研究組各項指標更理想,(P<0.05),詳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出血相關指標水平
高脂血癥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也是傷害心腦血管及導致腦出血癥的主要元兇,一旦救治不當或不及時,則很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結局的發生。高脂血癥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而產生的常見慢性病,根據誘發因素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即原發性和繼發性。其中原發性多與先天基因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大部分原發性患者均在基因缺陷的前提下,造成患者體內相關功能及細胞發生異常,從而產生高脂血癥。而繼發性高脂血癥的產生多與患者身體代謝功能障礙、不良生活方式、過度勞累或長期的不良心態息息相關[4]。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各指標水平都會異常增高,故而,也可將其作為判斷病癥的標準。腦出血患者的年齡普遍偏高,且多發于冬春季節。多數患者發病前未見明顯征兆,只有少數患者會發生頭痛一場、惡心、嘔吐等癥,且隨著病情進展,這些癥狀會愈發嚴重。大部分患者在發生腦出血后,都會出現活動受限、偏癱、語言障礙等癥狀,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會時常發生眩暈、嘔吐等癥,這主要是由于腦出血過程中,患者顱內壓力隨之增高,進而刺激腦膜所致。腦出血后,許多患者都會發生意識障礙,嚴重者還會出現嗜睡或深度昏迷狀態,其嚴重程度與患者的病情發展存在一定關聯,急癥患者還會發生兩眼凝視麻痹等危險癥狀[5]。
由于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患者極易發生生命危險,因此,為其在第一時間采取對癥救治措施非常必要。以往針對此癥的常規藥物療法,多以利尿劑、β- 受體阻滯劑等配合降糖或降壓藥物共同治療,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尚未達到預期,患者容易發生心梗或血栓等不良后果。經過相關人員的不懈努力研究發現,在常規基礎上應用他汀類藥物的效果較為理想。此類藥物進入人體后,能迅速控制患者體內的總膽固醇水平及脂蛋白水平,并同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產生。再加上其對機體頸動脈斑塊有一定的穩定作用,因此,能促進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恢復,并在減少血栓生成的同時,降低炎性反應[6]。本次研究中,為研究組患者基于常規療法之上應用他汀類藥物后,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另一組,且血脂各項指標數值明顯降低,腦出血各項指標數值更理想。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他汀類藥物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一應不適癥狀,包括意識障礙、嘔吐、頭痛等,還能將相關指標調節至正常水平,以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在腦出血合并高脂血癥中的治療效果理想,應用價值較高,可作為今后相關治療的首選方法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