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璇娜
(廣州市黃埔區魚珠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廣東 廣州 510700)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屬于產褥期常見病,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易導致產后發熱,乳房脹痛等癥狀,中醫將其納入“乳癰”范疇。急性乳腺炎是目前臨床中女性比較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疾病,通過相關研究發現急性乳腺炎疾病在乳腺感染性疾病中的占比率為75%,通常情況下在初產婦哺乳期高發,在產后(3-4)周也容易發生該疾病,全球患急性乳腺炎的發生率為10%[1]。常規西醫治療需應用抗生素,可起到消除炎癥作用,但該種方法難以促使乳汁排出,癥狀改善效果有限,且無法保障嬰兒順利吸吮母乳,因此需加強其他治療方案的研究[2]。中醫認為治療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需注重通、消方法,如特色手法通乳可起到疏通乳絡,促進乳汁排出作用,可有效促使乳汁淤積排除,并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實現消除癥狀、減輕炎癥的作用,而且無需使用抗生素[3]。本次研究對手法通乳聯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我中心中醫門診應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由來已久,2019年7月以來,我中心婦女保健組開展母乳喂養指導門診,在原先單純中藥治療急性乳腺炎的基礎上,研究推廣手法通乳技術,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7月——2021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治療的88例急乳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單純中藥組44例,手法加中藥組44例,2組年齡、產式、病程、學歷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各組的基線情況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情況(n,%)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急性乳腺炎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 (3)知曉本研究并自愿參加; (4)臨床資料均完善。排除標準:(1)慢性或乳腺癌疾病者。(2)對本研究藥物存在過敏患者。(3 )治療依從性較差患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外敷中藥:將大黃、黃柏、黃芩、梔子各20克磨碎成粉狀,使用凡士林將其調勻,將藥粉調成糊狀,均勻涂抹于患者患處,每天換藥1次,4天為一療程。中藥內服:柴胡9g ,炒牛蒡子12g ,蒲公英15g ,醋青皮9g ,絲瓜絡12g,鹿角霜10g,赤芍12g 、漏胡12g ,炒王不留行15g ,路路通12g。加水煎煮,1劑/d,4劑為一療程。觀察組在與對照組相同中藥內服外敷的基礎上增加手法通乳。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少量潤滑劑(如食用油),術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順著乳絡方向,首先輕拿提拉乳頭及乳暈部,后沿放射狀從乳房基底部向乳暈方向按摩3~5min,待乳汁郁積于乳暈部時,再以右手拇指與食指夾持患側乳暈及乳頭部,不斷輕拉揪提,宿乳即呈噴射狀排出,直至結塊消失、乳房松軟、淤乳排盡、疼痛明顯減輕為度。每次治療時間30min。每天1次。4天為1個療程,中藥和手法均治療1個療程。
治療期間需重視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確保其正確哺乳,掌握定時及正確哺乳有效方法,確保乳汁順暢排除,避免乳汁淤積。加強嬰兒監護,避免嬰兒口含乳頭睡覺,同時患者需重視睡姿管理,保持仰臥位或健側臥位,預防患側乳房受壓,否則易加重乳塊淤積,而且應關心患者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評估,通過溝通交流幫助其排解負性情緒,保證積極樂觀的心態。哺乳及治療期間對飲食要求較高,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如新鮮水果及蔬菜,尤其需注意嚴禁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炎癥擴散。
2.2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腫塊消退時間,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判定標準:根據急性乳腺炎患者紅、腫、熱、痛等癥狀改變進行判斷,其中每項癥狀分為0~3分,0分:患者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1分:患者急性乳腺炎癥狀輕微,未對患者生活產生負面影響;2分:不適癥狀基本影響了患者生活,癥狀中度;3分:癥狀明顯顯著,對患者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癥狀評分共12分,分數越高,患者癥狀越重。
2.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全身癥狀消失,體溫正常,患乳無紅腫疼痛,各種檢驗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全身癥狀消失,體溫正常,患乳紅腫疼痛明顯減輕,腫塊明顯縮小,各種檢驗指標逐漸下降;無效:患者全身及局部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或須外科手術切開排膿。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100%。
2.4 隨訪
對治愈患者進行隨訪,最后一次隨訪時間是 2021 年 7 月,隨訪內容包括后續哺乳持續時間、乳腺炎再發次數等。
2.5統計學方法

3.1 兩組急性乳腺炎患者腫塊消退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腫塊消退時間 2.2d,對照組為 3.8d,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 兩組急性乳腺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均較治療前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比對照組積分減少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 2

表2 兩組急性乳腺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對照組:單純中藥法;觀察組:中藥法+手法通乳
3.3 兩組急性乳腺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 (100%)顯著高于對照組(8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乳腺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3.4 隨訪結局
隨訪經過前期 1 個療程治療達到康復的患者,觀察她們后續哺乳持續時間以及乳腺炎的再發次數。單純中藥組最多的仍然發生多達 5 次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而手法中藥組患者最多發生2 次,2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哺乳時間2 組比較,哺乳時間維持較長的是手法中藥組,較短的是單純中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西醫認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因主要為嬰兒吮吸導致乳頭周圍皮膚破裂而致細菌入侵,加之乳汁淤積,繼而導致乳腺感染,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4]。感染后早期表現出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暢,病情持續進展,患者食欲下降,腫塊增大,可能引發高熱、寒戰、全身無力、大便干燥等全身癥狀。西醫治療多采用手術切開、抗感染治療,創傷大及療程長,難以被患者接受。在中醫的范疇中急性乳腺炎疾病被納入了“乳癰”,中醫認為乳汁淤積、肝郁胃熱、感受外邪等為主要病因,患者因為肝氣不通暢,胃部受到積熱的影響導致經絡不通,身體中氣血壅滯,因此也就導致了乳汁發生了淤積,長此以往也就引發了急性乳腺炎[5-6]。其中以乳汁淤積作為主要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怕痛拒哺,乳頭畸形、凹陷妨礙乳汁排出等導致,而且若產婦未能掌握正確哺乳方法也可能導致乳汁淤積,乳絡阻塞結塊,久而久之淤積化熱釀膿而成癰腫[7]。產婦分娩前后心理波動較大,很容易出現情志不暢,飲食不節,而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易導致乳絡閉阻不暢,郁而化熱,形成乳癰。此外產婦體虛汗出受風,若外感風邪,可能導致乳絡郁滯不通,化熱成癰。此外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導致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同時又受到了外部邪氣的入侵,導致產婦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若患兒有口腔炎癥,在吮吸乳頭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感染[8-9]。如果新生兒吮吸的乳汁不夠,產婦的乳腺管不通暢,乳汁沒有完全排出在乳腺管中淤積,也容易造成急性乳腺炎的發生[10]。雖然如今我國加強婦產科知識宣教,但仍有部分產婦存在營養過剩、喂養不當情況,導致乳汁淤積引流不暢,為避免乳房疼痛,乳腺組織破壞引起乳房變形,對產婦健康及嬰兒營養狀態造成不利影響,應采取可靠方式促進乳汁排出。
本文采用的手法通乳聯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易于被產婦接受,無需配合抗生素,主要采用按摩手法疏通乳絡,促進乳汁排出,減少乳汁淤積,而且按摩還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腫、止痛作用,治療過程簡單,治療次數少,無需長時間治療,顯著促進淤積乳汁排出,不會影響喂養。在中醫范疇中,急性乳腺炎被稱為“乳癰”,主要是邪毒入侵,哺乳不盡,情志不暢,乳絡閉阻,氣滯血瘀乳熱互結而成[11-12]。 中藥內服外敷能調節患者肝、胃,可行氣活血,消腫散結,促炎癥消散,使患者乳房腫塊快速消除,緩解乳房紅、腫、熱、痛,達到治療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單純中藥治療組的有效率在86.36%,手法加中藥組的有效率達100%,2組之間的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說明手法通乳聯合中藥治療可以提高療效,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而且從后續的隨訪中,我們發現,單純的中藥組治療最多發生多達5次的哺乳期乳腺炎,而手法加中藥組患者最多發生2次,也就是說手法通乳聯合中藥可以降低乳腺炎的再發次數,這是具有統計學差異的。哺乳時間比較,手法加中藥組哺乳時間維持較長。分析原因我們認為在手法通乳治療中,由于手法糾正了乳房中迂曲的乳管,使得乳管更加通暢,進而減少了急性乳腺炎的發生,延長了哺乳時間,這對于優生優育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哺乳期急性乳脲炎既影響產婦的健康,又有礙嬰兒的母乳喂養,故其治療關系到母子兩代人的健康。
綜上所述,研究通過母乳喂養指導門診模式,在中藥基礎上聯合規范手法通乳,合理治療,療效顯著,治療方法安全,患者樂于接受,經濟實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