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輝,周娟
撫州市中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肛竇炎是指發生于肛竇、肛門瓣的炎癥性疾病,發生后會出現肛門灼熱疼痛、肛門異物或下墜感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對其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1]。肛竇位于直腸與肛管交界的齒線附近,解剖位置特殊,其可誘發肛瘺、肛周膿腫、肛裂等大部分肛腸疾病,是一種潛在感染病灶,故積極有效治療肛竇炎對降低肛腸疾病發病率具有重要的意義[2]。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多由急、慢性感染所致,多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以促進炎癥吸收,改善臨床癥狀,但易反復發作,效果欠佳。近些年,隨著中醫學對該病認識的加深,在其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有良好的療效。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肛竇炎患者應用止痛如神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分析如下。
選擇2018 年10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撫州市中醫院就診的88 例肛竇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 例。診斷標準:肛竇炎西醫診斷符合《現代中西醫結合實用肛腸外科手冊》[3]:(1)肛門伴疼痛、墜脹、灼熱,肛門潮濕,有異物感;(2)肛門鏡檢顯示病變肛竇水腫、充血,色澤發暗;(3)指診有緊縮感,炎癥處有明顯壓痛、凹陷或硬結。肛竇炎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外科學》[4]中濕熱下注型:肛門灼痛,便時加重,肛門部分泌物增多,伴心煩口苦,便秘尿黃;舌黃膩或苔黃,脈弦數或滑數。對照組女19 例,男25 例;年齡(51.76±5.19)歲,年齡范圍32~72 歲;體質量(BMI)(24.02±1.38)kg/m2,BMI 范圍19~29 kg/m2;病程(2.03±0.40)年,病程范圍3 個月~5 年。觀察組女17 例,男27 例;年齡(52.05±5.21)歲,年齡范圍30~75 歲;BMI(23.92±1.43)kg/m2,BMI 范圍19~30 kg/m2;病程(1.97±0.38)年,病程范圍5 個月~5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撫州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30~75 歲;臨床資料齊全;意識清楚,可配合治療;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混合痔、肛瘺等肛門疾病者;有尖銳濕疣、梅毒等其他性傳播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予以甲硝唑栓(廣西十萬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1412,規格:0.5 g)治療,每日排盡大便后將其推入肛門內部,0.5 g/次,2 次/d。觀察組加用止痛如神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方藥組成:秦艽15 g,黃柏、澤瀉、當歸、蒼術、大黃、天花粉、生梔子、防風各10 g,桃仁、黃連、皂角刺各6 g。加水煎至100 mL,采用50 mL 注射器接吸痰管保留灌腸,每次灌30 mL 左右,3 次/d。兩組均以10 d 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臨床療效:肛門鏡檢示膿性分泌物、肛竇水腫、充血等體征消失,肛門疼痛、墜脹等癥狀消失為治愈;肛門鏡檢示膿性分泌物、肛竇水腫、充血等部分體征消失,肛門疼痛、墜脹等癥狀有所改善為好轉;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2)癥狀改善情況:參照《中醫外科學》對肛門疼痛、肛門瘙癢、肛門墜脹及肛門潮濕進行評估,其中肛門疼痛按照無疼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且尚可忍受、重度疼痛且無可忍受分別計0、1、2、3 分;肛門瘙癢按照無瘙癢、輕度瘙癢且對工作學習影響不大、中度瘙癢且發作時影響工作學習、重度瘙癢且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及睡眠分別計0、1、2、3 分;肛門墜脹按照無墜脹、輕度墜脹且無排便不盡感、中度墜脹且有排便不盡感、重度墜脹且休息后不能緩解分別計0、1、2、3 分;肛門潮濕按照無分泌物滲出、肛門分泌物滲出、肛門分泌物濃厚黏膩、分泌物沾滿手紙分別計0、1、2、3 分。評估時間取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3)炎癥因子指標:檢測白介素-6(IL-6)、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均購自武漢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時間取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4)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頭暈等。
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兩組肛門疼痛、瘙癢、墜脹、潮濕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兩組IL-6、CRP、TNF-α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肛竇和肛瓣的炎癥常刺激肛門括約肌,引起其痙攣,導致肛門局部缺血,影響炎癥的消散和吸收[5-6]。外用抗生素是西醫常用療法,甲硝唑栓為代表藥物,其可通過抑制細胞DNA 合成而發揮抗菌活性。然而長期應用甲硝唑栓雖可對病原微生物繁殖進行抑制,但易產生耐藥性而降低治療效果,且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中醫學將肛竇炎歸屬于“臟毒”的范疇,認為是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導致脾胃受損,濕熱內生,蘊結于肛門所致[7-8]。正如《外科全生集》曰:“臟毒,醇酒厚味,勤勞辛苦,蘊毒流注肛門。”故臨床上以濕熱下注型居多,治療上應以清熱祛濕為基本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肛門疼痛、瘙癢、墜脹、潮濕積分及IL-6、CRP、TNF-α 水平較低,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肛竇炎患者應用止痛如神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且安全可靠。《醫宗金鑒》中所載的止痛如神湯(加減)中大黃清熱解毒;秦艽、當歸祛濕活血止痛;黃連、黃柏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澤瀉、蒼術、防風祛風、止痛、利濕;桃仁、皂角刺活血消腫排膿;天花粉清熱潤燥、消腫排膿;生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全方配伍共奏消腫止痛、清熱祛濕之效。藥物保留灌腸最早出于《傷寒論》中導法,藥物經肛門、直腸吸收后可直達病灶而發揮作用,且大腸與肺相表里,在經絡作用下,藥物可上輸于肺,散布全身,調節機體功能,發揮扶正祛邪之效,并可直接經直腸黏膜吸收而進入人體大循環,可免于肝首過效應[9-10]。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連不但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促進炎癥消除及病灶修復,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力;黃柏所含生物堿具有抗炎、鎮靜、鎮痛、抗菌等作用;當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具有消炎鎮痛、抗氧化的作用[11-12]。
綜上所述,肛竇炎患者應用止痛如神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可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