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目前冠心病是中國成人住院和死亡首要原因[1],占心血管疾病總病死率的67.1%[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3](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作為冠心病的主要診療手段之一,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疏通狹窄血管,改善血供,不僅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挽救患者的生命,亦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遠期預后。但PCI作為有創治療[4],術中血管痙攣、術者操作不當等因素有可能損傷血管內皮引起滲血甚至出血,加之術前及術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藥,導致疼痛、皮下瘀血、血腫等癥狀,不但誘發術后心絞痛反復發作,而且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近期療效[5]。目前臨床上針對術肢皮下瘀血的處理主要有硫酸鎂濕敷等[6]。PCI術后術肢的疼痛一般在術后第2~3天可明顯緩解甚至基本消失,但臨床中發現小部分患者疼痛持續時間較長,最長可持續1~2個月,對于術肢的疼痛不適一般給予非甾體類止痛藥等對癥處理,在院期間可另予微波治療、藥物外敷等方法[7],出院后由于缺乏臨床醫師指導用藥,對疼痛的治療顯得較為混亂。此外,PCI術后患者需長期口服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非甾體類止痛藥加劇了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風險[8],遂尋求一種有效、易操作的止痛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宿遷市中醫院心內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使用中藥打粉熱熨對術肢疼痛的緩解效果肯定,且經濟、安全、易操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于宿遷市中醫院心內科行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262例。總計36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術肢疼痛不適,發生率13.74%,輕度疼痛者23例,中度疼痛者12例,重度疼痛者1例;其中女性24例,男性12例。參照隨機數字表法,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0例,對照組1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2型糖尿病例數、手術方式、植入支架數、手術時間、術中使用普通肝素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方法2組患者復診時均指導患者進行術肢功能鍛煉,對精神緊張、焦慮等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觀察組患者予中藥打粉熱敷,藥物組成:赤芍6 g,羌活3 g,威靈仙6 g,牡丹皮6 g,蘇木6 g。所有中藥于宿遷市中醫院中藥房抓取,并用中藥打粉機打成粉末,裝于統一棉質包裝袋內,邊緣縫制,形成獨立包裝。使用時于微波爐內加熱2 min,毛巾包裹,溫度以不燙傷皮膚為宜,置于術肢疼痛處,直至溫度低于皮溫,反復加熱使用,每次半小時,早晚各1次。對照組患者予熱毛巾外敷術肢疼痛處,每次半小時,早晚各1次。
1.3 觀察指標定期門診或電話隨訪2組患者出院后術肢疼痛情況,評價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疼痛情況采用VAS評分進行評估。臨床療效:治愈:術肢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明顯減輕,較出院時VAS評分減少70%~99%;有效:疼痛減輕,VAS評分較出院時減少40%~69%;無效:疼痛較前無明顯減輕甚至加重,VAS評分較出院時減少39%以下甚至增加。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所有患者均采取橈動脈穿刺途徑,由相同的經驗豐富的介入醫師完成PCI術,術后5~7 d臨床醫師評估患者情況,病情允許予以出院,于出院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9]對患者右上肢疼痛情況進行評估,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不影響日常生活;4~6分表示中度疼痛,影響日常生活,但尚可忍耐;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能忍耐。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術肢疼痛情況出院時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42,P=0.888);出院后1周,觀察組患者VAS較出院時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759,P=0.000),對照組患者VAS評分較出院時組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64,P=0.164),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7,P=0.034);出院后2周,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VAS較出院時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3.000,P=0.000;t=-10.247,P=0.000),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76,P=0.037)。對照組1例患者出院后2周時VAS評分4分,提示中度疼痛。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肢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
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尤其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在未來10年仍將加速增長[10]。PCI術作為快速緩解癥狀、改善遠期預后、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已在各大醫院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目前術后短期的并發癥主要有穿刺部位的血腫、迷走反射及尿潴留、造影劑腎病等,遠期主要是心血管不良事件[11]。因PCI屬于微創治療,故術后疼痛易被忽略,而在臨床中筆者發現小部分患者在術后術肢出現持續性疼痛不適,予口服止痛藥、中藥外敷等對癥處理,于術后5~7 d仍未完全緩解,對患者病情的恢復產生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高齡、急診、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長、心理素質差等因素[12],患者基礎血管條件差,病變復雜,術者操作困難,加之部分患者精神高度緊張,易出現迷走反射,導致導絲及鞘管拔出受阻,加重血管內皮的損傷。宿遷市中醫院于2016年開展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起步較晚,對PCI術后的護理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目前對于常見并發癥的處理相對成熟,但對細節的處理仍不完善。在PCI術后患者的日常護理過程中,統計發現13.74%患者于出院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術肢疼痛不適,有的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反復因此就診,加重患者經濟負擔,且影響疾病的預后,如何有效緩解此類患者的癥狀已成為宿遷市中醫院心內科護理的重要任務。
中醫理論認為,PCI術后疼痛主要是由于血溢脈外,在局部聚積,脈中閉塞,氣機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治宜活血、消腫、止痛。熱熨療法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用鹽炒熱后熱熨治療破傷風,目前臨床上通常是將中藥通過炒或微波爐加熱后包裹于棉紗布袋或毛巾內熱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13]。研究表明其主要通過降低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等凝血物質,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效果[14]。宿遷市中醫院心內科在臨床中總結發現中藥熱熨可明顯PCI術后患者的術肢疼痛感,經反復篩選、試驗,目前使用的中藥有赤芍、羌活、威靈仙、牡丹皮、蘇木。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藥理研究表明芍藥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等作用[15];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等功效,郭培等[16]發現羌活中含有的乙酸乙酯具有鎮痛作用。威靈仙祛風通絡,相關研究表明威靈仙提取物威靈仙總皂苷具有顯著的鎮痛抗炎作用,對環氧合酶-1(COX-1) 和COX-2均表現出抑制作用[17]。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之功效,其有效成分牡丹酚及其糖苷類成分具有較強的抑菌抗炎、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作用[18]。蘇木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等,其所含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鎮痛等多種生物活性[19]。上述藥物合用,瘀血化、痛自止。
本研究顯示,出院后1周及2周,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均較出院時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同時間段比較,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熱熨可明顯緩解PCI術后術肢疼痛。對照組1例患者出院后2周時VAS評分4分,提示中度疼痛,患者老年女性,因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行急診PCI術,行支架3枚,術前、術中及術后精神高度緊張,對疾病的恐懼心理較甚,術后疼痛感較強,2周后繼予中藥熱熨,輔以心理疏導,指導服藥及術肢功能鍛煉,于術后第3周復診時疼痛完全緩解。
自1987年PCI術應用于臨床后,經過反復實踐,技術已日趨成熟,尤其是在大型三甲醫院,但在二甲以下及偏遠地區,PCI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或仍未開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本研究發現中藥熱熨可明顯緩解PCI術后患者術肢疼痛,且安全、易操作,可為新近開展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出現術肢疼痛的治療提供參考,值得在臨床推廣普及。