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華 馬紅艷 諶婷婷
脛腓骨骨折是骨科高發的骨折類型,占全身骨折的12%[1]。目前,臨床上治療脛腓骨骨折主要以手術為主,其中髓內固定技術因其具有良好抗壓、抗彎和抗旋效果,已逐步應用于臨床[2]。但骨折所導致的周圍軟組織損傷及術中操作造成的二次創傷,導致術后肢體腫脹、皮膚壞死及延遲愈合等,從而影響骨折整體愈合效果[3]。因此,探索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對脛腓骨骨折手術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中醫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術后護理中具有其獨特優勢,在促進患者康復中發揮重要作用[4]。紫金丹源于嘉慶時期的《傷科補要》卷三,具有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損傷、骨折瘀滯的治療[5]。坎離砂是一種中藥粉劑,具有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消腫鎮痛之功效,是中醫學理療中最早的外治熱熨方法[6]。本研究將紫金丹1號外敷聯合坎離砂熱熨應用于脛腓骨骨折髓內固定的術后護理中,探討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行髓內固定術的脛腓骨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9~64歲,平均(45.67±6.34)歲;骨折原因:交通傷13例,重物砸傷14例,高空跌落傷3例;骨折部位:上段9例,中段13例,下段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63歲,平均(46.16±6.90)歲;骨折原因:交通傷15例,重物砸傷11例,高空跌落傷4例;骨折部位:上段8例,中段12例,下段10例。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8~65歲;符合脛腓骨骨折的診斷標準[7];脛腓骨初次發生骨折且為閉合性骨折;發生骨折至就診時間≤8 h;行脛腓骨骨折髓內固定術;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多發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經、內臟嚴重損傷;合并心腦腎等內科疾病;精神病史,神志不清,不能配合研究;合并深靜脈血栓、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術后護理、心理護理、飲食干預、睡眠護理、功能鍛煉等。
1.3.2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紫金丹1號外敷聯合坎離砂熱熨進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紫金丹1號方劑組成:當歸、羌活、防風、秦艽各60 g,黃芪、川芎各45 g,紅花、乳香、沒藥、三七、牡丹皮、青皮、木香、杜仲、續斷、熟地黃、香附各30 g,蘇木、白茯苓、五加皮各15 g,甘草10 g。上述藥物研為藥粉,密封備用。患者術后1 d取適量紫金丹1號加入少許樟香、糯米粉和黃酒攪拌均勻,再以文火煮成藥糊狀,待冷卻后均勻涂布在15 cm×15 cm棉紗布上,外敷于患肢骨折處,以紗布繃帶包扎固定;再取坎離砂藥貼輕輕震動數次,待其摩擦溫熱后敷于紗布繃帶處,持續2 h,2次/d,早晚各1次,連續4周。
1.4 觀察指標①患肢腫脹情況:2組患者于術后1 d和1周、2周、4周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中骨折腫脹的標準評價患肢腫脹情況。于上午10:00測量2組患者的小腿腿圍和評分并記錄,其中無腫脹計0分;腫脹中心高度≤0.5 cm為輕度,計2分;腫脹中心高度0.5~1 cm為中度,計4分;腫脹中心高度>1 cm為重度,計6分。②疼痛情況:2組患者于術后1 d和1周、2周、4周采用國際通用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疼痛強度。以一條長10 cm的直線來表示,將疼痛按由輕到重計為0~10分,患者根據疼痛強度來標記,分數越高、疼痛越明顯。③骨折臨床愈合情況:2組患者于術后12周以X線中骨痂等級對其骨折臨床愈合情況進行評價。骨痂分級分為5級,等級越高表示骨折端連接程度越強,骨折端無放射學骨痂為I級,出現云霧狀骨痂為II級,正側位片形成一側骨痂為III級,正側位片兩側出現骨痂為IV級,形成結構性骨痂為V級。

2.1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患肢腫脹情況比較2組患者術后1 d患肢腫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1周、2周、4周患肢腫脹評分低于本組術后1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周、2周、4周患肢腫脹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患肢腫脹情況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比較2組患者術后1 d 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1周、2周、4周VAS評分低于本組術后1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1周、2周、4周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比較 (分,
2.3 2組患者骨折臨床愈合情況比較試驗組骨痂分級IV級和V級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骨折臨床愈合情況比較 (例,%)
髓內固定術是脛腓骨折患者中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固定原則符合生物力學,具有穩定性好、固定性強等優點,可以確保骨折的良好愈合;但因術后產生疼痛及肢體腫脹等并發癥,對術后恢復造成巨大影響[9]。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案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骨折屬于中醫“折骨、筋傷”的范疇,骨折損傷早期屬于氣滯血瘀證,肢體傷于外,但氣血傷于內,筋脈瘀阻導致氣血不通、氣機失調,從而引起局部氣滯血瘀,發生腫脹、疼痛,治療當以活血消腫、行氣止痛、續筋接骨為主[10-12]。本研究將紫金丹1號外敷聯合坎離砂熱熨應用于脛腓骨骨折髓內固定的術后護理中,其中紫金丹1號由經典方紫金丹加減而來。紫金丹出自《傷科補要》,具有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13]。研究證實,紫金丹能促使骨折患者瘀去、痛止、骨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復,在骨折的應用中有良好的臨床效果[14]。紫金丹1號方中的黃芪、當歸補氣生血,強行血之功;羌活、防風、秦艽功善祛風濕、止痹痛、舒筋絡;紅花、三七、牡丹皮、乳香、沒藥行血中氣滯、化瘀止痛,能通利經絡而行血脈;杜仲、續斷甘溫助陽、辛以散瘀;熟地黃養陰補血、填精益髓;蘇木、白茯苓、五加皮、木香可行氣導滯、溫中和胃、健脾益氣;青皮、香附可疏肝破氣、柔肝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藥性[15,16]。諸藥共用,氣血兼顧,以氣為主,以血為先,共奏祛瘀、續骨、止痛之功[17]。將紫金丹1號研末外敷于患肢處,藥物與皮膚直接接觸,能使患者局部軟組織瘀血早期消散,減輕疼痛程度,加快骨折的臨床愈合[18]。坎離砂屬于中醫學中熱熨法之一,由當歸、川芎、防風、透骨草、鐵屑組成,具有活血行氣、溫經散寒、勝濕止痛等功效[19];使用中利用坎離砂產生的熱力,促使藥物直達患部,迅速滲入病灶深部組織,達到治療效果[20]。文中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1周、2周、4周患肢腫脹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紫金丹1號外敷聯合坎離砂熱熨應用于脛腓骨骨折髓內固定的術后護理中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肢腫脹、緩解疼痛;此外,試驗組骨痂分級IV級和V級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者聯合使用能更好促進骨痂形成,達到治療脛腓骨骨折的目的。
綜上所述,紫金丹1號外敷聯合坎離砂熱熨應用于脛腓骨骨折髓內固定術后的護理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肢腫脹、緩解疼痛、促進骨折愈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