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芳芳,李偉,廖朝青
新余市中醫院,江西 新余 338000
乳癰相當于西醫方面常見的急性乳腺炎,是常見于乳房部的產后疾病之一,多見于產后哺乳期婦女,且初產婦最為常見,主要臨床表現是乳汁分泌不暢,嚴重影響嬰兒的營養攝入,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1-2]。在西醫治療上,主要針對患者的傷口感染給予抗生素進行抗菌消炎處理,但使用抗生素治療對產婦后期哺乳及新生兒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中醫藥治療乳癰多以解毒清熱,疏通乳絡為主,不僅可以明顯控制乳癰病情的發展,還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3-4]。瓜蔞牛蒡湯來自《醫宗金鑒》,屬于經典名方,具有清熱散結、疏肝解郁等作用,多用于早期乳癰的治療,方中數味中藥聯合應用,能夠通絡散結、消腫通乳。大黃、芒硝可有效改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血清學指標,提高臨床療效。因此,本文探討大黃、芒硝外敷聯合瓜蔞牛蒡湯治療乳癰的療效。
本研究經新余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11 月在新余市中醫院進行治療的乳癰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8.44±3.32)歲,年齡范圍22~32 歲,病程(2.35±1.08)d,病程范圍1~5 d;治療組年齡(30.12±4.11)歲,年齡范圍24~37 歲,病程(4.11±1.24)d,病程范圍2~7 d,上述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1)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乳癰診斷標準;(2)哺乳期乳房脹痛,甚至伴有胸悶惡心等癥狀;(3)周身酸痛、易口渴,苔黃,脈數。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患者臨床資料完整;(3)患者依從性好,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本研究;(4)年齡18~40 歲。
排除標準:(1)妊娠期婦女;(2)接受其他實驗可能影響結果的患者;(3)有乳腺手術疾病史的患者;(4)乳腺假體植入患者;(5)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6)乳房表面皮膚潰爛的患者。
對照組主要給予青霉素進行抗生素治療。青霉素皮試陰性者予注射用青霉素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1439,規格:0.48 g(80 萬單位)]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640萬單位/次,1 次/d,連續治療1 周。青霉素過敏者予注射用頭孢噻肟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0948,規格:1.0 g)2.0 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2 次/d,連續治療一周。
治療組使用瓜蔞牛蒡湯聯合大黃、芒硝貼敷組進行治療。瓜蔞牛蒡湯:瓜蔞仁、牛蒡子、天花粉、黃芩、山梔子、連翹、金銀花各12 g,鹿角霜15 g,路路通10 g,生甘草、陳皮、青皮、柴胡各8 g,常規煎煮,取汁200 mL,100 mL/次,分2 次口服,1 天1 劑。大黃、芒硝貼敷:乳房局部給予大黃20 g,芒硝80 g 按1∶4 比例研成粉末,加入凡士林油膏,配合開水一起調均,并將攤在特制的紗布袋平鋪于腫塊上方,每24 小時更換一次,連續治療6 d。
(1)臨床療效判定: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進行療效判定,乳房腫塊不僅沒有消腫甚至加重,反復形成漏液為未愈;乳房局部腫塊減小,疼痛感減輕,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全身癥狀消失,乳房腫塊完全消散,排乳完全順暢為痊愈。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2)治療前后腫塊面積評分: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測量,無腫塊記0 分,腫塊面積≤2 cm2記3 分,2 cm2<腫塊面積≤4 cm2記5 分,腫塊面積>4 cm2記7 分,分數越高表示腫塊面積越大。(3)治療前后乳房疼痛評分:根據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評定乳房疼痛感,分數為0~10 分,總分為10 分,分數越高表示越疼痛。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統計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腫塊面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腫塊面積評分均減小,且治療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塊面積評分() 分

表2 兩組患者腫塊面積評分() 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乳房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乳房疼痛評分均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乳房疼痛評分() 分

表3 兩組患者乳房疼痛評分() 分
乳癰是由熱毒入侵乳房引起的常見疾病之一,好發于哺乳期,與乳汁淤積有密切關系,易引發葡萄球菌感染,乳頭偏小、乳頭破裂和乳頭的不當護理都會引發乳房細菌感染[8]。乳癰經常發生于產后3 周左右,臨床初期癥狀為乳房出現腫塊,若是不及時處理,還容易對嬰兒喂養造成不良影響[9]。
中醫學認為乳癰的病因是由于恣食厚味、肝氣郁積與毒邪侵襲,導致營血不從,氣滯血凝、火毒與積乳互侵而結腫成癰,或因乳兒口中熱毒、飲食不節、畸形擠壓而引起乳絡阻塞郁而化熱,進而導致乳癰。說明乳癰以塞為因,早期治療應該以通乳絡、去積乳為治療原則,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解毒、消腫活血為主[10-11]。
研究顯示,大黃、芒硝外敷聯合瓜蔞牛蒡湯治療可以提高臨床有效率,減小腫塊面積和改善乳房疼痛(P<0.05)。原因在于大黃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且有回乳作用,可抑制乳汁分泌,促進乳管通暢。芒硝局部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和消散,發揮通乳散結、消腫止痛之功效。將兩者研成粉末按1∶4 的比例外敷于患處,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作用迅速。選用瓜蔞牛蒡湯治療,方中瓜蔞皮具有通絡散結清胃熱、消癰腫;牛蒡子疏風解表、清熱散結之效,能夠預防乳汁淤積;柴胡疏肝,配伍青皮疏肝理氣作用;蒲公英清熱解毒,方中加王不留行、金銀花等入肝胃兩經,適用于通乳絡、消腫;皂角刺有活血消癰作用;干姜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赤芍可散瘀止痛;鹿角片具有消腫、行血、益腎作用;當歸活血,而甘草調和諸藥。方中金銀花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抗感染,屬急性乳腺炎治療的圣藥。總方貫徹疏散表邪,清疏通絡。因此,大黃、芒硝外敷聯合瓜蔞牛蒡湯治療乳癰,可以調和氣血,消腫止痛,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改善代謝情況,增強機體免疫力,促使機體病理物質排出體外,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黃、芒硝外敷聯合瓜蔞牛蒡湯治療可以增強臨床療效,減輕乳房疼痛,操作簡便,可明顯消散腫塊,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