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錳男 李明峰 地娜拉·加力肯 戴 晶 鄒 沖,2△
頸源性高血壓是頸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直接或間接對交感神經、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而形成的一種繼發性高血壓病。頸椎病發病率有上升及低齡化的趨勢,中青年頸椎病的發病率為19.22%[1],頸椎相關癥狀在中學生以及小學生發病率為15.1%~58.7%[2]。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頸椎病是高血壓病的高危因素之一,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雖然對于降壓藥物反應敏感,但是易產生低血壓反應及耐藥性。近年來頸源性高血壓中醫及西醫研究報道表明中醫療法結合西醫治療能夠有效改善頸椎病變引起的血壓異常,現概述如下。
1.1 西醫機制
1.1.1 頸上神經節與頸源性高血壓頸上神經節(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位于上頸段頸動脈鞘與頭長肌之間,頸椎C1~3或C2~4橫突前的凹陷內。由于上頸段以寰樞椎為中心,變異畸形多,關節囊松弛,橫突長,無椎間盤,加之頸椎運動多集中于上頸段,容易發生頸椎關節紊亂,因此位于上頸段的SCG易受刺激。DiBona[3]研究表明頸源型高血壓是由于頸上神經節受到過度刺激后導致的血壓升高。SCG是支配心腦血管的重要交感神經節,其上端發出的節后纖維通過其支配的頸內動脈,還有少量纖維分布的椎動脈上段 ,與腦內器官形成廣泛接觸;其下端還發出心上神經分布至竇房結、心房結等[4]。當SCG受到刺激:①頸內動脈興奮性提高,從而引起血管收縮,中樞供血減少,外周血管反應性收縮[5]。②丘腦下部的縮血管中樞受大腦后動脈供應,易受其血管異常興奮性升高的影響而引起血管收縮。故當SCG受到刺激,椎動脈興奮,影響丘腦下部縮血管中樞;影響延髓網狀結構中的縮血管中樞,引起血管收縮[6]。③心上神經興奮性增高,心率增快,心輸出量增多。④其節后纖維釋放的主要神經遞質NE與血管壁平滑肌上的α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收縮。
1.1.2 迷走神經與頸源性高血壓迷走神經與頸椎毗鄰緊密并與SCG 相交通,頸椎病變可能會刺激迷走神經,導致迷走神經傳入沖動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經相對興奮,心率增快,繼而引起血壓升高。
1.1.3 椎動脈與頸源性高血壓頸部病變的壓迫與SCG的支配致椎動脈管腔狹窄,使腦內血管運動中樞功能紊亂而產生反應性高血壓,并且可導致椎動脈硬化,加重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 ,使血壓進一步增高[7]。
1.1.4 體液調節與頸源性高血壓除了SCG參與的體液調節外,頸部肌肉痙攣及頸部病變對于椎動脈的機械性壓迫影響腦部血供,使腦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刺激血管中樞興奮性升高,血管神經降壓素分泌減少從而血壓升高[8]。
1.2 中醫病機探討其癥狀可參考中醫“項痹”“眩暈”“頭痛”等進行辨治,此病的基本病機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痹阻氣機,導致氣滯血瘀,繼而痰濕阻絡,氣滯血瘀痰凝為標,涉及足太陽膀胱經及經筋。頸源性高血壓發病機制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內因主要有:①情志不遂:憂思惱怒,肝失調達,肝氣郁滯,化火傷陰,風陽易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②氣血虧虛: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久病體虛,脾胃虛弱或失血之后氣血虧虛或飲食不節,憂思勞倦,均可導致氣血虧虛。《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③腎精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年高精虧或體虛多病,損傷精氣或房勞過度均可導致精虧無以充養髓海,發為眩暈。《靈樞·海論》言:“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④風痰襲擾:此病與肝風內動,上擾清竅有關。外因多由感受外感風、寒、濕邪,以致氣血瘀滯,久而痰濕凝聚,最終經絡痹阻而為病。
2.1 保守治療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9]規定的五大類常用降壓藥物選擇用藥。張海遠等[10]將16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頸上神經節阻滯聯合新醫正骨手法整復寰樞關節紊亂治療,對照組則單純給予新醫正骨手法整復寰樞關節紊亂治療,1個療程(6次,12 d)后對2組患者的血壓及臨床療效進行評定。最終,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治療組血壓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平祥華等[11]將98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分成2組,治療組50例給予頸托治療,對照組48例給予推拿按摩及牽引治療,以血壓及臨床療效為指標,療程4周。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舒張壓和收縮壓治療前后的差值均明顯提高(P<0.05)。
2.2 手術治療葉飛等[12]通過頸椎前路減壓鈦網支撐植骨鈦板內固定術治療3例患者,所有患者麻醉清醒后,血壓監測均恢復正常。隨訪6個月,血壓均正常。郭志剛等[13]采用經皮低溫等離子射頻融切技術進行髓核成形術治療48例患者,術后監測患者血壓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收縮壓 10~3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 5~20 mm Hg。謝守德等[14]將60例明確診斷為頸源性高血壓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用頸硬膜外腔填充加臭氧消融術治療,對照組用推拿按摩和牽引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及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血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針灸治療頸源性高血壓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解除肌肉痙攣從而緩解疼痛并且改善基底動脈血供。陳東風等[15]為探討電針刺激頸肌起止點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的效果,將9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30例。觀察組采用電針刺激頸肌起止點,普通組采用針刺頸部夾脊穴,對照組服用降壓藥。3組均以10 d為一個療程,每天治療1次。結果為3組血壓均較治療前降低 (P<0.01),觀察組及對照組降低均較普通組明顯(P<0.05)。楊彬[16]將符合納入標準的90例患者隨機分為頸椎推拿組、定位整復組和電針結合定位整復組,隔日或者每日1次,3次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后電針結合定位整復組及定位整復組治療后患者的血壓顯著降低(P<0.01),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患者血壓降低不明顯(P>0.05),前2組同推拿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周亞鋒等[17]將9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穴位埋針組、絡活喜組和穴位埋針合絡活喜組,治療1個月后,3組血壓均有明顯降低,降壓總有效率分別為穴位埋針組76.6%,絡活喜組86.6%,穴位埋針合絡活喜組96.6%,穴位埋針合絡活喜組與其余2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 推拿治療頸源性高血壓推拿手法作用于肌肉和關節起到舒筋活絡,理筋整復從而達到松解肌肉及糾正關節錯位的效果。王勤儉等[18]將8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推拿手法治療,治療組予增力點壓法治療,2組均每次治療30 min,每天1次,2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有效率為75.00%。2組對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血壓和VAS評分方面,治療組治療后優于對照組(P<0.01)。劉金穎等[19]將收治的6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新醫正骨結合溫針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結合口服降壓藥物治療,2個療程后觀測血壓變化,評價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李秀玲等[20]將頸源性高血壓患者106例,隨機分為A、B組各53例,均服用常規降壓藥和采用肌肉起止點療法,彈撥、拿捏,隔日1次。A組同時加用頸椎定點伸引術,5~7 d一次。治療前后2組各測量血壓,評定癥狀積分和臨床療效。結果:A組臨床治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B組(P<0.05)。
3.3 中藥治療頸源性高血壓一些中藥的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舒筋通絡等作用可以緩解疼痛,解除痙攣,改善頸部循環,提高血供。李婧等[21]將8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 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觀察組給予強力定眩片治療, 連續治療3個月后,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王明月等[22]將100例頸源性高血壓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各50例,觀察組采用丹參川芎嗪聯合電針刺激等治療,對照組采用電針刺激等治療,均連續治療2周。結果為治療前2組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永生等[23]將100例頸源性高血壓伴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培他司丁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葛柳定眩湯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頸源性高血壓的發病主要與頸椎關節紊亂刺激頸上神經節有關,此外與迷走神經,椎-基底動脈硬化和體液調節等機制亦有關。隨著頸椎病發病的增加與低齡趨勢,頸源性高血壓應更加重視,對頸源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及治療提出更高要求。
頸源性高血壓以頭暈、頭痛為主訴的患者需要臨床醫生特別注意,易忽視其頸項酸痛,肌肉緊張,上肢及指尖麻木等頸椎病癥狀,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從而影響患者及時診療。目前,降壓藥物治療頸源性高血壓具有簡單、方便的特點,然而患者對藥物降壓不敏感,效果不佳而且有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后期頸源性高血壓的血壓波動特點消失,轉變為頸椎病合并高血壓病,需要長期服藥,錯失治愈頸源性高血壓的時機。
頸上神經節阻滯術治療頸源性高血壓效果明確,然而需要多次操作,存在一定風險,需要對操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應用,不過研究發現超聲引導定位下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安全性與成功率均較常規操作高,對于頸上神經節阻滯術的操作值得借鑒。手術方面低溫等離子射頻融切技術及頸硬膜外腔填充加臭氧消融術較傳統開放式具有創口小,治療周期短、恢復快、風險低,安全性高,容易接受的優點。
經過眾多深入研究,無論是中藥湯劑、中成藥、針灸及推拿等療法針對頸源性高血壓成效顯著,在對癥治療、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中醫治療有明顯優勢。 但是中醫治療方面需要開展對生理機制的深入研究及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病例對照研究。
手法按摩、針刺、止疼、改善循環藥物及功能康復訓練的聯合應用在頸源性高血壓的治療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這對探索不同療法聯合使用從而優化頸源性高血壓的治療有巨大啟發作用。此外,頸源性高血壓轉變為頸椎病合并高血壓病需要更多觀察與研究,明確機制,為患者選擇不同療法提供參考,早日形成統一、完善的臨床治療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