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福,趙全習,范成禮,黃 懿
(1. 空軍工程大學 防空反導學院,西安 710051; 2.空軍工程大學 基礎部,西安 710051)
2020年8月至11月,美軍啟動了“黑旗”演習,該演習以隱形機突防和摧毀敵方防空系統為主題,在實戰化、 規模化、 一體化作戰環境下,探索了戰斗機(F-22和F-35A等)、 轟炸機(B-2A)、 攻擊機(A-10)、 電子戰飛機(EA-18E和EC-130H)、 無人機(RQ-170)、 直升機(HH-60G)、 加油機(KC-46和KC-135)等裝備協同突防的作戰能力,融合了電磁、 信息、 火力等殺傷力量,突出了信息網絡一體化突防手段的運用,大大增加了防空作戰的難度。由此可見,信息化條件下空地對抗不僅表現在作戰雙方戰機、 導彈等“硬殺傷”的對抗上,也表現為信息對抗裝備等“軟殺傷”的較量上,而且信息對抗成為了一種致命的殺傷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面防空混編群單一兵種作戰已不能應對未來航空兵編隊突防的需要,信息與火力一體化作戰將是未來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的核心內容。
所謂“信火一體”防空作戰,是指將信息防空要素與火力防空要素高度融合起來,在地面防空合成群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下,依托網絡化信息系統和通信網絡,將高效的信息對抗和精確的火力打擊相互配合,實施軟硬結合、 攻防并舉的一體化防空作戰。圖1為一種典型的“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作戰示意圖。在敵完成任務線外、 我方火力防空區內,構建電子防御力量中距攔截層,與火力防空力量協同抗擊,拒止航空兵編隊于完成任務線之外,達到保護防衛目標的目的。

圖1 “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示意圖
近年來,美軍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對手特點,以“非接觸”和精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的信息化突防突擊為手段,探索了多種航空兵編隊突防樣式,展現了隱蔽性高、 強電子干擾、 機動靈活和手段多樣的特點,給防空體系帶來了新威脅、 新挑戰。
隨著空襲平臺性能的提升,在信息系統體系支撐下,航空兵編隊在空襲作戰中持續獲得“非對稱”優勢。立體偵察: 空襲編隊依托強大的天基、 空基、 地基等偵察體系,對作戰地域聲、 光、 電、 熱、 形等實施立體偵察,形成了戰場“單向透明”的局面,而現有的防空體系預警手段單一,隱身目標發現能力不足,對防空體系預警雷達開機時間、 自身隱蔽偽裝和其他熱源、 電磁裝備的使用等都提出了嚴格要求。行動突然: 美軍未來各類戰機將按照多地升空、 敏捷機動、 效能集中、 快打快收的原則進行,作戰行動快速、 隱身、 高效和“不可預測”,致使對高超聲速目標和隱身目標探測能力不足的防空體系更加不利。晝夜實施: 隨著夜視技術的應用,破除了夜暗條件的限制,美軍不再懼怕夜戰,空襲作戰可連貫作業、 晝夜實施,不給地面防空體系留有喘息之機。
現代空襲作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槍匹馬”,而已發展成一種“多兵種聯合、 多平臺協同、 多維度融合”的立體空襲作戰行動。聯合作戰: 空襲作戰可聯合陸、 海、 空、 天等多兵種空襲平臺武器,改變了以往單打獨斗的局面,現有的防空體系與其相比,距離聯合防空還有很大差距。機動突防: 戰機性能的提升為航空編隊機動突防方式增加了更多可能。從反指揮機動突防、 反射擊機動突防到蛇形機動突防、 蛇浪式機動突防以及分合機動突防,超高的機動性和過載能力,不僅可以破壞雷達穩定跟蹤,還可以在導彈攻擊過程中增加戰斗機的需用過載,規避彈片飛散區,降低導彈殺傷概率。新型隱身飛機機動過載最高可達9,能夠實現大機動動作脫離雷達探測或規避導彈攻擊。手段多樣: 一是“隱真示假”欺騙突防,佯動編隊在其他方向佯動飛行,釋放強烈電子干擾,制造主動突防假象; 二是有人、 無人協同等機群協同突防,以少量具備綜合作戰能力的有人機與攜帶制導武器和各類被動傳感器的無人機協同偵察、 干擾、 告警、 防御等,大大提高突防能力; 三是低空/超低空突防,利用防空體系對低空目標警戒能力差的弱點,采用低空、 超低空、 大速度突防戰術,大幅壓縮我方雷達發現距離,縮短預警時間,給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目標識別、 指揮控制、 引導打擊等增加了難度; 四是小編隊、 多方向、 多層次突防,充分利用廣闊空間,形成縱深立體部署和多方向突防的態勢,有效避開對方嚴密重點防御地域或火力重疊區。
美軍通過演習驗證新型作戰概念,革新運用模式和戰法,試圖加速空中力量轉型。一體化: 各類戰機將基于“先進戰斗管理系統”進行空襲作戰,該系統可為傳感器、 射手和指揮樞紐提供集成、 抗干擾的通信網絡,增強空中力量一體化程度,致使現有防空體系干擾手段失靈,又易暴露位置,生存堪憂。無人化: 空襲編隊增加了隱身化、 智能化、 無人化平臺,與其他有人機混合編隊,大幅提升了空襲作戰效能。一是充當空襲編隊的“誘餌”,通過釋放與有人機類似的電磁信號,誘騙地空導彈,保護有人編隊,以低成本換取高價值; 二是實現“規模攻擊”,基于無人集群的作戰運用,不僅能以數量優勢阻塞防空體系的探測、 火力通道,又能暴露防空裝備,并實現“規模攻擊”,摧毀防空體系; 三是可執行超常規任務,全譜段隱身、 長航時留空、 智能自主作戰的隱身無人飛機,將作為有人飛機的輔助力量,擔負偵察監視、 遠程打擊和防空壓制等任務,實現高威脅區域穿透性攻擊,使現有的防空體系攻防兩難,束手無策。
單純的火力防空無法應對強敵航空兵編隊的多手段突防,也無法對信息化條件下航空兵編隊的突防行動進行有效反擊,更無法應對精確制導武器的集群突防。實施信息與火力的一體化抗擊才能發揮防空體系應有的效能,形成“1+1>2”的有利態勢。
從敘利亞戰場空襲作戰來看,敵空襲編隊突防前,空襲兵器通常實施“遠程集群突防打擊”,破壞對方地面防空體系,打擊重點目標,其目的是降低航空兵編隊自身損失,為后續編隊突防贏得制空權和主動權。運用戰略戰術信息防空力量,能夠癱瘓敵空襲體系,通過無源偵察、 干擾壓制等方法對敵航空兵編隊機載雷達設備、 導航設備、 通信設備進行積極干擾,實施“軟殺傷”。當然,僅有信息防空也不是萬能的,面對航空兵編隊強大的突防手段,需要火力打擊“硬殺傷”,才能最大發揮武器作戰效能,爭奪戰場的主動權。
在抗擊航空兵編隊作戰過程中,地面防空武器系統對隱身和弱小目標的發現能力偏弱,特別是在強電子干擾情況下,火力防空在作戰空間上存在盲區,往往會陷入束手無策的被動局面。但信息防空力量可以通過遠方情報信息保障,采取電磁偵察、 紅外偵察等手段對航空兵編隊突防體系傳感器、 熱源、 電磁信號等進行全時空、 全頻段偵察,積極獲取情報,盡早發現隱身目標和弱小目標,識別目標類型,為火力防空提供預警信息,爭取更充沛的火力打擊時間,有效彌補火力防空的不足。圖2為遠方情報信息保障力量與火力打擊協同作戰圖。

圖2 遠方情報信息保障力量與火力打擊協同作戰圖
隨著空襲兵器的信息化發展,打擊敵信息系統成為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的前提條件。在航空兵編隊復雜的突防樣式下,綜合運用信息防空和火力防空力量,以信息保障為前提,以通用裝備為連接點,建立信息防空與火力防空一體化的聯合防空作戰體系,強調防空作戰過程中的信息共享、 互相支援、 密切協同、 交叉掩護和綜合保障等,破壞敵航空兵編隊的信息系統和信息活動,是奪取信息化條件下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作戰主動權的重要形式,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抗擊敵航空兵編隊突防的有效手段,也是未來實施陸、 海、 空、 天一體化聯合防空作戰的基礎和必經過程。
從當前的演習訓練情況看,防空體系對于“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的作戰運用仍處于初步階段,在預警探測、 信息融合、 信火協同以及戰術戰法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當前,在地面防空兵、 電子對抗兵、 雷達兵等體制編制相對獨立的條件下,必須靈活運用信息防空與火力防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各自對抗航空兵編隊體系的缺點,科學運用戰術戰法,以此彌補防空體系的現實不足。
信息化條件下,依托雷達兵等其他專業兵種,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探測手段,建立全時空、 全頻段的信息偵察體系,為“信火一體”抗擊敵航空兵編隊提供情報保障,增加戰場的透明度。首先,從源頭上掌握敵航空兵編隊動向,監視其空軍基地戰機起飛、 轉場、 集結等情況,判斷其飛行方向和企圖; 其次,重點對敵可能突防方向、 隱身目標、 低空目標進行探測,防止敵航空兵編隊運用“踹門”戰術或低空/超低空手段進行突防,利用裝備反隱身優勢,在側向火力單元從側面攔截,RCS會增大,攔截效果會更好; 最后,將獲取的情報信息及時與火力防空力量進行共享,使火力防空力量提前做好充分準備,適時組織火力精確攔截,發揮防空作戰效能。目前來看,由于指揮體制、 用戶權限和數據接口不兼容的問題,戰術層面及末端指揮員對空情信息并未達到實時掌握,對戰場態勢分析和指揮決斷造成一定偏差。
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作戰,當火力單位受到自衛干擾,只能對目標進行被動跟蹤,友鄰防空單位、 電子對抗分隊也對該干擾源進行被動跟蹤,或只能對目標進行角度跟蹤等情況下,要充分發揮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信息化作戰優勢,通過接入組網雷達情報、 本級目標指示雷達、 上級指揮信息系統、 電子對抗分隊信息,對接入的多源空情信息進行融合處理,形成統一的作戰指揮與協同跟蹤信息場,實現對目標識別、 綜合與批處理等指揮功能,實現協同跟蹤、 三角定位、 距離信息支援、 外部信息制導、 接力制導等組網作戰功能,做到戰術和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偵察與反偵察、 干擾與反干擾、 摧毀與反摧毀等各種作戰手段綜合運用,充分發揮信息在戰斗行動中的主導作用。解決信息融合、 組網作戰的關鍵在于實現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提高裝備自身的協同能力。
在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過程中,敵方可能依靠戰機的性能優勢,組織實施防區外打擊,或實施小編隊、 多方向、 多層次戰術手段進行突防,實現對我方重點目標的持續、 飽和的突擊和壓制,給防空力量帶來巨大挑戰。一方面,應該綜合運用信息防空和火力防空力量協同抗擊,當航空兵編隊進入盡遠攔截范圍時,組織遠程防空火力或前置火力實施盡遠攔截,尤其是對編隊中電子干擾機、 預警機實施火力攔截射擊,同時使用信息壓制手段,干擾敵機載雷達和信息通信設備,完成首輪次抗擊; 另一方面,根據我方保衛目標實際情況,綜合分析敵可能的突防方向,在縱深區域梯次部署信息、 火力防空力量,利用信息防空力量壓制敵航空兵編隊,同時使用梯次部署的火力防空力量進行層層抗擊,切實提高“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的作戰效能。例如電子干擾分隊壓制敵低空/超低空突防編隊機載雷達,迫使其拉升高度,為地空導彈部隊發現目標、 射擊目標提供機會。此類戰法運用的關鍵在于對敵情、 我情的掌握,要求防空部隊平時就加強航空突防編隊類型及其制勝機理的研究,做好信息與火力的協同配合,發揮最大效能。
在敵航空兵編隊突防過程中發射反輻射導彈時,應根據信息防空和火力防空裝備特點,在火力單元雷達附近設置2~3個誘餌車,在信息對抗單元附近設置1~2個假雷達,通過發射誘餌輻射信號的方式,誘偏敵空地反輻射導彈,保護“信火一體”防空體系的雷達安全,提高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首先,要保持隱蔽的武器裝備,一旦開啟就必須出其不意,抓住戰機,綜合運用信息和火力的優勢打擊敵人,破壞敵航空兵編隊突防體系。如果此時敵方對我方進行電子偵察或強電子干擾,我方可利用紅外跟蹤設備,對敵低空近程目標、 隱身目標進行輔助探測跟蹤制導,鎖定目標,實施“硬殺傷”。由于現有防空裝備機動能力不足,一旦被偵察定位,防空體系生存能力堪憂。在保證火力威力的同時,更應注重防空裝備機動能力的發展。其次,要利用虛擬設備,制造虛假情報,聲東擊西,轉移敵人注意力。
在未來防空作戰過程中,信息與火力是不可分割的作戰力量,并會進一步高度融合,針對當前“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空導彈的性能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火力打擊能力逐步加強,但信息防空力量和火力防空力量在編制體制上一直處于獨立的狀態,雖然在演習中設置了一些地面防空兵與電子對抗分隊的協同課目,對地面防空兵“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臨時編組的混編群對于情報偵察、 指揮協同、 信息融合、 裝備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協調問題。以陸軍不同類型合成旅為樣板,針對不同作戰對象,組建不同層次的地面防空兵合成部隊,編制多型號防空與電子對抗裝備,主要目的是平戰一體,多兵種協同提升體系低空情報保障能力,以信息對抗力量的“軟殺傷”與地面防空力量的“硬摧毀”相輔相成,發揮出電子戰與火力戰的綜合效能,在多維空間下對空襲作戰系統實施軟硬一體攻擊、 全程多維抗擊、 精確高效破擊的作戰行動。
為滿足“信火一體”防空作戰需要,聯合的指揮信息系統必須具備多源情報接收處理、 多型號武器系統交鏈、 混編集成指揮控制、 指揮關系動態重組、 防空反導一體化指揮、 智能輔助決策等作戰能力。
4.2.1 多源情報接收處理能力
可以接收并處理雷達情報網、 上級指揮所、 友鄰部隊、 電子對抗部隊、 本級目標指示雷達及所屬目標指示雷達和制導雷達的空情,為指揮員提供實時、 準確、 穩定的綜合空情態勢,為作戰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情報保障。應具備綜合空情編批、 分發功能,可實現上下級間的情報共享、 態勢統一。
4.2.2 多型號武器系統交鏈能力
以空軍防空武器系統為骨干,通過系統升級或加裝入網模塊,可實現諸軍兵種各型號地面防空武器系統、 電子對抗系統的緊密交鏈、 高度融合,并兼容各類武器裝備的情報、 指揮控制、 制導等數據信息,達到信息與火力的高度協同,實現體系內各類武器裝備的互聯、 互通、 互操作。
4.2.3 混編集成指揮控制能力
能夠對不同型號的火力武器系統和信息防空系統實施混編集成作戰指揮,給指揮員提供精準的目標射擊諸元和頻譜數據,為合理區分作戰任務提供依據; 根據作戰態勢變化,對不同型號混編的火力單元和信息對抗單元實施統一的目標任務區分和協同; 可集中指揮、 控制不同型號武器系統混編的火力單元、 電子對抗分隊進行戰斗行動,實時掌握火力單元、 電子對抗分隊戰斗全過程。指揮員可靈活組織武器系統間的集火抗擊、 接替抗擊、 信息支援等戰術戰法運用。
4.2.4 指揮關系動態重組能力
可快速識別交鏈火力武器系統和信息對抗系統的屬性,并通過建立動態指揮關系將其納入作戰體系,使系統具備靈活的組網能力。戰時,指揮關系動態重組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多個防空群構建的大區域防空體系的抗毀性、 可靠性。
4.2.5 信息與火力一體化指揮能力
防空作戰的信息與火力一體化指揮能力,是指在抗擊不同類型空襲目標過程中,對信息與火力防空力量的統一指揮、 整體控制、 協調配合等能力。針對未來空襲目標多元化、 威脅多樣化,需以“信火一體”聯合防空指揮信息系統為依托,實現對防空作戰體系內信息與火力防空力量的統一、 高效、 協調使用,提升反隱身、 反干擾、 反高超聲速、 反低空/超低空等一體化作戰能力。
4.2.6 智能輔助決策能力
“信火一體化”聯合防空指揮信息系統應具備復雜戰場態勢分析能力,為指揮員提供信息與火力裝備運用的智能決策與輔助決策功能,適應強敵“作戰云”、 “穿透型制空”、 “忠誠僚機”、 “分布式空戰”等新作戰模式。
目前,制約地面聯合防空的核心問題在于“信火一體”的兵力結構不合理,指揮鏈路設置不健全,火力防空裝備與信息防空指揮系統不兼容,無法實現裝備互聯、 互通、 互操作。一方面,按照“信火一體”的功能職責構建聯合防空指揮所,從信息化防空作戰指揮需求出發,在人員編成和崗位設置上,聚焦作戰籌劃及抗擊過程,減少交叉,精簡內容; 另一方面,緊貼地面防空實戰化,依托“信火一體”聯合防空指揮信息系統,做好以火力單元、 電子對抗分隊、 雷達分隊的作戰部署為核心的指揮控制關系。圖3為地面防空合成群兵力結構與指揮控制關系示意圖,相比現有防空作戰體系,增加了信息對抗力量和專業力量指揮員,進行了模塊化編組,可實現信息融合、 動態編組、 信火協同,切實提高了指揮效能。
隨著聯合防空反導作戰的快速發展,演習演練暴露出諸多新問題: 相對于以往地空導彈混編群的指揮對象數量增大,可能有多個配屬的陸軍、 海軍、 預備役以及雷達兵、 電子對抗兵等分隊; 偵察預警、 電子對抗等信息化要素復雜,缺少專職的指揮人員; 不同軍兵種指揮層級不同,指揮程序不一致,時效性差。信息防空力量與火力防空力量編制上的相對獨立,造成了復合型指揮人員的缺少、 骨干核心指揮員信息對抗知識結構缺陷,面對電子對抗分隊的指揮流程紊亂,很難滿足未來防空作戰指揮控制需求。

圖3 地面防空合成群兵力結構與指揮控制關系示意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空地雙方的體系對抗可看似 “矛”與“盾”發展變革的較量,兩者相互促進、 相互依存,但“矛”的發展始終走在“盾”的前列,針對不斷發展的航空兵編隊突防樣式及特點,充分發揮現有裝備和作戰力量優勢,升級指揮系統、 優化兵力結構和指揮關系,使信息對抗力量、 火力防空力量聯合一體,探索“信火一體”抗擊航空兵編隊突防的策略方法,彌補當前防空體系的“非對稱”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