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 通訊員 田欣
一個家庭,一老一小,兩頭牽掛;一個社會,養老和托育,都是民生。什么是“一老一幼”的幸福?對于家住山東淄博桓臺縣東岳國際小區的劉曉蕾來說,“一老一幼”的幸福就是孩子在家門口上幼兒園,父母在社區里老有所樂、頤養天年。
10年前,劉曉蕾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縣城發展。那時候的她,有著大多數年輕人的擔憂:有了孩子后,遇到“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怎么辦?父母搬到新城市,面臨“生活難”“融入難”如何化解?
現如今,劉曉蕾一家老少三代,已深深地愛上了桓臺。“老人白天把孩子送到小區的公立幼兒園,然后去社區老年活動室參加活動,跟老伙計們一起聊聊天,時間過得很快。”劉曉蕾對記者說。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劉曉蕾的幸福生活,折射出桓臺這座小城的民生情懷。在這里,人民的美好愿景逐步化作現實,每個人都擁有了“小確幸”與“大幸福”。
剛到午飯點兒,桓臺縣田莊鎮胡中村長者食堂內,香飄四溢。暄騰騰的大饅頭,熱乎乎的雞蛋湯,各種新鮮時令蔬菜……幾十名老人圍坐在餐桌旁,互相打著招呼,有滋有味。
“年紀大了,兒女們都在外打工,來這里吃飯,人多又熱鬧,飯菜還好吃,比咱自己在家吃得都好!”聊起食堂的伙食,村民李大娘連連稱好。

桓臺縣唐山鎮后七村“入學升學禮”。
據介紹,2021年以來,桓臺縣聚焦老年人、貧困群眾等特殊群體實際需求,從“一餐熱飯”入手,在全市率先整建制建設長者食堂,通過政府主導、堅持公益、因村制宜,探索出“農村幸福院+長者食堂”、長者食堂、助餐服務點3種建設模式,建立了信用賦能愛心捐贈、志愿服務、助老為老的長效化、可持續運行機制,完成了淄博市委賦予桓臺“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的工作要求,兌現了2022年6月底前實現整建制、全覆蓋的莊重承諾。
目前,桓臺縣已建成304 處長者食堂,其中,“長者食堂+幸福院”100 處、“長者食堂”123處、“長者食堂助餐服務點”81處,每天為2萬余名老年人、低保、特困人員等,提供一餐安全衛生、營養健康的“熱乎飯”,不僅溫暖了老人的心,點燃了群眾的愛,更深化了“孝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新風尚。
“截至目前,社會各界定向捐贈長者食堂資金已超1000萬元,有些村子還出現了排隊捐贈雞蛋、食用油、肉等食材的場面,大大降低了食堂運營的成本。”桓臺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學芳介紹道。
除了讓老人吃上可口飯菜,桓臺縣還注重對老年人健康知識的普及。
近日,在荊家鎮高王村長者食堂內,一場“科學膳食”健康知識講座正在開展。來自荊家鎮衛生院“向陽花”家庭醫生團隊的醫師劉征,從如何判斷吃動平衡和健康體重、合理膳食以及安排一日三餐的時間和食物量等方面進行分析解讀,并結合農村居民日常飲食習慣,講解了營養膳食健康知識,提醒老年人在合理膳食的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做到飲食與運動相結合,注重膳食營養相平衡。
“‘長者食堂’充分利用餐前半小時,豐富醫療健康、休閑娛樂、宣傳宣講、文明實踐、居家養老等服務內涵,將長者食堂打造成尊老敬老和鄉村善治的綜合性陣地。”李學芳說。
“孩子這么小,真不敢隨便找個機構托出去。有了公家創辦的托育機構,我們放心!”前不久,新開辦的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嬰幼兒照護中心,讓住在附近的年輕家長喜出望外。
按照全市建設高品質民生的部署要求,桓臺縣聚焦群眾關切,大力實施嬰幼兒照護“提質擴容”,率先探索“醫育結合、托幼一體、社會興辦、社區家庭辦”4種托育模式,為0~3歲嬰幼兒家庭提供專業、精準、多元的照護服務,建成了全市首家“醫育結合”嬰幼兒照護服務中心,師資團隊由幼師、護士、育嬰師組成,所開設課程涵蓋嬰幼兒發展能力培養,并通過醫療與早教相結合的方式,對嬰幼兒健康成長實行全面養護指導。
其中,桓臺實幼集團建立的“萬智啟點”日托早教中心,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輝博士領銜指導,引領托育機構實現了科學、規范、高品質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托育機構30家,提供托位1914個,千人托位數3.9個。2022年初,桓臺縣獲批全省首批家庭托育試點縣。
“看,這竟然是用蘆葦編制的!太不可思議了。”來自桓臺縣城南學校的幾名少年兒童站在一件蘆葦編制的收納筐前,忍不住發出贊嘆。這一幕發生在桓臺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的“喜迎盛會·童心向黨”鄉村“復興少年宮”作品展會上。帶著好奇和欣賞的心情,孩子們分別觀看了書法篆刻、國畫、剪紙等各類展品,體驗了一場傳統文化的奇妙游記。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作為首批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全國試點縣,桓臺縣積極拓面提質,突出價值引領,堅持融入文明實踐、確保常態有效的原則,依托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多個孵化基地,9個實踐所,52個實踐站和多個實踐點,從主題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入手,聚焦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非遺傳承、實踐賦能、美德弘揚、科學普及、文化傳播等需求熱點,采取校內+校外、學校少年宮+文明實踐、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周末和寒暑假,各具特色的青少年素質教育活動接二連三,搭建了未成年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平臺。
此外,桓臺縣還在全市率先啟動關愛孤獨癥兒童愛心救助項目,在0~3歲嬰幼兒、3~6歲入托兒童健康查體中全面融入孤獨癥篩查,同時依托國家康復研究中心兒童孤獨癥康復專家團隊,建立孤獨癥兒童篩查機制、康復訓練指導機制和貧困家庭救助機制等,讓孤獨癥兒童正常融入社會和生活。
針對無獨立居住和學習環境的7到14歲困境兒童,桓臺縣建成“希望小屋”92處,改善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真的夢想成真了!在這個小屋里,渾身都充滿了幸福的力量。”當看到淡藍色的壁紙,全新的衣柜、書桌和小床,受助兒童小荊開心地說道。
“奶奶,來,你跟著我一起這樣做:手掌相對,再打開……”中秋期間,11歲的少年楊程翔正在教86歲的孫玉忠奶奶做手指操。
孩子教得認真,老人學得開心。一幅“一老一小”畫面,生動詮釋了什么叫“歲月靜好”。
這是發生在桓臺縣馬橋鎮小王村“長者食堂”的一幕。近日,小王村鄉村“復興少年宮”將“課堂”搬到“長者食堂”,引導小學員們,走到老人身邊,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老”志愿服務,為小學員們上了一堂特殊的“尊老愛老”課。
在長者食堂,鄉村“復興少年宮”的“小小志愿者”們為爺爺奶奶表演了舞蹈、歌曲等文藝節目,同他們一起做手指操,并開展助餐服務活動。學員們用小手攙扶,言語提醒,幫助爺爺奶奶們回家。還與爺爺奶奶們相約,再逢周末假期,會繼續來“長者食堂”為他們服務。老人們聽后,臉上都露出了開心且欣慰的笑容。
同時,為解決老年人數字化條件下生活不便等問題,返鄉大學生們發揮知識才能,針對老年人推出“智慧助老·樂享生活”志愿服務項目,教給老年人學會使用智能手機,讓老人們真正體會到新時代、新生活、新科技帶來的便利。
金秋時節,唐山鎮演馬村幸福院兒里,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黃玉龍正在講述自己的戰斗故事,老人飽含深情,帶領孩子們回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烽火年代,讓大家了解到無數中華兒女為了祖國和民族尊嚴而奮不顧身的英勇事跡,引導青少年厚植愛國愛黨的社會主義情懷。
據了解,桓臺縣發揮“五老”優勢,以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為目標,突出兩大主題,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主線。一方面,開展特色宣講,傳承紅色文化。充分發揮老黨員、老戰士政治素質好,以及熟悉黨史、理論水平高的優勢,深入青少年中,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此外,注重言傳身教,深化社會實踐。堅持“重在基層、重在實踐”的工作理念,將青少年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本村發展相結合,通過“以老帶小”,組織青少年在課余、假期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引導其圍繞鄉村振興多實踐、多思考。
少年強,則國強;老年安,則家安。“未來,桓臺縣將繼續大力發展‘一老一幼’事業,讓夕陽無限好、朝陽無限美。”面對“一老一幼”帶來的新挑戰,桓臺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王超充滿信心。

桓臺縣起鳳鎮烏南村“長者食堂”的幸福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