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超 尹紅波 熊明芝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以頸肩部疼痛,一側或雙側手臂麻木無力,頸部活動受限為主癥的一種頸神經根壓迫性頸椎病[1-4]。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逐漸增高,約占頸椎病總發病率的65%[5]。而艾灸治療主要是通過局部的溫熱作用,達到舒筋活血、緩解肌肉痙攣、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改善疼痛和眩暈等癥狀[6-8]。兩者結合起來,使效果達到更好。但CSR影像學所見與臨床癥狀出現偏差是常有的,導致CSR診斷困難。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直接做出橫斷面、矢狀面和各種斜面等體層圖像來供醫生診斷疾病。本研究旨在討論應用MRI評估艾灸聯合小針刀治療CSR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于南昌市洪都中醫院臨床診斷CSR的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25~57歲,平均(41.48±10.71)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23~61歲,平均(39.61±11.91)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本研究經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2017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②頸、肩背疼痛,僵硬,上肢麻痹;③臂叢牽拉試驗呈陽性;④椎間孔加壓試驗陽性。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具有根性分布癥狀、體征;②椎間孔擠壓試驗或(和)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椎動脈型頸椎病;②骨質疏松癥;③嚴重心、腦、肝、腎功能異常等。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普通診斷后給予小針刀治療:選擇受累神經節段穴位,迅速進針到皮下組織層,進針后將刀口垂直于骨面,松解筋膜完畢后快速出針,按壓止血,貼止血貼覆蓋針孔。1次/周,4次為一個療程。
1.4.2 觀察組治療前,對患者先進行MRI檢測后再進行艾灸聯合小針刀治療,治療后再MRI檢測。采用MRI系統 (德國GE公司Signa HDX Serise 1.5 T) 對患者的頸椎C5-C6,對矢狀位、冠狀位和軸位進行掃描檢查,常規掃描橫斷位T2WI和矢狀位T1WI、T2WI(層厚3~4 mm,矩陣256×192,FOV20 cm×20 cm)。檢查后進行艾灸聯合小針刀治療:小針刀療法步驟同對照組在針刀治療操作24 h后再開始進行艾灸治療。使患者俯臥,取膏肓、曲池穴、頸夾脊穴等穴位,使用艾炷進行施灸貼敷,1次/d,10 d為一個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療程與療程間隔2 d。
1.5 觀察指標視覺模擬評分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10]:對患者治療前、后進行VAS評分。頸痛是CSR患者最常見的主訴。VAS卡中心10 cm長線刻有數字和可滑動的游標,兩端為“無痛”(0)和“最劇烈的疼痛”(10)。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在直線上標出疼痛程度,VAS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2017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治愈:頸椎活動正常,療效指數>90%;②顯效:頸椎活動基本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70%<療效指數≤90%;③有效:頸椎活動基本正常,參加工作能力改善,30%<療效指數≤70%;④無效:體征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74.00%,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觀察組影像學參數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分析,可見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與影像學參數的相關分析,臨床療效與MRI椎管正中矢狀徑、椎間隙高度、椎管橫截面積、椎間孔橫截面積之間的具有正相關性。見表3。

表3 觀察組影像學參數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的改變,頸椎病已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已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11-13]。CSR患者占頸椎病患者的主要部分,發病率為1.7%~17.6%[14]。CSR在中醫學屬于“痹證”等范疇,一般會運用針刺、艾灸、推拿等治療方式。
本研究應用艾灸聯合小針刀對患者進行治療。針刀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根壓迫造成的疼痛。艾灸具有行血、溫補、散寒等功效,對頸椎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VAS評分都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艾灸結合小針刀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治療CSR。
由于中醫臨床研究方法存在缺乏規范系統等問題,在治療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并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15]。針刺是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人體存在許多十分危險重要的穴位,對疾病做出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都十分關鍵。
本研究對觀察組在艾灸聯合小針刀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了MRI診斷的使用。治療前、后分別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了MRI診斷。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艾灸結合小物明顯地提高對CSR的臨床療效。2組VAS組間結果對比顯示,觀察組疼痛值降低的程度顯著優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研究結果可以得出,艾灸聯合小針刀,明顯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有效地改善CSR對患者造成的生活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了椎管正中矢狀徑、椎間隙高度、椎管橫截面積和椎間孔橫截面積的改變與臨床療效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通過本研究知道,MRI的應用得到的數據、影像等,可使醫生清楚直觀地觀察到患者的具體病變問題,給治療帶來更多的便捷之處,提高了治療的效率與有效率。
綜上所述,應用MRI檢測CSR可以有效提高艾灸聯合小針刀治療的療效,MRI影像學的改變與臨床療效具有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