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楊 濤 白細蘭
膀胱腫瘤為常見泌尿系統腫瘤,以血尿、排尿困難及膀胱刺激征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若不及時治療,腫瘤細胞發生轉移還可威脅生命安全[1,2]。目前,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是治療膀胱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可徹底切除腫瘤組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但臨床發現,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易出現膀胱痙攣現象,不僅造成強烈疼痛,還對傷口愈合帶來極大干擾,臨床應配合相應護理干預,以降低術后膀胱痙攣發生。相關研究顯示,耳穴壓豆、穴位按摩等中醫護理技術在預防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膀胱痙攣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減少膀胱痙攣發生,減輕發生后嚴重程度[4,5]。但中醫護理干預在預防膀胱腫瘤術后膀胱痙攣研究較為少見,其具體預防效果還需進一步探究。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中醫護理干預在預防膀胱腫瘤患者術后膀胱痙攣發生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72例膀胱腫瘤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30例,女6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0.53±4.18)歲;腫瘤類型:29例移行上皮癌,7例乳頭狀瘤;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41±1.33)kg/m2;文化程度:12例高中,16例初中,8例小學。觀察組中男31例,女5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0.58±4.22)歲;腫瘤類型:30例移行上皮癌,6例乳頭狀瘤;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44±1.37)kg/m2;文化程度:11例高中,16例初中,9例小學。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為膀胱腫瘤;均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腎氣虧虛證:小腹墜脹,小便欲解不得出,或滴瀝不爽,排尿無力,腰膝酸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精神狀態異常;肝腎系統衰竭;進行二次手術;術后伴有嚴重感染。
1.3 方法對照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輔導、疾病宣教、病情監測、妥善固定尿管等,并于術后進行膀胱沖洗,控制沖洗速度及沖洗液溫度,減少不良刺激。觀察組加用中醫護理干預:①情志干預:主動溝通患者,向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消除因對疾病及手術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緊張等情緒,多鼓勵、寬慰患者,給予精神支持,疏導內心產生的不良情緒,并指導聽舒緩音樂等方式安撫患者情緒。②耳穴壓豆:取神門、膀胱、交感、尿道及腎等耳穴,常規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穴上,并指導患者每次按壓3~5次,每次2~3 min,以出現酸脹感為宜。③穴位按摩:選取足三里、三陰交,大拇指按壓,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自覺酸、脹、麻感為宜,持續10 min,3次/d;并選取雙足底右腎、輸尿管及膀胱反射區按揉,持續3 min,3次/d。2組均持續干預3 d。
1.4 觀察指標①術后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記錄2組術后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并比較2組膀胱痙攣嚴重程度,依據血性尿液、膀胱沖洗液顏色及疼痛情況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②康復情況:比較2組膀胱沖洗液轉淡、血尿消失、導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③疼痛評分:干預前及干預3 d后,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2組疼痛情況,0~10分,得分越高越痛。

2.1 術后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觀察組術后膀胱痙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嚴重程度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對比 (例,%)
2.2 康復情況觀察組膀胱沖洗液轉淡、血尿消失、導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
2.3 疼痛評分2組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 (分,
膀胱痙攣為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常見并發癥,臨床認為術中操作會對膀胱組織造成一定損傷,加之患者精神緊張、導尿管氣囊壓迫、血塊堵管造成引流不通暢、膀胱沖洗的速度和沖洗液溫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逼尿肌牽張感受器受刺激興奮,使患者產生尿意,及放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縮,進而誘發膀胱痙攣,引起膀胱部位出血、疼痛等癥狀[7,8]。而臨床常規護理措施多從心理輔導、妥善固定尿管、沖洗液溫度調節等方面進行,雖可一定程度降低膀胱痙攣風險,但整體預防效果有限,仍有較多患者發生膀胱痙攣。
中醫認為膀胱腫瘤為本虛標實證,本虛為腎氣虛、脾氣虛等,促使膀胱開闔不暢,氣化不利,標實為濕熱、毒熱、瘀血;加之手術可損傷脈絡,引起氣血失調,瘀血阻滯,不通則痛,進一步加重腎氣虧虛,促使膀胱功能失調。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膀胱痙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嚴重程度分級優于對照組,膀胱沖洗液轉淡、血尿消失、導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護理干預可增強膀胱腫瘤術后膀胱痙攣預防效果,減輕膀胱痙攣發生程度,降低膀胱疼痛程度。中醫認為情志與疾病關系密切,恐傷腎,憂傷肺,故及時進行情志干預,可疏導患者內心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使其以良好心態面對疾病,從而降低情緒對疾病干擾。耳穴壓豆則為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耳與人體臟腑關系密切,通過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對應反射區,可達到調節臟腑、平衡機體陰陽之效[9,10]。本研究中依據病情特點選取神門、膀胱、交感、尿道及腎等耳穴進行刺激,其中神門可補益心氣、安定心神;膀胱能疏經解表、清熱利水;交感可益心安神、行氣降逆、滋陰清熱;尿道能行氣束溺、清熱利水、鎮靜止痛;腎能壯腎陽、益精氣、育精穴。諸穴合用能調節腎及膀胱功能,促使腎氣化有常,膀胱開闔有度。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亦屬于中醫重要外治之法,以經絡定位按摩為主,其手法參透力強,按摩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勞,有助于激發經絡之氣,起到通經活絡、平衡陰陽、驅邪扶正之效[11,12]。本研究中按摩足三里穴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經活絡;三陰交能健脾益血、調補肝腎;足底右腎、輸尿管及膀胱反射區可對中樞腺體造成一定刺激作用,阻斷痛覺感受器興奮性,減輕疼痛感,并能加快足部血液運行,改善人體血液循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護理干預,可協同增效,從多個不同途徑消除膀胱痙攣發生內外誘因,以盡可能降低膀胱痙攣發生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可提高膀胱腫瘤患者術后膀胱痙攣預防效果,降低術后膀胱痙攣發生率,減輕局部疼痛,縮短康復時間,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