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颯爽
(吉林藝術學院 藝術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鋼琴教育是我國當前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齡前兒童理解能力偏弱,缺乏有效溝通,所以如何啟蒙引導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鋼琴學習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技能技巧練習又比較枯燥。幼兒鋼琴教學不但要求專業性,更要從幼兒的情感出發,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幼兒鋼琴啟蒙階段加強對于鋼琴學習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鋼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過程,是理解樂曲情緒,喚起內心情感共鳴的過程。”教師應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激動人心的音樂力量,使其注意力、感知力、記憶力都得到提升,鍛煉孩子的創造思維和想象力。
鋼琴學習是欣賞藝術、領會藝術的過程。兒童在學琴中收獲情感體驗,引發對生命和藝術的思考。鋼琴學習還可以逐步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此外,通過舞臺表演展示才藝,能夠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為塑造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鋼琴學習最初階段的難度較高,如果在最初階段學生就對鋼琴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那么隨著難度的加深,學生的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直至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幼兒鋼琴啟蒙階段,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經驗儲備和對樂曲情緒的感悟充分發揮想象,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表現力,而不是進行枯燥的技巧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日常練習中體會快樂,以積極專注的態度面對鋼琴學習,最終對于鋼琴藝術的領悟也會更加深刻,鋼琴演奏技能會有得到有效鍛煉。
一直以來,幼兒鋼琴教學的培養目標偏重于鋼琴演奏的專業方向,忽視了以普通音樂審美教育為目標的幼兒群體的實際需求,也制約了他們想象力的發展,削弱了學習興趣。
啟蒙鋼琴教學培養目標比較模糊,借鑒了鋼琴表演專業教學方法,習慣性地更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缺少對兒童藝術感受的關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鋼琴教學逐步普及,出現了很多鋼琴培訓機構,但是其中許多都缺乏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師在鋼琴教學過程中不注重興趣培養,更多注重經濟效益,導致教學目的過于商業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鋼琴啟蒙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是較高的,不僅僅需要擁有較強的鋼琴彈奏專業技能,而且需要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僵化枯燥,不符合兒童的學習方式和興趣特點。例如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單一,沒能靈活運用集體、小組等更加豐富的組織形式,教育活動方法主要還是重點針對獨奏形式,對技能技巧的訓練要求過高,忽視趣味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要掌握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特點,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注重綜合性、趣味性。
對于學齡前幼兒來講,直接從樂譜上很難領會音樂情感,教師可以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有效針對這個方面開展教學,主要包括示范,直接彈奏和講解鋼琴音樂作品是比較有效的、直觀的方式,教師可以從作品整體和音色分解等角度將作品展示給孩子;情景描述,即根據樂曲情緒發展,教師可以用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彈奏過程中發揮想象力;現實環境,教師為孩子找到與作品相關的場景,引導或者進行體驗感受,形成環境與音樂感受的關聯;拓展其他藝術門類的內容,為孩子介紹與鋼琴音樂作品相關的多種表現手法,使孩子對將要學習的鋼琴音樂作品有更加立體的藝術概念。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比擬、象征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講解,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發揮,加強對于相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以將三個聲部比擬成海陸空,將枯燥的樂理知識形象化。
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興趣特點,開發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等形式,在單一的獨奏形式教學基礎上增加協同合作等教學方法。
例如聯彈,通過兩人四手、三人六手、四人八手等形式,降低獨立完成曲目的難度要求,加快掌握速度;多鋼琴協作,選擇雙鋼琴或多鋼琴同時演奏一首作品,使孩子了解鋼琴與演奏者之間相互配合的多樣性;室內樂組合,搭配其他樂器共同完成一首作品,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了解不同樂器的音色、音域特點,提高孩子對器樂的認知能力和欣賞水平;結合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法,從中提煉出與鋼琴演奏相關聯的教育策略,不斷挖掘孩子的深層次潛力;小組課堂模式,破除傳統的“一對一”模式論,集體形式課堂能夠使兒童了解到自身的優缺點,同時增加學習趣味性;引入游戲教學法,使學生能夠在游戲過程中鞏固音樂知識;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音頻、視頻展示,豐富課堂內容。
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偏弱,自我約束力相對較差,缺乏有效溝通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能把握好教學時間,就會使孩子感到疲憊,注意力分散甚至產生厭倦情緒,最終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除了鋼琴教學課堂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多種場合結合樂曲欣賞輔助鋼琴學習,比如在幼兒園午睡時間,可以播放舒緩的鋼琴曲來幫助幼兒穩定心情,快速入眠。
現階段幼兒鋼琴演奏的實踐方式比較單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開發更多的實踐方式和展示途徑,使兒童能夠通過演奏實踐活動獲得自我評價。幼兒鋼琴啟蒙階段要注重對自信心的培養,使其能夠在鋼琴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友善的目光和鼓勵的語言都會給孩子帶來愉悅的感受,增強自信心。
鋼琴音樂的演奏行為又稱作“二度創作”,即在表演過程中保持樂曲原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時通過練習過程逐步對音樂形成獨特理解,選擇適當的處理方式,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在準確揭示作品內涵的同時,塑造帶有演奏者個人鮮明特色的音樂形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開發更多的實踐方式和展示途徑,例如沙龍式交流,以家庭成員、學習小組同學為聽眾群體,進行小規模、非正式化展示,使孩子輕松愉悅地完成實踐活動,建立自信,避免造成緊張情緒;特定社會環境的展示,以陌生的聽眾群體為目標,彈奏相對比較完整的作品,從而使兒童獲得成就感;音樂會,積極參加有一定演奏水準的正規音樂會,面對較專業的聽眾群體進行展示;比賽競技活動,通過參加競技類實踐活動,使兒童在比較當中進行自我評價。
“鋼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過程,是理解樂曲情緒,喚起內心情感共鳴的過程,是一個再度創作過程。”鋼琴學習激活了兒童的眼、耳、口、手等,拓展了藝術視界,調動了主觀能動性,使孩子真正愛上音樂,打開他們的想象世界和創造思維,在此期間,兒童把自己的情感與想象融入音樂作品中,促進了創新、創造思維的發展,也為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開拓型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幼兒鋼琴教學不但要具備專業性,同時更要從幼兒的情感出發,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真正使其以積極熱愛的心態來面對鋼琴學習,對鋼琴音樂產生興趣,教師要采取趣味性更強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