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胃痛又稱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要病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胃痛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需要重視的疾病之一,看似簡單的一個病癥,往往需要跟其他一些疾病相鑒別,比如心臟病也會引發胃脘部疼痛,臨床醫生應高度重視,同樣會有慢性胰腺炎、膽囊炎、主動脈夾層等疾病。在這里主要研討脾胃疾病,其他不做研討對象。
本文對2017—2021年運用中醫辨證治療胃痛經驗的最新進展內容進行了梳理,以便指導臨床實踐。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核心,同樣,在治療胃痛上也是如此,掌握好辨證思路,就不會在選方用藥及針灸等治療方向偏歪,最為至關重要。
鄭勇等[1]從中虛氣滯證、胃陰虧虛證、寒熱錯雜證、血瘀證、肝氣犯胃證5個方面闡述運用中藥治療胃痛。中虛氣滯證采用健脾益氣、疏肝理氣,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運用五行相生相克;血瘀證本著氣血關系來辨析,病初期在氣,日久血瘀傷及胃絡,加活血祛瘀之品使氣血調暢,起到事半功倍功效。
盧晶等[2]在艾灸治療胃痛中認為虛寒證臨床上頗為常見,表現為胃痛綿綿不休,隱隱作痛;并遇寒加重拘急。以脾胃虛弱為基礎,或脾陽不足,寒自內生,胃失溫養,氣機阻滯,出現胃失和降,不通則痛。
孫改萍等[3]認為胃痛以肝氣犯胃多見,在五行中木土可為相克、相乘、相侮的關系,“土需木疏,土得木而達”,脾胃之氣機升降均有賴于肝的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為此,肝為病之源,胃為病之所,肝失疏泄、條達失常則肝氣乘脾犯胃,而導致胃的腐熟受納水谷失職,和降亦失職,治療需通過疏肝理氣、清瀉肝火、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便可恢復肝胃之間平衡狀態,在治療胃痛中具有重要意義,并取得良好療效。
胡逸芳等[4]認為胃痛的病位在胃,可由胃腑或者其他臟腑的病變引起胃絡不通或胃失濡養而致胃痛。主要病因在于寒邪犯胃、食積傷胃、肝氣犯胃、氣滯血瘀、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辨證取穴,強調針到痛止,必先細察病機,辨清虛實。
秦善文等[5]認為血瘀為慢性胃痛基本病機,是其發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貫穿于疾病的始終,“瘀”包括“有形之瘀”和“無形之瘀”,開拓中醫瘀血的范疇,完善了慢性胃痛“瘀”的理論體系。“有形之瘀”即傳統意義上的血瘀,比如胃脘部刺痛、舌脈等瘀血之征;“無形之瘀”乃血液運行遲緩、甚者不利的一種狀態,常常無典型的“瘀血”癥狀或體征。出現瘀象多病久多瘀,或出血病史者多瘀,或腹脹滿者多瘀。
戴欣晴等[6]認為胃痛由于氣血失和,使得“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即胃失和降或脾胃虛弱而胃絡失養,氣血的平衡失調而引發疼痛。故而,氣血調和是治療胃痛的關鍵,采用理氣活血法、益氣補血法,從而“不通則痛”采用理氣活血疏導以通之,“不榮則痛”采用益氣補血健運脾氣營養胃絡而止痛。
張西潔等[7]從寒、濕、食、瘀4個方面論述胃痛的發病機制及治療探討。首先寒邪易傷人體陽氣,失去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進而傷及脾陽,使得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甚則凝結阻滯不通而痛;濕邪也易于傷及陽氣,阻遏氣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痰濕內生,經絡阻滯不暢而痛;飲食傷胃,胃失和降,氣機不暢則胃脘脹痛;氣滯血瘀乃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胃中氣機阻滯,影響氣血通行,氣滯則血瘀,傷及胃絡而痛。
陳凱等[8]認為胃脘痛的產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其證有虛有實,以及虛實夾雜,不通而痛及不榮而痛是其基本病機,與多個臟腑相關,其中與胃、肝、脾關系最為密切。
白海俠等[9]認為胃痛病因較多,病機復雜,治療時,首先應明確病因,辨清寒熱虛實、氣血陰陽之不同,抓住病機關鍵,才能獲得良效。病因病機主要概括5個方面:①郁怒傷肝,肝胃不和;②脾胃虛弱,陰陽兩虛;③久痛入絡,血瘀痰滯;④寒熱錯雜,升降失常;⑤毒瘀交結,濕熱熏蒸。對于寒熱錯雜、虛實交作、氣血同病及毒瘀互結等難于辨別的胃痛,在辨證方面①要辨部位,病雖在胃,但要從肝胃兩處著眼進行辨證;②辨氣血,一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分清主次輕重,便于決定用藥主次和用量;③辨寒熱及寒熱錯雜,常見上熱下寒及上寒下熱2種情況,以及兼濕、兼食、兼虛、兼氣滯等情況;④辨虛實及兼夾,疑難病多虛實夾雜,常常癥狀與脈舌相左,以及癥狀與素體不一。在病癥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調理不可勞累,戒除煙酒,少食辛辣肥膩及生冷食物,必要時結合藥膳進行調養,促進病情恢復。
于佳琪等[10]認為治療中以“通”法貫穿始終,病機在于“不通則痛”,寒客者,溫而通之;邪郁者,疏而通之;濁聚者,泄而通之;絡阻者,辛潤通之;胃陰虛者,滋陰以通;胃陽虛者,溫中以通;氣營不足者,理營以通;寒熱錯雜者,辛開苦降以通。這些正體現葉天士在治療胃痛中見解獨特,認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臨證中信手拈來,體現了中醫臟腑中“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滿而不實”的真諦。
王沛等[11]認為胃痛病因很多,其病機主要在于“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選擇相應的“通降”治法,能緩解疼痛之“標”,更能治療脾胃之“本”。通降治療選藥要遵循藥量宜輕,勿投重劑,即“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則,用藥量宜適中,中病即止,分清標本緩急,明辨寒熱虛實,巧用通降之法。正如《醫學正傳·心腹痛》所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活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瀉為通則妄矣”。臨床靈活應用,使陰陽平衡,邪去正安而胃痛止。
張伊萌等[12]發文論述李佃貴國醫大師自創中醫濁毒論,立化濁解毒為治療大法,貫穿應用于胃癌治療中,認為胃癌前狀態屬于“胃痛”的范疇,此病病因復雜,病位總離不開脾胃,但與肝息息相關。濕邪易化,濁邪難清,濁毒之邪即濁與毒膠結互纏,如油裹面,沆瀣一氣,致病性強,故治療時日較久。胃癌前狀態的病機歸納為2個階段和2種機制,2個階段分為“濁化”和“濁變”,即濁化是疾病的初級狀態,類似最初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濁變則是病變程度更深一層,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學和結構學的異常改變,譬如萎縮性胃炎等。2個機制指“不通則萎”和“不榮則萎”,濁毒之邪久居胃腑,阻滯氣血運行,氣滯血瘀,胃部腺體不得氣血榮養,此為不通則萎;不榮則萎即“陽化氣,陰成形”,陰精陰氣為構成臟腑經絡的物質基礎,若胃陰虧耗則構成胃部腺體的物質基礎不足,從而造成胃部腺體減少,黏膜變薄,病情進行性加重,遷延成為惡疾。藥物選擇上比較全面,根據濁毒理論及病因病機,以化濁解毒為大法,輔以理氣、養肝疏肝、活血、滋陰、邪正盛衰皆有顧及,用藥打組合拳,多管齊下,同時治療此病李佃貴國醫大師多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讓患者建立信心,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飲食干預,適度參加戶外運動,增強體質。
方藥是辨證結合臨床癥狀配伍所得的結果,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是治療法則的體現,為此,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馮良[13]從孫玉信教授長期臨床工作中總結出胃痛治療要抓主癥、守病機的原則,辨其病機,分清虛實,次分寒熱,辨證施治,隨癥加減的方式治療胃痛。若寒邪客胃、氣機凝滯,以延年半夏湯主之;若胃氣郁滯、郁而化熱,以郁達湯主之;氣虛里寒、胃脘拘急,以黃芪建中湯主之;胃陰虧虛、胃絡失養,以養胃湯主之。在隨證加減用藥上尤其重視,胃痛甚者,合金玲子散;胃痛伴反酸,合烏貝散;伴噯氣,合越鞠丸;伴燒心,加蒲公英;伴脅痛,合四逆散、金玲子散;情志不暢,加郁金;伴食積嘈雜,合保和丸;伴胃脹,加枳實、厚樸;久痛入絡,加五靈脂、蒲黃;伴惡心嘔吐,加法半夏、陳皮、竹茹;伴便干,加炒萊菔子、杏仁;伴口干口苦,加黃連;伴郁熱心煩,加淡豆豉、梔子;伴咽中不適,加桔梗或半夏厚樸湯;胃鏡檢查顯示胃潰瘍加白及、枳實、蚤休;胃鏡發現有息肉,加僵蠶、烏梅、雞內金。
陳凱等[8]選方用藥上實證治療以溫胃散寒,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方劑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良附丸合丹參飲加減;虛實夾雜以疏肝利膽,調和脾胃,行氣解郁,方劑選用小柴胡湯加減;虛證治療以益氣養血,健脾養心,方劑選用歸脾湯加減。
針灸包括針刺和艾灸,是治療胃痛療效確切手段之一,也體現了中醫經絡學的特色。
蔣洪文[14]認為針灸治療功能性病變療效較好,但對于器質性胃痛相對來比較復雜,需要堅持治療才能收到滿意的療效。治療方面必須審證求因,辨證施治,胃痛證型往往是似虛是實,似實是虛,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臨證必須詳審細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治療選取內關、足三里、中脘,選穴精簡,意義深刻,從而達到行氣和胃散滯、止痛、消食導滯功效。
盧晶等[2]在運用艾灸治療胃痛中,認為艾本身性溫而辛香,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經過炮制點燃后則熱氣內注,溫煦氣血,結合腧穴的特性及循經辨證取穴,能直達病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艾灸對于脾胃虛寒型胃痛療效確切。
胡逸芳等[4]在胃痛的治療中強調突出灸法,重在溫通,溫灸置于腹部,溫補中焦,熱度直達病所;溫針灸脾胃腎經,選取足三里、地機、三陰交等調和氣血,理氣和中,達到標本兼治;溫和灸涌泉穴等引火歸元,溫煦元陽,則脾陽得升。
趙潤苓[15]認為雷火灸主要成分艾葉,艾本身具有溫經散寒作用,雷火灸還摻加乳香、沒藥、草烏、川烏成分,有較強的滲透力,增強化瘀鎮痛、散寒除濕作用,局部選取中脘穴,加速局部血流,促進局部寒氣的排出。雷火灸在溫通的作用下,陽氣得以激發,利于提升機體內在陽氣。配合關元穴,二穴合用,可起到散寒、鎮痛作用。在護理上,從患者的內心情緒出發,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其對自身疾病的恐懼心理,避免疾病復發,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在飲食方面,避免寒涼及刺激飲食的攝入,減少疾病的復發。
方露等[16]認為病變臟腑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臨床上首先辨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胃痛,運用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指導治療,以和胃止痛法為基礎,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以及相關募穴為主,處方選擇中脘、足三里、內關為主方,同時辨明寒熱虛實,以及相關臟腑經絡之間的聯系,比如寒邪客胃證加百會、神闕等;肝氣犯胃證加膻中、章門等。
通過近幾年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中醫藥治療胃痛具有明顯的特點與優勢,方法大致分為中藥、針灸兩大治療體系,各自有不同的特色。從臟腑的特性來看,胃為陽土,主通降,喜潤而惡燥,為此,結合文獻認為治療胃痛要以通為本,同時脾胃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選方用藥掌握好脾胃的升降平衡,也不能通降太過,用中藥藥量要少而精;同時,也要保護好胃液,不能一味地苦寒瀉下或溫燥,宜中病即止,以免化燥傷陰。針灸選穴要分清主次,能起提綱挈領作用,掌握好腧穴特性及相關臟腑經絡之間聯系。日常養護要得當,做好情志調理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減少疾病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